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舍利弗!是爲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爲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說法,無有余乘,若二若叁。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大正藏》第9卷,第7頁上、中)
所謂開示悟入者,開:是總的開顯,即一切衆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即皆具佛性之謂。示:是別爲曲示,即示之以因果、事理、修證等。悟:豁然了知,直下承當,自心即佛,明心見性,或大開圓解,爲“名字即佛”。入:修行契證,由觀行、相似、分證乃至究竟。佛之知見:現前一念心性,迷即衆生知見,悟即成佛知見。
爲實施權:“實”即無上一乘之佛法,“權”即聲聞、緣覺、菩薩之叁乘法。“實”是究竟目的,“權”是爲了達到究竟目的的方便施設。所以,“權”名曰“化城”,“實”名曰“寶所”。
開權顯實:方便施設的叁乘法,不過是爲了引導衆生達到一乘之實、究竟目的而采取的權巧手段而已!
諸佛如來以度一切衆生出離生死苦海、成就無上菩提爲本懷,慈起無緣,悲運同體,利鈍齊收,怨親普救,心起無心,化成大化。如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念佛重恩故”,應發菩提心。文雲:“謂我釋迦如來最初發心,爲我等故,行菩薩道,經無量劫,備受諸苦。我造業時,佛則哀憐,方便教化,而我愚癡,不知信受;我墮地獄,佛複悲痛,欲代我苦,而我業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種善根,世世生生,隨逐于我,心無暫舍。佛初出世,我尚沈淪;今得人身,佛已滅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預出家!何障而不見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在甯波阿育王寺)!如是思惟,向使不種善根,何以得聞佛法!不聞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難喻。自非發廣大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救度衆生,縱使粉骨碎身,豈能酬答!是爲發菩提心第一因緣也。”是知佛恩難報,惟有發菩提心,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以報莫報之洪恩。
[2]一般法門仗自力,斷惑甚難
【論文】“又以一切法門,皆仗自力,縱令宿根深厚,徹悟自心,倘見思二惑,稍有未盡,則生死輪回,依舊莫出。況既受胎陰,觸境生著,由覺至覺者少,從迷入迷者多。上根猶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斷見惑如斷四十裏流,況思惑乎?了生脫死,豈易言哉!以是不能普被叁根,暢佛本懷。”
論主此中所說,是一切學修人所面臨的關鍵問題,只是有許多人因種種原因,木然不覺,無動于衷,所以于此殊勝易行的淨土法門,難以生起信願。茲依教理,稍作說明。
見惑、思惑二十六種煩惱見前所注。見惑障于智理,亦稱“見道所斷惑”;思惑溺于情感,亦稱“修道所斷惑”。你我及衆生不能脫離叁界生死,就是由于見思惑業所系。見惑于叁界有八十八使,思惑于叁界有八十一品。
所謂見惑八十八使,即衆生因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的十種煩惑而迷昧于苦、集、滅、道的四谛之理,形成欲界叁十二使,上二界(色界、無色界)各二十八使,合成八十八使。斷除這見惑八十八使,方能見道。如論文說“斷見惑如斷四十裏流”,這句話見于《大般涅槃經》(北涼·昙無谶譯,共40卷)第36卷。經文的原話是: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說須陀洹人所斷煩惱,猶如縱廣四十裏水。(《大正藏》第12卷,第577頁中)
“縱廣四十裏水”,按通常理解,便是縱廣四十裏的水(流),其流勢之洶誦,不易遏止。其意是指十惑(如前說)迷于四谛,障于見道,其勢力猶如縱廣四十裏水(流)——苦集滅道各爲縱廣十裏水(流)。是即叁界的見惑八十八使。
斷見惑八十八使,須修“七方便道”。所謂七方便道,即:一、五停心觀;二、別相念處;叁、總相念處;四、暖法;五、頂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所謂停心,就是要把妄想雜亂的慮知心停息止住,以淨戒爲基,定慧調適,故名停心。其名目是:一、多貪衆生不淨觀;二、多瞋衆生慈悲觀;叁、散亂衆生數息觀;四、愚癡衆生因緣觀;五、多障衆生念佛觀(著我衆生析界觀)。修行七方便道的人,稱爲“七賢位”,鄰近聖位,故曰賢。以修此方便道,能夠顯發相似慧解,降伏見惑。如《法華經玄義》卷四下雲:
五障既除(指修五停心觀已經成功——作者注),觀慧谛當,能觀四谛,而正以苦谛爲初門,作四念處觀,破四顛倒。(《大正藏》第33卷,第727頁下)
因此,五停心觀修成以後,接著修“別相念處”。以欲界苦谛爲境,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別,謂各別,身、受、心、法不同故。相,謂行相,觀此四法,作不淨、苦、無常、無我行相故。是即先各別地修觀。所謂“念處”的“念”,不可混同于“念佛”的“念”,須知觀體非念,觀是其慧。定慧調適,進一步地提高。
別相念處修成以後,修“總相念處”,即將四者合修,四者之中任何一相,皆舉一即四。如觀身不淨,則受、心、法亦皆不淨;觀受是苦,則身、心、法亦皆是苦;觀心無常,則身、受、法亦皆無常;觀法無我,則身、受、心亦皆無我。此中若要細說,尚有“境別觀別、境別觀總、境總觀別、境觀俱總”等分別。應該說,這實在不是一般沒有根機的人或業障深重的人所能輕易修行成就的。而以上這叁科(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僅屬藏教的外凡位,名資糧位。
七方便道的後四位——“暖、頂、忍、世第一法”爲內凡位,名加行位。所謂加行,顧名思義,即加功用行。漸見法性,心遊理內,身居有漏,聖道未生,故名“內凡”。以定資慧,加功用行,故名“加行”。這四位是出生聖道的根本,所以也叫“四善根位”。經過資糧位的別、總相念處的修行,發相似解,伏煩惱惑,獲得佛法氣分,喻如鑽燧取火,火發之前,先有煙生;又如陽春生暖,以喻四谛觀慧的行相,故名暖法。慧解增勝,得“欲、念、精進、思惟”之“四如意定”,喻如登上山頂,觀矚四方,悉能明了,故名頂法。相似慧解繼續增強,則“信、進、念、定、慧”五種善法長成爲根,于四谛十六行相[2]忍可于心,故名忍法。修至“上忍位”時,惟觀欲界苦谛,僅爲一行一刹那心,即入于“世第一法”[3],又一刹那間,遂即入于“見道”位,證初果須陀洹,至此,叁界的見惑煩惱斷盡。
如上所說斷除叁界的見惑,不過是僅僅介紹了一點名目而已,此中內容,如果還欲詳知,可以參閱《法華經玄義》、《天臺四教儀》等。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斷見惑如同截斷縱廣四十裏河流的譬喻,是有根據的。
證得初果的聖人,仍然有通于叁界九地的思惑沒有斷除,直至斷盡,方得完全擺脫叁界生死。
所謂叁界九地者,即欲界六天、人間及叁途,名五趣(阿修羅攝于天人畜等,故不計之)雜居地;色界初禅有叁天,名離生喜樂地;二禅有叁天,名定生喜樂地;叁禅有叁天,名離喜妙樂地;四禅有九天,名舍念清淨地;無色界四天,名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九地亦稱九有,地,即區分、依托的意思。有,即有漏,以煩惱惑業未斷,或斷而未盡,系縛于叁界,具惑、業、苦,惑、業爲因,苦報即果,有因有果,故名曰有。
這欲、色、無色叁界九地,每一地具有九品思惑,系縛衆生,使之不能解脫于該地。所以,叁界共有思惑爲九九八十一品。把這八十一品思惑統統斷除了,才能完全超脫叁界六道的生死苦輪。
先說如何斷除欲界的九品思惑。已經斷除了見惑,證得初果——須陀洹果的聖人,繼而要斷除欲界的九品思惑,須要人間天上往返受生七次。這種受生,叫作潤生,是漸以斷惑而得出離的意思,如人負有債務,須要還清,故曰潤生。具體來說,欲界的九品思惑依其輕重程度不同,又分爲上、中、下叁品,即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這是較重的思惑,也是較爲難斷的;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這是次重的思惑,較前稍爲易斷;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這是較輕的思惑,較前又爲易斷。
初果——須陀洹果聖人,要斷除欲界的上上品思惑,須要潤生人間兩次,即人間天上往返受生兩次。爲斷除上中品思惑,須要潤生人間一次,即天上一次、人間一次受生。爲斷除上下品思惑,又須要潤生人間一次。爲斷除中上品思惑,亦須要潤生人間一次。爲斷除中中品和中下品,這兩品思惑合起來共須潤生人間一次。至此,已經往返潤生人間六次,斷除了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證得聲聞第二果,名斯陀含。梵語斯陀含,此雲一來,意爲仍須來此人間受生一次,爲什麼?欲界的生死債還沒有了結,還有欲界的後叁品思惑,即下上品、下中品和下下品。爲斷除這叁品思惑,還須要來此人間潤生一次。至此,欲界的九品思惑全部斷盡,證第叁果,名阿那含。梵語阿那含,此雲不來,亦雲不還,意即再不需要來此人間受生死之苦了,把欲界的生死債償還完了。
可是,還有上二界——色界和無色界的思惑沒有斷。爲斷除上二界的思惑,叁果聖人住于色界第四禅上邊的五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意天,名曰“五淨居天”,亦稱“五不還天”。幹什麼呢?居在“五不還天”上修“夾熏禅”,以斷除色界的和無色界的共八地七十二品思惑。
所謂夾熏禅,就是要把九次第定修得滾瓜爛熟,要絲毫不雜異念地或順或逆、或中間或跳躍,任運升降、往返出入于九次第定,是即“師子奮迅叁昧”…
《《淨土決疑論》講記 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