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決疑論》講記(十一)
釋印光造論 釋傳印講記
(3)更釋:未斷見思惑不可住此弘法
①請問
【論文】問:出家爲僧,宏法利生,又有何過,而亦簡除?
這也是近世盲禅者通執,由于不明教理,不知斷惑證真次第,由于一向執理廢事,對“生死”如何了脫不明白,致有誤解。
②答釋
【論文】答:若是已斷見思,已了生死,乘大願輪,示生濁世,上宏下化,度脫衆生者,則可。若或雖有智願,未斷見思,縱能不迷于受生之初,亦複難保于畢生多世。以雖能宏法,未證無生,情種尚在,遇境逢緣,難免迷惑。倘一隨境迷,則能速覺悟者,萬無一二。從迷入迷,不能自拔,永劫沈淪者,實繁有徒矣。如來爲此義故,令人往生淨土,見佛聞法,證無生忍,然後乘佛慈力及己願輪,回入娑婆,度脫衆生,則有進無退,有得無失矣。未斷見思,住此宏法,他宗莫不如是,淨宗斷斷不許也。
何謂見思惑,如何斷見思惑,釋已見前論文“又以一切法,皆仗自力”一節。斷盡見思惑,方能了脫叁界內六道輪回的分段生死。了脫了分段生死,則能證得無生法忍。證得了無生法忍,才能夠于叁界生死中獲得自在。于叁界生死當中獲得自在,才有可能任運地“乘大願輪,示生濁世”,上弘佛法,下化衆生。
何謂無生法忍?忍,即認可于心,此非世間一般的認可,乃是經過修證出世間法,以般若智慧爲本質(體)的忍可。如隋·慧遠法師《大乘義章》卷九說:“般若正是照見之性,故說爲智,即彼般若,安法名忍,忍體是慧。”(《大正藏》第44卷650頁上)同卷十一說:“慧心安法,故名爲忍。”(同上,675頁中)斷見思惑,了脫了分段生死,超出叁界,永離凡地,證“位不退”。如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卷十七雲:“是阿鞞跋致(不退轉)菩薩摩诃薩,以是自相空法,入菩薩位,得無生法忍。”(《大正藏》第25卷537頁下)
于四教中,證得無生法忍者,爲藏教的阿羅漢,通教登已辦地者,別教七住位以上者,圓教七信位以上者,皆已斷了見思惑,可以于生死中得到自在,可以乘大願輪,示生于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施行教化。如《大寶積經》卷二十六雲:“無生法忍者,一切諸法無生無滅忍故。天子!(其時,文殊菩薩對寶上天子說法)是名菩薩得于自在。天子!菩薩者,隨所生處,非不知故生,以知故生。而是菩薩攝取生死,得自在故,亦得具足成就佛法。而是菩薩非生死流轉,以願力故,在在處處,得自在智。”(《大正藏》第11卷146頁中)
梵語娑婆,此雲“堪忍”,謂此世界衆生,經受生死等無量諸苦煎熬,以業報故,縱不堪忍受,亦須忍受。忍受的時間長了,反倒覺得自然,身在苦中不知苦。如蓮池大師《彌陀疏鈔》雲:“堪忍者,以此中衆生,堪能忍受叁毒煩惱,輪回生死,不厭離故”,故曰“堪忍”。此堪忍濁世的濁惡,主要有五,如《佛說阿彌陀經》中說:“釋迦牟尼佛能爲甚難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諸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蓮池大師《彌陀疏鈔》卷四曰:五濁者,以五事交擾,渾濁真性,故名惡世。世者,遷流不已之謂。則此世之前或後,亦容有無五濁之善世。今雲五濁,是根據釋迦佛現世言也。劫者,梵語,具雲劫波,此雲時分。劫濁者,因有以下之四濁,故名,衆濁交湊,即其相也。一大劫中,有成、住、壞、空各二十小劫,辘轳增減。人壽增至八萬歲時爲極限,乃過一百年減一歲減至二萬歲時,即入劫濁。乃至出現小叁災之饑馑、疾疫、刀兵,大叁災之火、水、風等,不及盡言。
見濁者,爲五利使。一、身見:謂執我、我所,而起我身之見。二、邊見:謂執斷執常,失乎中道,而起邊傍(極端)之見。叁、戒取:謂非因計因,修諸拔發、投灰等無益苦行,而起取著我能持戒之見。四、見取:執粗爲勝,擔麻棄金,而起自負所見之見。五、邪見:謂撥無因果,不信善惡報應,不信叁世,不信叁寶,墮豁達空,而起邪外不正之見。此五種知見,能驅使衆生淪于生死,故名爲“使”。而幾微迅疾,爲害非細,對五鈍使而言,曰五利使。
煩惱濁者,即五鈍使。一、貪:謂遇順情境起于愛著,不能舍離故。二、瞋:謂遇違情境起于恚恨,不能容忍故。叁、癡:謂于非違非順境起于愚暗,不能覺察故。四、慢:謂于一切衆生起驕傲心,上陵下忽,不能恭遜故。五、疑:謂于諸善法起猜二心,欲進欲退,不能決定故。此五種煩惱,驅使衆生沒溺生死,較前五利使尤爲重滯,故名鈍使。叁災感召者,貪感饑馑(人壽減至叁十歲時,大旱,五谷無收),癡感疾疫(人壽減至二十歲時,瘟疫爲災,染則命亡),瞋感刀兵(人壽減至十歲時,人相見如仇敵,殺之則快)。叁毒煩惱,分而言之,雖招感如是,要之,實爲一體耳。
衆生濁者,《阿含經》說有叁義:一者,劫初光音天下生;二者,攬衆(五)陰而生:叁者,(于叁界六道)處處受生,故雲衆生。五陰,即色受想行識。
命濁者,以色心連持爲體,催年減壽,即其相也。
要想在這樣的娑婆世界五濁惡世裏度衆生,豈是等閑容易的事情!何況自己也還沒有了脫出來。連釋迦牟尼佛自己也說:“當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爲甚難。”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說:
信願持名一行,不涉施爲,圓轉五濁,唯信乃入,非思議所行境界。設非本師來入惡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見此行此說此,衆生何由禀此也哉!
然吾人處劫濁中,決定爲時所囿,爲苦所逼。處見濁中,決定爲邪智所纏,邪師所惑。處煩惱濁中,決定爲貪欲所陷,惡業所螫。處衆生濁中,決定安于臭穢而不能洞覺,甘于劣弱而不能奮飛。處命濁中,決定爲無常所吞,石火電光,措手不及。
若不深知其甚難,將謂更有別法可出五濁,熢 宅裏,戲論紛然。唯深知其甚難,方肯死盡偷心,寶此一行。此本師所以極口說其難甚,而深囑我等當知也。(《卍續藏經》第22卷881頁下、882頁上)
凡夫學佛,自己生死沒有了脫,固然應當隨分隨力,隨時隨緣,發菩提心,自行化他。如皈依叁寶,爲佛弟子,便要發四弘誓願,盡形壽受持,直至成佛。然而,在未斷見思惑、未證得無生法忍的情形下,不求往生淨土,而發願來生或生生生此娑婆世界弘揚佛法度衆生,主觀上動機雖然是好,無奈煩惱惑業障礙,法爾必然,不可能依主觀意志而爲轉移。發此種偉大的心願,當然是屬于善心、善行,當然因其心力之大小也能消業滅惑,也有可能在久遠的未來實現此願。不過,如果不知淨土法門,或知而不信,不肯發願求生西方淨土,那是沒有把握的,是靠不住的。以凡夫身份,未斷見思煩惱,效法得法忍菩薩發願轉世再來度衆生,爲一切大乘經論之所不許。
隋·慧遠法師《大乘義章》卷九說發菩提心:
先就相發以明因起。彼相發心,因何而生?因大悲生。悲因何生?由依信慧。信慧因何?由聞正法。聞法因何?由近善友。是故菩薩先近善友,由近友故得聞正法。聞何等法?謂聞生死大苦、涅槃至樂。因聞生信,信生死苦、涅槃大樂。因聞生慧,知生死苦、涅槃大樂。由信慧故,便起慈悲。信知生死是大苦故,念衆生未出生死,故起大悲。信知涅槃是至樂故,念衆生未得涅槃,故起大慈。
由慈悲故,起菩提心。悲念衆生于苦未出,欲爲濟拔,自我不出生死,無由化他令出生死,是故發心願出生死。慈念衆生未得涅槃,欲爲授與,自我不得涅槃,無由化他令得涅槃,是故發心願得涅槃。故因悲慈,起菩提心。(《大正藏》第44卷636頁中)
在這裏,特別強調:“自我(己)不出生死,無由化他令出生死,是故發心願出生死。”修行的途程,此爲關鍵。得此人身,既甚不易,一期報盡,而生死未了,則隨業受報,不由自己做主,生前有一點修行,也幾乎等于前功盡棄了。如《山庵雜錄》[1]記雲:
元建甯府(今福建省建瓯縣),有僧名末山,後檢一行著《定平生詩》,有“一木移來嶺上安”之句,造物預定其名也。好作善緣,平路疊橋,不知其數。既死,現夢于城中鄒氏托生,其友亦有夢之者。既長,雖自知前身是僧,不喜與僧交,癡癡呆呆,若木石然。
杭州天目山,義斷崖,見高峰(原妙禅師)得旨,歸向者甚衆。既死,現夢托生于吳興細民(普通百姓)家。後爲僧,名瑞應,字寶昙。自幼至壯,受人禮拜供養無虛日。余寓居天界時,寶昙亦在焉,鄰居頗久。察其所爲,碌碌與常人無以異,間有以“己躬事”叩之者(向之問禅),但懡 而已。
二人前身皆非常人,胡乃頓忘前世所習如是!古人謂“聲聞尚昧于出胎,菩薩猶迷于隔陰”。然則修行人,可不慎欤!(《淨土十要》第九附錄)
更據《山庵雜錄》記述:
瑞應(寶昙)前生爲斷崖義首座,參高峰(原妙禅師),因語不契,峰擠之,竟墮懸崖極底。是夕大雪,衆疑其已死。次日雪晴,同參者赍薪火,尋至其處,意就焚其屍。而師危坐古樹下磐石上,撼之,乃張目四顧,殊不知有擠墮雪寒者。歸複谒峰,峰默異之。自是道譽日震,缁素歸依,凡有所問,惟以杖打之,不露言氣,要其自會。(無愠《山庵雜錄》卷下21頁,清·同治九年,叁峰禅寺刊印)
觀此情形,斷崖義雖有禅定功夫,而似未悟者,縱有所悟,距離大徹大悟猶遠。如是事例,不勝枚舉。蓮宗第十二祖徹悟禅師有《頌番僧轉世》詩一首,令人回味無窮,茲謹爲拈出,與諸位共沾法味。其詩曰:
客舍並州已十霜,歸心晝夜憶鹹陽。
無端更渡桑幹水,卻望並州是故鄉。(《夢東禅師遺集》104頁)
讀過唐詩的人,知道這首詩是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4)劉皂的作品,詩的題目叫做《旅次朔方》。徹悟禅師將這樣一首現成的唐…
《《淨土決疑論》講記 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