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第十“普皆回向”,每一大願都說“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大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是這樣無與倫比、無以複加的偉大,所以叫作“願王”。
發了這“十大願王”以後,普賢菩薩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是爲菩薩摩诃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于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衆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又說:“又複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大行普賢菩薩,又重宣偈雲: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衆生界。
彼佛衆會鹹清淨,我時于勝蓮華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衆生界。
《普賢菩薩行願品》爲淨土五經之一,唯願同仁,常勤念誦。
《法華經·方便品》偈雲:“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又偈雲:“諸法無常性,佛種從緣起。”《法華經》會叁乘之權,歸一乘之實,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洞明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實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如徹悟禅師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佛的佛法綱宗法要,實是叁世諸佛的綱宗法要。此宗既透,何宗不透?此法既明,何法不明?所謂學雖不多,可齊上賢也。
《文殊所說般若經》雲:“文殊師利言:世尊!雲何名一行叁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叁昧。……欲入一行叁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大正藏》第8卷,第731頁上)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如是,賢護!彼善男子、善女人,端坐系念,專心想彼阿彌陀佛如來、應供、等正覺,如是相好,如是威儀,如是大衆,如是說法,如聞系念,一心相續,次第不亂,或經一日,或複一夜。如是或至七日七夜,如先所聞,具足念故,是人必睹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也。若于晝時不能見者,若于夜分或睡夢中,阿彌陀佛必當現也。”(《大正藏》第13卷,第875頁下)
馬鳴菩薩,約公元前一世紀時出世,宏揚大乘,爲禅宗第十四祖,著有《大乘起信論》,指示淨土爲便捷的法門。《大乘起信論》“修行信心分”文末雲:“複次,衆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于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大正藏》第32卷,第583頁上)
龍樹菩薩,約公元150年至250年間人物,所著《十住毗婆沙論》、《大智度論》,皆指示應修淨土法門,是爲“易行道”;通途法門仗自力斷惑了生死,是爲“難行道”。
所謂修行“易行道”得“不退轉地位”(梵語“阿惟越致”),依靠的是仗佛慈力,是專爲救度我等根器陋劣的衆生。《十住毗婆沙論》卷五雲:
行大乘者,佛如是說:發願求佛道,重于舉叁千大千世界。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幹之說。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勤行精進,指仗自力;以信方便,指仗佛力,當然這亦須勤行精進,自是感得佛力加持,爲不同耳!論又雲:
若有菩薩,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
問曰:但聞是十(方諸)佛名號,執持在心,便得不退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更有余佛、余菩薩名,得至阿惟越致耶?
答曰: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常應憶念。(《大正藏》第26卷,第41—43頁)
智者,名智顗(538—597),陳隋時人,天臺宗集大成者,著《淨土十疑論》勸修淨土。得法華叁昧,定中親見釋迦如來靈山(中印度耆阇崛山)一會,俨然未散。屢應晉王楊廣(後即位爲隋炀帝)請,爲楊廣授菩薩戒,膺“智者”封號。最後一次應請于隋開皇十七年(597),行至今浙江新昌大佛寺,于石佛像前,念佛坐化,壽60歲。凡天臺教下傳人,無不教習天臺,行歸淨土。
善導大師(613—681),唐初人,是淨土宗第二祖,道場在陝西終南山悟真寺和長安市內光明寺,著《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大宏淨土。由終南山到長安市,百姓念佛之聲,盈溢城鄉,屠市爲之歇業。日本淨土宗遠尊善導大師爲高祖。以《四帖疏》得異僧授夢寫作,故善導被認爲彌陀化身,日本塑善導像用半身金色以表示之。圓寂于長安縣之香積寺,塔曰崇靈塔。1980年日本淨土宗僧侶施資修複香積寺和整修崇靈塔,並內以“二祖對面”彩塑像。
清涼寺澄觀大師(737—838),生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賢首宗第四祖,世稱文殊菩薩再來。唐德宗(李適)貞元十一年(795),南印度烏荼國王晉獻《華嚴經》後分,澄觀大師奉诏敕審定翻譯爲《華嚴經》四十卷本,亦即《普賢菩薩行願品》的全部,並奉诏爲德宗皇帝講解,受封爲“清涼國師”。至是時,《華嚴經》傳來東土,具足了等覺菩薩以降法身大士往生極樂世界圓滿佛果的總結,消除了棗柏大士李長者(通玄)認爲西方淨土是權非實的疑難,指示阿彌陀佛即爲盧舍那佛。按《華嚴》十玄門義[1],此亦固不待言。
永明延壽禅師(904—975),唐末、五代初出世,時爲杭州吳越國庫官,以大慈心爲放生挪用了公款,坐死罪,吳越國王錢镠令人伺察臨刑時樣子。神色不改,定心不亂,王敕免死,遂出家,爲禅宗五家之一的法眼宗第叁世祖師(清涼文益——天臺德韶——永明延壽),著有《宗鏡錄》一百卷,《心賦注》二卷以及《萬善同歸集》等,發明心要,指歸淨土。爲禅宗、天臺宗、淨土宗祖師。
這些諸大菩薩、祖師以及佛陀金口親宣的諸大乘經和無上的大法王釋迦、彌陀、十方諸佛,乃是蕅益大師著述《佛說彌陀經要解》的“本源”,即根本的依據,絕非蕅益大師師心自用,主觀臆斷的著作。
論主用山野愚民,妄稱皇帝,自製法律,背叛王章的譬喻,以爲警示,非常貼切,真能指出問題本質之所在。真是撥雲見日,振聾發聩,令人心靈爲之震撼。于此言下,如果不能起死回生,那麼,此人可以認爲是不堪救藥的了。
論主更爲指出謗叁寶、墮地獄的嚴重後果,凡有心者,聞之能不深切警悟乎?
梵語“阿鼻”,此雲“無間”。有五事無間隔、無間斷、無分別,故又謂五無間地獄。五事者:
一、趣果無間:趣,即赴、往、向之義。謂無論貴賤、男女或天、龍、神等,凡罪業所感,悉同墮獄,無間(分別)于一切有情。
二、受苦無間:刀山劍樹,镬湯爐炭,烊銅鐵汁,一切罪器無有間斷。
叁、時無間:長劫罪報,無時間歇。
四、命無間:壽命極長,動辄萬劫。一日一夜萬死萬生相續而無有間斷。
五、形無間:此獄縱廣八萬四千由旬,有情于中受苦,一人亦滿,多人亦滿;各各有情皆感覺唯我一個人在受罪苦。
蓋一念心性,具真常性,諸聖證之爲無量光壽,爲豎窮橫遍之法身。諸地獄人,罹報無間,形態若是,也沒有離開真常的一念心性。體性雖一,只是由于真妄迷悟不同,作用不同而已!吾人于是應審思而熟慮之!
(2)正啓:①上座虛懷請教
【論文】彼瞿然曰:“師言罪在釋迦、彌陀等者,何反常之若是也?請詳陳其故,若其理果勝,敢不依從!”
瞿(讀jù):驚悚的樣子。以上論主的陳詞,上座如聞驚雷,謂罪在釋迦、彌陀等,遠遠出乎其一貫所思,因而惕然自失,乃言“何反常之若是也”,並且說“若其理果勝,敢不依從”。說明此上座師虛心求知,不是不可理喻之輩。
②論主發明佛旨
[1]如來爲度生出世
【論文】余曰:“如來爲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所謂大事因緣者,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直下成佛而已,豈有他哉!無奈衆生根有大小,迷有淺深,不能直下暢佛本懷。因茲隨機設教,對病發藥,爲實施權,開權顯實,于一乘法,作種種說。或有善根成熟者,令其誕登覺岸;其有惡業深厚者,令其漸出塵勞。曲垂接引,循循善誘,雖天地父母,不能喻其少分矣。”
論主此語出自《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經雲: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叁請,豈得不說!汝今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分別解說。……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昙缽華,時一現耳。
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
《《淨土決疑論》講記 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