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决疑论》讲记 三▪P4

  ..续本文上一页

  所谓九次第定,即四禅定、四空定(名称与前述的离生喜乐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地相同),另加灭受想定(亦称灭尽定)。对这九种禅定,行人要不杂异念地次第由一定入于一定,故曰九次第定。

  修夹熏禅成就,得到师子奋迅三昧,断除色、无色界七十二品思惑净尽,证第四果——阿罗汉果,则长别三界,永出分段生死。梵语阿罗汉,华译具三义:杀贼——杀见思烦恼之贼;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是真福田;无生——永脱生死轮回,不受后有。

  这样仗自力了脱生死,叫作竖出三界,不仅要求行人的根机必须特别聪利、禅定的功夫非常高深,而且须要多生和长时。所以印光法师论文说:“了生脱死,岂易言哉!”

  现举一例。安世高,法讳清,为安息国(伊朗之古国)太子,让国与叔,出家修道,得宿命智。东汉桓帝(刘志)建和初年(147)来至洛阳,至灵帝(刘宏)建宁四年(171),二十余年间翻译经典,计有《安般守意经》等39部。遂告同居道侣说:“前世已经出家,其时有一道友,生性多瞋,屡劝不改,堕在恶道,受大蟒身,我要去度脱他。然而,我自己先世欠人命债,债主在广州,须先偿还。我至广州,正值寇贼作乱,行路逢一少年,唾手拔刀,便对我说:“这回可逮到你了!”遂受其杀。转世为安清(安世高)。我当往庐山度昔时道友。”行达九江 (读gōng)亭湖庙,庙神颇有威灵,往来商船,皆须奉牲乞福。神见世高,犹识昔因,悲欣交集。世高为诵经咒,得脱蟒形。此庙遗址为浔阳郡蛇村,距东林寺五公里,今称“蛇头岭”。

  安世高复至广州,前世害己少年已成老者,至其家叙说宿世因缘,冤对既解,欢喜相向。世高告曰:“尚有宿债在会稽(今浙江绍兴),须往酬偿。”广州客悟知世高非凡,厚相资供,伴随世高前往会稽。才至市中,正值市中有人互相打架,相打者误着世高的脑袋,应时殒命。广州客频验先后因缘果报,远近闻知,莫不感叹,皆深信三世之有征。(《大正藏》第50卷,第323、324页《高僧传》卷一)

  安世高法师这样度众生了脱生死,只可独被上上利根之人,中下根人难以企及。此法不能普被三根,不能畅达佛度众生的本怀。

  [3]净土法门仗佛力,往生不退

  【论文】唯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专仗弥陀宏誓愿力。无论善根之熟与未熟,恶业之若轻若重,但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定蒙弥陀垂慈接引,往生净土。俾善根熟者,顿圆佛果;即恶业重者,亦预圣流。乃三世诸佛度生之要道,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由是诸大乘经,咸启斯要;历代祖师,莫不遵行。

  论主阐明净土法门为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的所谓特别之处,大须着眼!总结如下:

  一、净土法门专仗阿弥陀佛宏誓愿力,所谓“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二、行人宿世与现生所有善根,无论成熟与否,但肯执持名号,临命终时与佛相应,即得蒙佛接引,往生净土。

  三、善根成熟者,顿圆佛果。破无明惑,得“念不退”,证常寂光法身,直至妙觉。

  四、据此可知,善根未熟者往生净土即得“行不退”,证入三贤之位。

  五、行人的恶业无论重或轻,但能临命终时心不颠倒,执持佛号,一念相应,即得往生。

  六、行人即使恶业重者,一得往生,即预圣流。预圣流,即意味着断除见思惑,得“位不退”,永超凡流。

  诸如上事,皆有别于通途教道的一般法门,故称之曰特别法门。吾人惟当仰信佛语,遵行励修,便获如是殊胜利益。

  关于善根和恶业的问题,彻悟禅师曾有言曰:

  然吾人无量劫来,业力轻重,善根深浅,皆莫得而知。但业力由心转变,善根在人栽培。是故宏法者,不得不善巧方便恳切开示;而学道者,不可不竭力奋勉,勇往直前。但一言入耳,一念动心,皆可转变业力,皆能栽培善根。

  虽闻种种紧要开示,都无一言所入;虽遭种种逆顺境界,曾无一念奋发。是为真业力深重,真善根轻鲜,则亦莫可如何也矣!(《梦东禅师遗集》卷上第24页,香港佛经流通处1990年版)

  有人问彻悟禅师:“诸方(十方诸佛)皆有净土,何以专赞西方阿弥陀佛净土?”

  彻悟禅师答曰:

  这不是为人师者独出心裁,其缘由可有如下数端:第一,此乃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金口诚言,分明指示故;第二,大乘显密诸经共同指归故;第三,令初发心修行之人专注一境,三昧易成故;第四,阿弥陀佛立四十八愿,以此为缘,此缘异常强胜故;第五,行人十念为因,此因殊胜故;第六,阿弥陀佛与众生偏有缘故。此土众生,无论僧俗、男女、老幼、善恶之人,当其处于极顺逆、苦乐境缘之时,多必由中而发,冲口而出念佛一声。然而不念佛则已,凡念佛必念阿弥陀佛。此谁使之然?盖众生久蒙佛化,久受佛恩,与佛缘深故也。

  且此《弥陀》一经,由鸠摩罗什最初译成,庐山东林寺慧远祖师,即与一百二十三人结社念佛。以次渐化,临终皆留瑞应。虽鹦鹉、八八儿(鸟)念佛,化时皆有瑞相。此非众生与佛缘深,谓之何哉?

  又《无量寿经》云,当来经道灭尽,我以愿力特留此经更住百年,广度含识。夫不留他经而独留此经者,岂非以此法门下手易而摄机普、入道稳而获益速耶?以是而知,其时愈后,此法愈当机矣!(《梦东禅师遗集》卷上第29页,香港佛经流通处1990年版)

  彻悟诗曰:

  说着莲邦雨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

  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4]论主重斥邪见

  【论文】汝以禅教自负,而妄谓宏净土者为谤正*轮、断灭佛种,足征汝乃魔附其身、丧心病狂、认迷为觉、指正为邪之地狱种子耳!

  此上座师先是以蕅益《弥陀要解》为“谤正*轮”、“断灭佛种”,却不知这恰恰正是他自己的罪状!

  由于这是关系到三世诸佛和大地众生的法身慧命,即正法眼藏和人天眼目的大事情,所以,论主毫不含糊、一针见血地予以说破。惟其如斯,方有可能震撼和触动上座师的心灵。论主的口吻,似是挺严厉的,然而,这里没有一丝毫的意气或感情用事,完全是出乎一片彻底的、同体的、无缘的大慈悲心肠。其用意,也就是论主所以要写这篇《净土决疑论》的主旨,以之挽救这世间中抱有类似于上座师知见的人们。

  [5]结示二尊东西互化之仪

  【论文】夫释迦弥陀于往劫中,发大誓愿,度脱众生,一则示生秽土,以秽以苦折伏而发遣;一则安居净土,以净以乐摄受而钧陶。

  夫,发语词。以下的论文,是论主向上座师陈述弘扬净土念佛法门的根据,即缘由。

  释迦如来为示生东土(娑婆秽土)的世尊,弥陀如来为庄严西方净土的世尊,是为东西之二尊。二尊示生虽别,所施慈悲度化是一:东(秽)土世尊提示众苦以发遣之,西(净)土世尊庄严极乐以摄受之。是即:所行,形同分工;所办,实为合作。若知此意,则仰信此土佛语,求生彼土,首先得位不退,续行钧陶而进得行不退、念不退。由同居进方便,更进实报,乃至寂光。

  (待 续)  

  【注 释】

  [1]十玄门义,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为晋云华尊者依《华严经》一乘圆顿妙义而建立: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三、一多相容不同门;四、诸法相即自在门;五、秘密隐显俱成门;六、微细相容安立门;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八、托事显法生解门;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十、主伴圆明具德门。

  [2]四谛十六行相:缘苦谛四行相——苦、空、无常、无我,缘集谛四行相——集、因、缘、生,缘灭谛四行相——灭、尽、妙、离,缘道谛四行相——道、正、迹、乘。

  [3]世第一法:意为这一刹那心,为世间有漏法中最为殊胜者。

  

  

《《净土决疑论》讲记 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