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但是病比丘说:「你不能进去,暂时在这儿,等我先去报告大和尚。」
一会儿,客比丘出来领他到里面去,到讲堂门口,先看见大和尚在高座上坐着,周围有五六十名侍者。圆通法师顶礼了大和尚,这位大和尚约七十多岁,眉毛非常的长,面貌像是印度人。这时大和尚开口说话:「你在官寺里面住,能放得下丰富的供养到我们这里来,我们这个庙只是平平淡淡的境界啊!」又吩咐客比丘:「你领他到各位法师那里去礼拜。」
客比丘领他出来,到各寮房去拜访各位大法师。他一看,这些大法师住的宝帐里都放光明。可是有的法师却呵斥他说:「你是什么人,敢到这里来?去!去!」客比丘有点不好意思,就带他回到寮房休息。
吃饭时,客比丘为他预备的食物和首都城里大庙吃的食物相同。之后参观周围环境,那里的院落大,有花园、水池,又有亭台楼阁。圆通法师越看心里越欢喜,就对客比丘说:「我能不能在这儿常住呢?」客比丘说:「我也希望你能在这儿住,但这件事要大和尚批准才可以。」
第二天客比丘又领他到大和尚那儿说明来意,但是大和尚很威严地说:「我们这里寮房多的很啊,并不差给你一个房间,但是出家人的规矩,你不可以同时在两个寺院有名字,你现在已受大庄严寺的供养,除非你回去那里把名字除掉,等你把事情办好了再回到这儿住。」
客比丘于是领他出到三门,圆通法师流着眼泪说:「大和尚和这里的法师都呵斥我,不准我住,我只好告辞了。」
他走出百步,回头还看见竹林寺门阙俨然;再行数里,回头怅望,非但没有庙宇,唯存荒草;更往前走,原来种田的老翁也不见了,四周看一看,根本没有田,都是荒地。圆通法师回到石窟寺,把遭遇向大家说了。里面的人告诉他:那位大和尚可能就是宾头卢尊者,是佛在世时的阿罗汉。那位种田的老翁其实不是种田,是驱逐闲杂人,唯独让圆通法师通行。
这段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我姑妄言之。竹林寺是圣人的地方,不是凡夫的境界,凡夫不能住到里面去,若有特别的因缘,暂住一宿也可以。
现在说佛世界。佛能把众生污秽的世界隐藏起来,现出清净的境界,虽然不是我们的功德造成,但是我们也可以看见,这是乘佛的神力加持才可以。在《续高僧传》、《五台山志》中都记载,有些人到了天台山、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因为特殊因缘而能看到圣人的境界,或者遇到菩萨示现老叟慈悲的招呼,但这都是那个人的功德招感,不但是乘着佛菩萨加被的。所以佛说:「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第四节时众得益
第一项现净得益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为了解释舍利弗尊者的疑惑,在此娑婆世界的秽土里现出清净的国土,这时候宝积长者子所领来的五百长者子看见了庄严的世界就得了无生法忍。前面说他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现在则是见道了。
我们修学佛法的程度与因缘当然是各自不同,但是我们相信佛法,如果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常能够向道上会,就容易有进步,功夫就能增长。 在禅师语录上提到,有的禅师走在路上,听到鸟叫便开悟了,就是因为他向道上会,所以能够开悟。我们不向道上会,还是按一般尘劳境界去分别:这是好的,这是坏的,随着起贪瞋痴,那就是增长烦恼的境界,而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一)得无生法忍
这五百长者子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后,常能向道上会,所以当他们看见污秽的世界隐没,清净的境界出现,这样的殊胜庄严,使他们顿时明白:污秽的世界也好,清净的世界也好,都是因缘而有,本性则是空寂的。从本性空寂中,清净的世界不可得,污秽的世界也是空无所有,就在这毕竟空无所有上成就了道力,这叫无生法忍。
我们凡夫发无上菩提心,虽然有向于无上菩提的志愿,但是执着心的烦恼还在,就像大树屹立。我们若能常观一切法空,就像持锯子锯烦恼树,锯了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开始的时候不感觉有什么好处,但是时间久了就不同了。
《阿含经》上有个譬喻:匠人拿斧头砍木头,最初把手是圆的,用久了,常握的地方就凹陷下去。修行人用功的道理亦然。一次又一次地作观,久了,忽然间感觉不同,这时你就明白了。
五百长者子因为能观一切法因缘有,毕竟空,当佛现出了清净世界的这一剎那,刺激他们的心特别惊奇,顿时从凡夫跃入了圣人的境界,除去了爱见烦恼,得了无生法忍。因为毕竟空的智慧能发生作用时,所有扰动的境界不能动摇他的心,所以说「忍」。
此处说初入圣位名为无生法忍;第八地菩萨也称得无生法忍。但是,八地菩萨已舍掉了凡夫肉身,得了法性生身,无功用的契入一切法毕竟空,不生不灭,安隐不动的境界了。
(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另外还有八万四千人发了无上菩提心,他们因为感觉到清净世界的殊胜,所以发诚恳心:「我也要成佛,我也愿意成就这样清净的世界。」由仰慕佛的无上菩提境界而发无上菩提心,这还是凡位。但此处,发无上菩提心与得无生法忍都同属于大乘菩萨的境界。
第二项还秽得益
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
佛现出清净世界以证明佛有清净的国土之后,就把神通收回来了。佛原来是结跏趺坐,为了现出净土,以足趾按地,现在他收回足趾,世界又恢复了众生业力变现的污秽相貌。
(一)得法眼净
求声闻乘者,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声闻乘是指听佛的法语而悟道的人。会中有三万二千人,其中包括了诸天与欲界的人,这些人都是希求成就声闻乘的。佛先以神力示现清净世界,继而收回神力,污秽世界重又显现之时,他们深深体认到污秽的世界是无常法,清净世界亦不长久,因此悟入一切有为法皆悉无常,五蕴身心亦是无常,于是证得了法眼净。
常是什么呢?就是执持有我为常住不变,在身心方面说是我执,在一切法上说则是法执。现在知道有为法皆悉无常,外面的世界是无常,内里的身心也是无常,从这里觉悟到无我的道理,就是「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由见道所断身见、戒取、疑不现行故,名为「远尘」;由彼随眠亦灭故,名为「离垢」。能远尘离垢的是什么呢?就是法眼。
大乘佛法的法眼与小乘的不同。这里说的是小乘的法眼,就是了知一切法因缘有,是苦、空、无常、无我,也就是无我的智慧。因为得此法眼,不为尘垢所染,所以称为法眼「净」。
世典婆罗门的故事注4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很有学问,智慧很高。
有一天,这位婆罗门心里面打妄想,要找佛的弟子辩论。他心里想:同谁去辩论好呢?若是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等大弟子,他们都是不得了的,那么就找最笨的盘陀比丘吧!他这么想就这么做了。
这一天他碰到盘陀比丘,开口就说:「我想与你辩论,你能不能奉陪呢?」盘陀比丘说:「我能与你的祖父梵天辩论,何况是盲而无目的你呢!」
盘陀就是周利盘陀伽。他是当时很有名的笨人,但是他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
婆罗门问:「你说我盲而无目,那么你告诉我,盲与无目怎么分别呢?」
盘陀比丘一时答不上来,就运用神通一下子升到离地几十尺高的虚空里,在那儿结跏趺坐。
婆罗门看到这个境界,心里顿生恭敬。
这时尊者舍利弗在祇洹精舍以神通力知道了盘陀比丘的窘境。他心想:这一来对比丘不光彩,而这应该可以得度的婆罗门也不能获得义利。他于是屈伸臂顷就来到了现场,先用神通把盘陀比丘隐藏起来,然后自己化作盘陀比丘的模样,从天上下来。
下来之后,他对婆罗门说:「我先问你,你是天还是人呢?」婆罗门想了想:「我是人,不是天。」
舍利弗又问:「你是男子吧?」他说:「是,我是男子。」
又问:「那么,人和男子是同或异呢?」婆罗门:「男子是人,人就是男子。」
舍利弗说:「男人是人,女人也是人,人是总称,人与男人有总别的不同。你说人就是男子,不妥当!」
接着又说:「你刚才问我盲与无目有什么不同?什么是盲?不能看见今世、后世善恶果报就是盲;没有智慧眼,不能断烦恼,叫作无目。」舍利弗一说完,婆罗门顿时明白,证得「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他得初果了。
我们看经论上的记载,得初果是很容易。或者是遇见佛,或者是遇见佛的弟子,说几句法就得了初果。但这并不是侥幸可得的,这个人以前在佛法里面栽培过功德,遇见好因缘的触动而能证得圣果,并不是无因缘而能有果。
这里说,法会中三万二千诸天及人一下子全部得了法眼净,但是我们不逢佛出世,见道也不容易。
(二)得漏尽
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前面说三万二千人得了初果,这一段有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不受诸法」的受,是取着义,他的心与一切境界接触时不执着,这是得阿罗汉果了。
前说「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也是不执着法为有我、为真实;也是「不受诸法」的意思,为什么这里是阿罗汉,前面是初果呢?
前面的初果只是断除了我见、戒禁取见、疑。这里八千位比丘非但不受诸法,而且把贪瞋痴的烦恼全部断除了。
初果虽然也是圣人,但是他的贪瞋痴烦恼还在,必须继续修行,把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烦恼全部除掉,才能不受诸法。
「漏尽意解」的「漏」就是烦恼。原来系缚于内心的烦恼除掉后,心得解脱;好像原来身体被绳子绑着,现在把绳子解开,身体就得自在。现在说内心不受贪瞋痴的系缚,得大自在,就是证得阿罗汉果了。
我们信佛的人初开始修行,要观察苦、观察无常、观察无我,能断除我见、戒禁取见和疑。得了初果以后怎么修行呢?还是要观察无常、观察无我、观察不净、观察空,就可以断除所有的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维摩诘经讲记 佛国品 五》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