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經講記 佛國品 五

  《維摩诘所說經》〈佛國品〉(五)

  

  -心淨則佛土淨-

  

  玅境法師宣講

  

  前期提示

  

  〈佛國品〉「正宗分」分兩大科。第一科寶積長者子請問淨土因果;第二科是佛答。佛先答菩薩隨所化、所調伏衆生而願取淨土果;後答叁心、叁聚淨戒、叁十七道品等是淨土因行,均已在前四期中講畢。本期將由舍利弗生疑爲開端,佛爲舉喻開解,螺髻梵天王助佛爲舍利弗釋疑,最後佛現淨隱穢、複又隱淨還穢令時衆得益;至此,〈佛國〉一品告一段落。

  

  第叁節拂疑顯淨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爲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

  

  第一項舍利弗生疑

  

  在佛說完淨土因果的時候,舍利弗承佛威神,心裏生起了疑惑。

  

  舍利弗是印度話,玄奘法師翻作春莺,另或譯成鹙鹭子,或譯身子。若取「舍利」,即爲鳥名,是比喻舍利弗的母親出生時,眼睛與舍利鳥、春莺或是鹙鹭鳥的眼睛一般明亮;所以舍利弗稱爲春莺之子或鹙鹭之子。若譯爲「身子」,就是稱贊舍利弗的母親是個有德行的人,因爲宿植德本,身相圓滿,所以生舍利弗名爲「身子」,即身相圓滿者之子。

  

  這裏說舍利弗是「承佛威神」而有了疑惑,即佛以神秘的威德力,使令舍利弗對淨土一事心中生惑。

  

  佛法有南傳、北傳的不同。中國佛教屬北傳,向來說是大乘,南傳佛教則說是小乘。在南傳佛教的聖典中沒有淨土思想,唯有大乘佛教弘揚淨土法門──在大乘佛教中有不可思議的秘密──穢土裏面有淨土,凡夫汙穢的世界裏面就有佛菩薩清淨的世界。這是凡夫不可見的,所以是不可思議、是秘密。佛在《阿含經》中沒有提到這件事,所以阿羅漢並不知道淨土思想。

  

  《維摩诘所說經》中,舍利弗聽到淨土思想後本無疑惑,但因爲裏面還有深義須要發揮,所以佛使令舍利弗生疑,佛要假藉他的疑惑來說明淨土的道理。

  

  舍利弗的疑惑是怎麼樣的呢?

  

  (一)將因驗果

  

  「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這是將因驗果。舍利弗心中這樣想:要是如佛所說,佛在因地做菩薩的時候,修學種種的功德,自淨其心,當他成佛時,他的國土就是清淨的;只要因清淨,果也是清淨的,這是順因推果。

  

  (二)將果驗因

  

  「我世尊本爲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這句話是以果驗因。由前項道理逆推,舍利弗想:「那麼,教化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他以前在因地作菩薩時,他的內心豈非不清淨了嘛?否則他的佛世界爲什麼汙穢至此呢?」世尊成佛時的世界不清淨,不清淨是果,果不清淨,一定是因不清淨,將果驗因,所以說佛土不淨,難道是菩薩因地時意不清淨嗎?

  

  第二項佛爲釋疑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雲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

  

  這是佛爲舍利弗解釋疑惑。佛的境界不可思議,你沒有疑惑,能叫你有疑惑;當你有疑惑時,佛能知道你是怎麼疑惑而爲你釋疑。

  

  (一)以日月爲喻反問舍利弗

  

  佛告訴舍利弗:「你心裏面是怎麼想的呢?難道因爲天空裏的太陽和月亮不明淨,而令眼盲的人不能看見日月的光明嗎?」

  

  (二)舍利弗正答

  

  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

  

  舍利弗尊者回答說:「不是啊,世尊!」這是總答。底下是分別說:「盲人看不見日月的明淨,是盲人自己的過失,不是日月有什麼不對。」舍利弗隨順佛的問話,作了這樣的回答,他也明白佛的意思了。

  

  (叁)佛就喻合法以釋疑

  Ⅰ總說衆生不見土淨

  

  「舍利弗!衆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淨,非如來咎。

  

  這句話是總說。佛告訴舍利弗:「我這個佛國土清淨如同日月的光明,但是衆生因爲罪障,看不見清淨的佛國土,如同盲人看不見日月的光輝,這是衆生自己的過失,不是佛有什麼不對。」

  

  依照前文,應說:「非是土咎,是盲者過」,但是此處何以說:「非如來咎」呢?因爲國土的因果都是屬于佛,因則是佛在因地時創造的,創造了因,而後得到國土的果。舍利弗尊者疑惑佛有兩個過失:佛在因地的時候心不清淨,這是第一個過失;佛所得的國土不清淨,這是第二個過失。現在佛表明,是衆生有罪過,佛沒有這種過失,佛的因地是清淨的,所成就的國土也是清淨的。

  

  Ⅱ別說舍利弗不見土淨

  

  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

  

  前面佛通說衆生因爲罪垢而不見如來國土嚴淨,並不是如來在因地的發心與所成就的佛土有何罪咎。這底下單獨說舍利弗。

  

  佛說:「舍利弗啊!我的佛土清淨,而你卻看不見;並不是我的國土不清淨啊!」從我們的境界設想,舍利弗尊者看這個世界,就和我們肉眼看的世界一樣不清淨。 但是,我們凡夫和舍利弗尊者不同,凡夫所有的煩惱一點兒也沒有去掉,而舍利弗尊者的愛煩惱、見煩惱都除掉了,只因所知障還在,所以見此國土也是不清淨。下文將會說明原因。

  

  第叁項梵王作證

  

  (一)申己所見明土實淨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念,謂此佛土以爲不淨。

  

  這是螺髻梵天王爲佛作證。螺髻梵王是因頭頂上有一個螺狀的發髻,而得此名稱。

  

  Ⅰ遮诃舍利弗疑念

  

  梵天王對舍利弗說:「你不能說釋迦牟尼佛的佛土是不清淨的。」這是诃斥他一下,底下說明理由。

  

  Ⅱ陳己所見淨土

  

  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

  

  螺髻梵王說釋迦牟尼佛的佛土是清淨的,清淨到什麼程度呢?譬如自在天的宮殿衆寶莊嚴的境界一般。

  

  Ⅲ辨自在天宮

  

  此處所比擬的自在天宮是什麼地方呢?可以有叁種說法:

  

  一、欲界頂天:欲界天有六天,由下往上算,分別是:四大王衆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無量壽經》說:阿彌陀佛國的七寶有如第六天寶。那麼,阿彌陀佛的國土也是用他化自在天相比擬,所以「自在天宮」就是欲界頂天。

  

  二、色界頂天:色界頂天是指色究竟天再往上的大自在天。大自在天是佛和等覺菩薩們居住的地方。推測所以指這個地方的道理,是因爲這是一切法身菩薩與佛居住的處所,而阿羅漢還不能到。

  

  叁、初禅天。色界初禅有叁天:梵輔天、梵衆天、大梵天。梵輔天是大梵天的臣子,梵衆天是大梵天的人民,大梵天是國王。螺髻梵王是大梵天王,他用自己所住天宮的衆寶莊嚴來比擬釋迦牟尼佛的世界。

  

  但是依據玄奘叁藏所翻譯的《說無垢稱經》看,此處所指的是欲界頂天──他化自在天。欲界頂天雖然因爲福德大,也有衆寶莊嚴,但還是凡夫境界;釋迦牟尼佛的佛土是究竟清淨,究竟莊嚴,是無漏的世界;用凡夫的世界來比擬釋迦牟尼佛土的清淨,當然是不夠的。但是,這是螺髻梵王隨自己所見而作這樣的形容,也就表示了釋迦牟尼佛的世界不同于一般凡夫所見,也證明了佛的世界是清淨的──因清淨,果也是清淨。

  

  (二)舍利弗自述見穢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聽了梵天王的話,舍利弗尊者回答他:「你看見此土清淨,我相信你說的是真實語,但是我並不是故意說佛的世界不清淨,而是我眼睛所見確實如此啊!」

  

  丘陵是隆起來的矮山丘;坑坎是陷落的大坑溝;荊棘是有毒螫的草木;碎石爲礫。

  

  舍利弗尊者是大阿羅漢,當然有天眼,他也能看見天宮。以人間世界的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和天宮比較,當然人間的世界是穢惡充滿。所以他說:「我親眼所見的境界是這個樣子,不是故意說不清淨。」

  

  (叁)梵王明見土穢淨因由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爲不淨耳。舍利弗!菩薩于一切衆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這段文說明淨穢因由。

  

  Ⅰ明舍利弗見穢因由

  Ⅰ.1心存高下

  

  螺髻梵王告訴舍利弗理由:你爲什麼見此國土不清淨呢?這是有原因的。

  

  「仁者」是尊稱。「仁」是親愛的意思,是有德行、有愛人之心者。梵天王告訴舍利弗尊者:「仁者!你看釋迦牟尼佛佛土不清淨,這不是佛土不清淨,是因爲你自己的心有高下之想,是你自己不清淨啊!」

  

  爲什麼舍利弗尊者的心有高下呢?涅槃是高,生死是下,很多經論中說阿羅漢對涅槃有忻慕之想,對于衆生的生死流轉有厭棄之想。因爲忻慕涅槃,厭惡生死,而有了涅槃是上,生死是下;清淨是上,汙穢是下;佛是上,衆生是下的種種分別。于是螺髻梵王告訴舍利弗:「你因爲種種高下的分別,不能隨順佛的智慧境界,才見此土不清淨啊!」

  

  Ⅰ.2不依佛慧

  

  在佛的智慧裏,一切境界沒有高下分別,一切衆生無有差別相,所以《金剛經》中說:「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的智慧,見一切法都是平等相,沒有高下之分,這就是除掉所知障。舍利弗不依佛慧,所以看見了不清淨的世界,清淨的世界卻看不見,就是被障住了。明白地說,就是沒有佛慧,所以看不到佛國土的清淨,而看到衆生的汙穢境界。

  

  Ⅱ菩薩以平等心依佛智慧見佛淨土

  

  「舍利弗!菩薩于一切衆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前句說明爲什麼不見佛土清淨。那麼,怎麼能看見佛清淨的世界呢?法身菩薩觀察一切衆生本性空寂,無有差別相;觀察佛的殊勝境界也是寂滅相,也是平等無差別,…

《維摩诘經講記 佛國品 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