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决疑论》讲记 三▪P3

  ..续本文上一页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大正藏》第9卷,第7页上、中)

  所谓开示悟入者,开:是总的开显,即一切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即皆具佛性之谓。示:是别为曲示,即示之以因果、事理、修证等。悟:豁然了知,直下承当,自心即佛,明心见性,或大开圆解,为“名字即佛”。入:修行契证,由观行、相似、分证乃至究竟。佛之知见:现前一念心性,迷即众生知见,悟即成佛知见。

  为实施权:“实”即无上一乘之佛法,“权”即声闻、缘觉、菩萨之三乘法。“实”是究竟目的,“权”是为了达到究竟目的的方便施设。所以,“权”名曰“化城”,“实”名曰“宝所”。

  开权显实:方便施设的三乘法,不过是为了引导众生达到一乘之实、究竟目的而采取的权巧手段而已!

  诸佛如来以度一切众生出离生死苦海、成就无上菩提为本怀,慈起无缘,悲运同体,利钝齐收,怨亲普救,心起无心,化成大化。如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念佛重恩故”,应发菩提心。文云:“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预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在宁波阿育王寺)!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难喻。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骨碎身,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是知佛恩难报,惟有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以报莫报之洪恩。

  [2]一般法门仗自力,断惑甚难

  【论文】“又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旧莫出。况既受胎阴,触境生着,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上根犹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了生脱死,岂易言哉!以是不能普被三根,畅佛本怀。”

  论主此中所说,是一切学修人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只是有许多人因种种原因,木然不觉,无动于衷,所以于此殊胜易行的净土法门,难以生起信愿。兹依教理,稍作说明。

  见惑、思惑二十六种烦恼见前所注。见惑障于智理,亦称“见道所断惑”;思惑溺于情感,亦称“修道所断惑”。你我及众生不能脱离三界生死,就是由于见思惑业所系。见惑于三界有八十八使,思惑于三界有八十一品。

  所谓见惑八十八使,即众生因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的十种烦惑而迷昧于苦、集、灭、道的四谛之理,形成欲界三十二使,上二界(色界、无色界)各二十八使,合成八十八使。断除这见惑八十八使,方能见道。如论文说“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这句话见于《大般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共40卷)第36卷。经文的原话是: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说须陀洹人所断烦恼,犹如纵广四十里水。(《大正藏》第12卷,第577页中)

  “纵广四十里水”,按通常理解,便是纵广四十里的水(流),其流势之汹诵,不易遏止。其意是指十惑(如前说)迷于四谛,障于见道,其势力犹如纵广四十里水(流)——苦集灭道各为纵广十里水(流)。是即三界的见惑八十八使。

  断见惑八十八使,须修“七方便道”。所谓七方便道,即:一、五停心观;二、别相念处;三、总相念处;四、暖法;五、顶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所谓停心,就是要把妄想杂乱的虑知心停息止住,以净戒为基,定慧调适,故名停心。其名目是:一、多贪众生不净观;二、多瞋众生慈悲观;三、散乱众生数息观;四、愚痴众生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念佛观(着我众生析界观)。修行七方便道的人,称为“七贤位”,邻近圣位,故曰贤。以修此方便道,能够显发相似慧解,降伏见惑。如《法华经玄义》卷四下云:

  五障既除(指修五停心观已经成功——作者注),观慧谛当,能观四谛,而正以苦谛为初门,作四念处观,破四颠倒。(《大正藏》第33卷,第727页下)

  因此,五停心观修成以后,接着修“别相念处”。以欲界苦谛为境,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别,谓各别,身、受、心、法不同故。相,谓行相,观此四法,作不净、苦、无常、无我行相故。是即先各别地修观。所谓“念处”的“念”,不可混同于“念佛”的“念”,须知观体非念,观是其慧。定慧调适,进一步地提高。

  别相念处修成以后,修“总相念处”,即将四者合修,四者之中任何一相,皆举一即四。如观身不净,则受、心、法亦皆不净;观受是苦,则身、心、法亦皆是苦;观心无常,则身、受、法亦皆无常;观法无我,则身、受、心亦皆无我。此中若要细说,尚有“境别观别、境别观总、境总观别、境观俱总”等分别。应该说,这实在不是一般没有根机的人或业障深重的人所能轻易修行成就的。而以上这三科(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仅属藏教的外凡位,名资粮位。

  七方便道的后四位——“暖、顶、忍、世第一法”为内凡位,名加行位。所谓加行,顾名思义,即加功用行。渐见法性,心游理内,身居有漏,圣道未生,故名“内凡”。以定资慧,加功用行,故名“加行”。这四位是出生圣道的根本,所以也叫“四善根位”。经过资粮位的别、总相念处的修行,发相似解,伏烦恼惑,获得佛法气分,喻如钻燧取火,火发之前,先有烟生;又如阳春生暖,以喻四谛观慧的行相,故名暖法。慧解增胜,得“欲、念、精进、思惟”之“四如意定”,喻如登上山顶,观瞩四方,悉能明了,故名顶法。相似慧解继续增强,则“信、进、念、定、慧”五种善法长成为根,于四谛十六行相[2]忍可于心,故名忍法。修至“上忍位”时,惟观欲界苦谛,仅为一行一刹那心,即入于“世第一法”[3],又一刹那间,遂即入于“见道”位,证初果须陀洹,至此,三界的见惑烦恼断尽。

  如上所说断除三界的见惑,不过是仅仅介绍了一点名目而已,此中内容,如果还欲详知,可以参阅《法华经玄义》、《天台四教仪》等。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断见惑如同截断纵广四十里河流的譬喻,是有根据的。

  证得初果的圣人,仍然有通于三界九地的思惑没有断除,直至断尽,方得完全摆脱三界生死。

  所谓三界九地者,即欲界六天、人间及三途,名五趣(阿修罗摄于天人畜等,故不计之)杂居地;色界初禅有三天,名离生喜乐地;二禅有三天,名定生喜乐地;三禅有三天,名离喜妙乐地;四禅有九天,名舍念清净地;无色界四天,名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九地亦称九有,地,即区分、依托的意思。有,即有漏,以烦恼惑业未断,或断而未尽,系缚于三界,具惑、业、苦,惑、业为因,苦报即果,有因有果,故名曰有。

  这欲、色、无色三界九地,每一地具有九品思惑,系缚众生,使之不能解脱于该地。所以,三界共有思惑为九九八十一品。把这八十一品思惑统统断除了,才能完全超脱三界六道的生死苦轮。

  先说如何断除欲界的九品思惑。已经断除了见惑,证得初果——须陀洹果的圣人,继而要断除欲界的九品思惑,须要人间天上往返受生七次。这种受生,叫作润生,是渐以断惑而得出离的意思,如人负有债务,须要还清,故曰润生。具体来说,欲界的九品思惑依其轻重程度不同,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即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这是较重的思惑,也是较为难断的;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这是次重的思惑,较前稍为易断;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这是较轻的思惑,较前又为易断。

  初果——须陀洹果圣人,要断除欲界的上上品思惑,须要润生人间两次,即人间天上往返受生两次。为断除上中品思惑,须要润生人间一次,即天上一次、人间一次受生。为断除上下品思惑,又须要润生人间一次。为断除中上品思惑,亦须要润生人间一次。为断除中中品和中下品,这两品思惑合起来共须润生人间一次。至此,已经往返润生人间六次,断除了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证得声闻第二果,名斯陀含。梵语斯陀含,此云一来,意为仍须来此人间受生一次,为什么?欲界的生死债还没有了结,还有欲界的后三品思惑,即下上品、下中品和下下品。为断除这三品思惑,还须要来此人间润生一次。至此,欲界的九品思惑全部断尽,证第三果,名阿那含。梵语阿那含,此云不来,亦云不还,意即再不需要来此人间受生死之苦了,把欲界的生死债偿还完了。

  可是,还有上二界——色界和无色界的思惑没有断。为断除上二界的思惑,三果圣人住于色界第四禅上边的五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意天,名曰“五净居天”,亦称“五不还天”。干什么呢?居在“五不还天”上修“夹熏禅”,以断除色界的和无色界的共八地七十二品思惑。

  所谓夹熏禅,就是要把九次第定修得滚瓜烂熟,要丝毫不杂异念地或顺或逆、或中间或跳跃,任运升降、往返出入于九次第定,是即“师子奋迅三昧”…

《《净土决疑论》讲记 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