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决疑论》讲记 三▪P2

  ..续本文上一页第十“普皆回向”,每一大愿都说“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大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是这样无与伦比、无以复加的伟大,所以叫作“愿王”。

  发了这“十大愿王”以后,普贤菩萨对善财童子说:“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又说:“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

  大行普贤菩萨,又重宣偈云: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普贤菩萨行愿品》为净土五经之一,唯愿同仁,常勤念诵。

  《法华经·方便品》偈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又偈云:“诸法无常性,佛种从缘起。”《法华经》会三乘之权,归一乘之实,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洞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实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如彻悟禅师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佛的佛法纲宗法要,实是三世诸佛的纲宗法要。此宗既透,何宗不透?此法既明,何法不明?所谓学虽不多,可齐上贤也。

  《文殊所说般若经》云:“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大正藏》第8卷,第731页上)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如是,贤护!彼善男子、善女人,端坐系念,专心想彼阿弥陀佛如来、应供、等正觉,如是相好,如是威仪,如是大众,如是说法,如闻系念,一心相续,次第不乱,或经一日,或复一夜。如是或至七日七夜,如先所闻,具足念故,是人必睹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也。若于昼时不能见者,若于夜分或睡梦中,阿弥陀佛必当现也。”(《大正藏》第13卷,第875页下)

  马鸣菩萨,约公元前一世纪时出世,宏扬大乘,为禅宗第十四祖,著有《大乘起信论》,指示净土为便捷的法门。《大乘起信论》“修行信心分”文末云:“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大正藏》第32卷,第583页上)

  龙树菩萨,约公元150年至250年间人物,所著《十住毗婆沙论》、《大智度论》,皆指示应修净土法门,是为“易行道”;通途法门仗自力断惑了生死,是为“难行道”。

  所谓修行“易行道”得“不退转地位”(梵语“阿惟越致”),依靠的是仗佛慈力,是专为救度我等根器陋劣的众生。《十住毗婆沙论》卷五云:

  行大乘者,佛如是说:发愿求佛道,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难,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干之说。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勤行精进,指仗自力;以信方便,指仗佛力,当然这亦须勤行精进,自是感得佛力加持,为不同耳!论又云:

  若有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念是十方诸佛,称其名号。

  问曰:但闻是十(方诸)佛名号,执持在心,便得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更有余佛、余菩萨名,得至阿惟越致耶?

  答曰:阿弥陀等佛,及诸大菩萨,称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转。……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大正藏》第26卷,第41—43页)

  智者,名智顗(538—597),陈隋时人,天台宗集大成者,著《净土十疑论》劝修净土。得法华三昧,定中亲见释迦如来灵山(中印度耆阇崛山)一会,俨然未散。屡应晋王杨广(后即位为隋炀帝)请,为杨广授菩萨戒,膺“智者”封号。最后一次应请于隋开皇十七年(597),行至今浙江新昌大佛寺,于石佛像前,念佛坐化,寿60岁。凡天台教下传人,无不教习天台,行归净土。

  善导大师(613—681),唐初人,是净土宗第二祖,道场在陕西终南山悟真寺和长安市内光明寺,著《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大宏净土。由终南山到长安市,百姓念佛之声,盈溢城乡,屠市为之歇业。日本净土宗远尊善导大师为高祖。以《四帖疏》得异僧授梦写作,故善导被认为弥陀化身,日本塑善导像用半身金色以表示之。圆寂于长安县之香积寺,塔曰崇灵塔。1980年日本净土宗僧侣施资修复香积寺和整修崇灵塔,并内以“二祖对面”彩塑像。

  清凉寺澄观大师(737—838),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贤首宗第四祖,世称文殊菩萨再来。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一年(795),南印度乌荼国王晋献《华严经》后分,澄观大师奉诏敕审定翻译为《华严经》四十卷本,亦即《普贤菩萨行愿品》的全部,并奉诏为德宗皇帝讲解,受封为“清凉国师”。至是时,《华严经》传来东土,具足了等觉菩萨以降法身大士往生极乐世界圆满佛果的总结,消除了枣柏大士李长者(通玄)认为西方净土是权非实的疑难,指示阿弥陀佛即为卢舍那佛。按《华严》十玄门义[1],此亦固不待言。

  永明延寿禅师(904—975),唐末、五代初出世,时为杭州吴越国库官,以大慈心为放生挪用了公款,坐死罪,吴越国王钱镠令人伺察临刑时样子。神色不改,定心不乱,王敕免死,遂出家,为禅宗五家之一的法眼宗第三世祖师(清凉文益——天台德韶——永明延寿),著有《宗镜录》一百卷,《心赋注》二卷以及《万善同归集》等,发明心要,指归净土。为禅宗、天台宗、净土宗祖师。

  这些诸大菩萨、祖师以及佛陀金口亲宣的诸大乘经和无上的大法王释迦、弥陀、十方诸佛,乃是蕅益大师著述《佛说弥陀经要解》的“本源”,即根本的依据,绝非蕅益大师师心自用,主观臆断的著作。

  论主用山野愚民,妄称皇帝,自制法律,背叛王章的譬喻,以为警示,非常贴切,真能指出问题本质之所在。真是拨云见日,振聋发聩,令人心灵为之震撼。于此言下,如果不能起死回生,那么,此人可以认为是不堪救药的了。

  论主更为指出谤三宝、堕地狱的严重后果,凡有心者,闻之能不深切警悟乎?

  梵语“阿鼻”,此云“无间”。有五事无间隔、无间断、无分别,故又谓五无间地狱。五事者:

  一、趣果无间:趣,即赴、往、向之义。谓无论贵贱、男女或天、龙、神等,凡罪业所感,悉同堕狱,无间(分别)于一切有情。

  二、受苦无间:刀山剑树,镬汤炉炭,烊铜铁汁,一切罪器无有间断。

  三、时无间:长劫罪报,无时间歇。

  四、命无间:寿命极长,动辄万劫。一日一夜万死万生相续而无有间断。

  五、形无间:此狱纵广八万四千由旬,有情于中受苦,一人亦满,多人亦满;各各有情皆感觉唯我一个人在受罪苦。

  盖一念心性,具真常性,诸圣证之为无量光寿,为竖穷横遍之法身。诸地狱人,罹报无间,形态若是,也没有离开真常的一念心性。体性虽一,只是由于真妄迷悟不同,作用不同而已!吾人于是应审思而熟虑之!

  (2)正启:①上座虚怀请教

  【论文】彼瞿然曰:“师言罪在释迦、弥陀等者,何反常之若是也?请详陈其故,若其理果胜,敢不依从!”

  瞿(读jù):惊悚的样子。以上论主的陈词,上座如闻惊雷,谓罪在释迦、弥陀等,远远出乎其一贯所思,因而惕然自失,乃言“何反常之若是也”,并且说“若其理果胜,敢不依从”。说明此上座师虚心求知,不是不可理喻之辈。

  ②论主发明佛旨

  [1]如来为度生出世

  【论文】余曰:“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者,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直下成佛而已,岂有他哉!无奈众生根有大小,迷有浅深,不能直下畅佛本怀。因兹随机设教,对病发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于一乘法,作种种说。或有善根成熟者,令其诞登觉岸;其有恶业深厚者,令其渐出尘劳。曲垂接引,循循善诱,虽天地父母,不能喻其少分矣。”

  论主此语出自《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经云: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

  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

《《净土决疑论》讲记 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