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九次第定,即四禅定、四空定(名稱與前述的離生喜樂地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地相同),另加滅受想定(亦稱滅盡定)。對這九種禅定,行人要不雜異念地次第由一定入于一定,故曰九次第定。
修夾熏禅成就,得到師子奮迅叁昧,斷除色、無色界七十二品思惑淨盡,證第四果——阿羅漢果,則長別叁界,永出分段生死。梵語阿羅漢,華譯具叁義:殺賊——殺見思煩惱之賊;應供——應受人天供養,是真福田;無生——永脫生死輪回,不受後有。
這樣仗自力了脫生死,叫作豎出叁界,不僅要求行人的根機必須特別聰利、禅定的功夫非常高深,而且須要多生和長時。所以印光法師論文說:“了生脫死,豈易言哉!”
現舉一例。安世高,法諱清,爲安息國(伊朗之古國)太子,讓國與叔,出家修道,得宿命智。東漢桓帝(劉志)建和初年(147)來至洛陽,至靈帝(劉宏)建甯四年(171),二十余年間翻譯經典,計有《安般守意經》等39部。遂告同居道侶說:“前世已經出家,其時有一道友,生性多瞋,屢勸不改,墮在惡道,受大蟒身,我要去度脫他。然而,我自己先世欠人命債,債主在廣州,須先償還。我至廣州,正值寇賊作亂,行路逢一少年,唾手拔刀,便對我說:“這回可逮到你了!”遂受其殺。轉世爲安清(安世高)。我當往廬山度昔時道友。”行達九江 (讀gōng)亭湖廟,廟神頗有威靈,往來商船,皆須奉牲乞福。神見世高,猶識昔因,悲欣交集。世高爲誦經咒,得脫蟒形。此廟遺址爲浔陽郡蛇村,距東林寺五公裏,今稱“蛇頭嶺”。
安世高複至廣州,前世害己少年已成老者,至其家敘說宿世因緣,冤對既解,歡喜相向。世高告曰:“尚有宿債在會稽(今浙江紹興),須往酬償。”廣州客悟知世高非凡,厚相資供,伴隨世高前往會稽。才至市中,正值市中有人互相打架,相打者誤著世高的腦袋,應時殒命。廣州客頻驗先後因緣果報,遠近聞知,莫不感歎,皆深信叁世之有征。(《大正藏》第50卷,第323、324頁《高僧傳》卷一)
安世高法師這樣度衆生了脫生死,只可獨被上上利根之人,中下根人難以企及。此法不能普被叁根,不能暢達佛度衆生的本懷。
[3]淨土法門仗佛力,往生不退
【論文】唯念佛求生淨土一法,專仗彌陀宏誓願力。無論善根之熟與未熟,惡業之若輕若重,但肯生信發願,持佛名號,臨命終時,定蒙彌陀垂慈接引,往生淨土。俾善根熟者,頓圓佛果;即惡業重者,亦預聖流。乃叁世諸佛度生之要道,上聖下凡共修之妙法。由是諸大乘經,鹹啓斯要;曆代祖師,莫不遵行。
論主闡明淨土法門爲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的所謂特別之處,大須著眼!總結如下:
一、淨土法門專仗阿彌陀佛宏誓願力,所謂“四十八願度衆生,九品鹹令登彼岸”。
二、行人宿世與現生所有善根,無論成熟與否,但肯執持名號,臨命終時與佛相應,即得蒙佛接引,往生淨土。
叁、善根成熟者,頓圓佛果。破無明惑,得“念不退”,證常寂光法身,直至妙覺。
四、據此可知,善根未熟者往生淨土即得“行不退”,證入叁賢之位。
五、行人的惡業無論重或輕,但能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執持佛號,一念相應,即得往生。
六、行人即使惡業重者,一得往生,即預聖流。預聖流,即意味著斷除見思惑,得“位不退”,永超凡流。
諸如上事,皆有別于通途教道的一般法門,故稱之曰特別法門。吾人惟當仰信佛語,遵行勵修,便獲如是殊勝利益。
關于善根和惡業的問題,徹悟禅師曾有言曰:
然吾人無量劫來,業力輕重,善根深淺,皆莫得而知。但業力由心轉變,善根在人栽培。是故宏法者,不得不善巧方便懇切開示;而學道者,不可不竭力奮勉,勇往直前。但一言入耳,一念動心,皆可轉變業力,皆能栽培善根。
雖聞種種緊要開示,都無一言所入;雖遭種種逆順境界,曾無一念奮發。是爲真業力深重,真善根輕鮮,則亦莫可如何也矣!(《夢東禅師遺集》卷上第24頁,香港佛經流通處1990年版)
有人問徹悟禅師:“諸方(十方諸佛)皆有淨土,何以專贊西方阿彌陀佛淨土?”
徹悟禅師答曰:
這不是爲人師者獨出心裁,其緣由可有如下數端:第一,此乃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金口誠言,分明指示故;第二,大乘顯密諸經共同指歸故;第叁,令初發心修行之人專注一境,叁昧易成故;第四,阿彌陀佛立四十八願,以此爲緣,此緣異常強勝故;第五,行人十念爲因,此因殊勝故;第六,阿彌陀佛與衆生偏有緣故。此土衆生,無論僧俗、男女、老幼、善惡之人,當其處于極順逆、苦樂境緣之時,多必由中而發,沖口而出念佛一聲。然而不念佛則已,凡念佛必念阿彌陀佛。此誰使之然?蓋衆生久蒙佛化,久受佛恩,與佛緣深故也。
且此《彌陀》一經,由鸠摩羅什最初譯成,廬山東林寺慧遠祖師,即與一百二十叁人結社念佛。以次漸化,臨終皆留瑞應。雖鹦鹉、八八兒(鳥)念佛,化時皆有瑞相。此非衆生與佛緣深,謂之何哉?
又《無量壽經》雲,當來經道滅盡,我以願力特留此經更住百年,廣度含識。夫不留他經而獨留此經者,豈非以此法門下手易而攝機普、入道穩而獲益速耶?以是而知,其時愈後,此法愈當機矣!(《夢東禅師遺集》卷上第29頁,香港佛經流通處1990年版)
徹悟詩曰:
說著蓮邦雨淚垂,閻浮苦趣實堪悲。
世間出世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4]論主重斥邪見
【論文】汝以禅教自負,而妄謂宏淨土者爲謗正*輪、斷滅佛種,足征汝乃魔附其身、喪心病狂、認迷爲覺、指正爲邪之地獄種子耳!
此上座師先是以蕅益《彌陀要解》爲“謗正*輪”、“斷滅佛種”,卻不知這恰恰正是他自己的罪狀!
由于這是關系到叁世諸佛和大地衆生的法身慧命,即正法眼藏和人天眼目的大事情,所以,論主毫不含糊、一針見血地予以說破。惟其如斯,方有可能震撼和觸動上座師的心靈。論主的口吻,似是挺嚴厲的,然而,這裏沒有一絲毫的意氣或感情用事,完全是出乎一片徹底的、同體的、無緣的大慈悲心腸。其用意,也就是論主所以要寫這篇《淨土決疑論》的主旨,以之挽救這世間中抱有類似于上座師知見的人們。
[5]結示二尊東西互化之儀
【論文】夫釋迦彌陀于往劫中,發大誓願,度脫衆生,一則示生穢土,以穢以苦折伏而發遣;一則安居淨土,以淨以樂攝受而鈞陶。
夫,發語詞。以下的論文,是論主向上座師陳述弘揚淨土念佛法門的根據,即緣由。
釋迦如來爲示生東土(娑婆穢土)的世尊,彌陀如來爲莊嚴西方淨土的世尊,是爲東西之二尊。二尊示生雖別,所施慈悲度化是一:東(穢)土世尊提示衆苦以發遣之,西(淨)土世尊莊嚴極樂以攝受之。是即:所行,形同分工;所辦,實爲合作。若知此意,則仰信此土佛語,求生彼土,首先得位不退,續行鈞陶而進得行不退、念不退。由同居進方便,更進實報,乃至寂光。
(待 續)
【注 釋】
[1]十玄門義,出《華嚴經·隨疏演義鈔》,爲晉雲華尊者依《華嚴經》一乘圓頓妙義而建立: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廣狹自在無礙門;叁、一多相容不同門;四、諸法相即自在門;五、秘密隱顯俱成門;六、微細相容安立門;七、因陀羅網境界門;八、托事顯法生解門;九、十世隔法異成門;十、主伴圓明具德門。
[2]四谛十六行相:緣苦谛四行相——苦、空、無常、無我,緣集谛四行相——集、因、緣、生,緣滅谛四行相——滅、盡、妙、離,緣道谛四行相——道、正、迹、乘。
[3]世第一法:意爲這一刹那心,爲世間有漏法中最爲殊勝者。
《《淨土決疑論》講記 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