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决疑论》讲记 十一

  《净土决疑论》讲记(十一)

  释印光造论 释传印讲记

  (3)更释:未断见思惑不可住此弘法

  ①请问

  【论文】问:出家为僧,宏法利生,又有何过,而亦简除?

  这也是近世盲禅者通执,由于不明教理,不知断惑证真次第,由于一向执理废事,对“生死”如何了脱不明白,致有误解。

  ②答释

  【论文】答:若是已断见思,已了生死,乘大愿轮,示生浊世,上宏下化,度脱众生者,则可。若或虽有智愿,未断见思,纵能不迷于受生之初,亦复难保于毕生多世。以虽能宏法,未证无生,情种尚在,遇境逢缘,难免迷惑。倘一随境迷,则能速觉悟者,万无一二。从迷入迷,不能自拔,永劫沉沦者,实繁有徒矣。如来为此义故,令人往生净土,见佛闻法,证无生忍,然后乘佛慈力及己愿轮,回入娑婆,度脱众生,则有进无退,有得无失矣。未断见思,住此宏法,他宗莫不如是,净宗断断不许也。

  何谓见思惑,如何断见思惑,释已见前论文“又以一切法,皆仗自力”一节。断尽见思惑,方能了脱三界内六道轮回的分段生死。了脱了分段生死,则能证得无生法忍。证得了无生法忍,才能够于三界生死中获得自在。于三界生死当中获得自在,才有可能任运地“乘大愿轮,示生浊世”,上弘佛法,下化众生。

  何谓无生法忍?忍,即认可于心,此非世间一般的认可,乃是经过修证出世间法,以般若智慧为本质(体)的忍可。如隋·慧远法师《大乘义章》卷九说:“般若正是照见之性,故说为智,即彼般若,安法名忍,忍体是慧。”(《大正藏》第44卷650页上)同卷十一说:“慧心安法,故名为忍。”(同上,675页中)断见思惑,了脱了分段生死,超出三界,永离凡地,证“位不退”。如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卷十七云:“是阿鞞跋致(不退转)菩萨摩诃萨,以是自相空法,入菩萨位,得无生法忍。”(《大正藏》第25卷537页下)

  于四教中,证得无生法忍者,为藏教的阿罗汉,通教登已办地者,别教七住位以上者,圆教七信位以上者,皆已断了见思惑,可以于生死中得到自在,可以乘大愿轮,示生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施行教化。如《大宝积经》卷二十六云:“无生法忍者,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忍故。天子!(其时,文殊菩萨对宝上天子说法)是名菩萨得于自在。天子!菩萨者,随所生处,非不知故生,以知故生。而是菩萨摄取生死,得自在故,亦得具足成就佛法。而是菩萨非生死流转,以愿力故,在在处处,得自在智。”(《大正藏》第11卷146页中)

  梵语娑婆,此云“堪忍”,谓此世界众生,经受生死等无量诸苦煎熬,以业报故,纵不堪忍受,亦须忍受。忍受的时间长了,反倒觉得自然,身在苦中不知苦。如莲池大师《弥陀疏钞》云:“堪忍者,以此中众生,堪能忍受三毒烦恼,轮回生死,不厌离故”,故曰“堪忍”。此堪忍浊世的浊恶,主要有五,如《佛说阿弥陀经》中说:“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卷四曰:五浊者,以五事交扰,浑浊真性,故名恶世。世者,迁流不已之谓。则此世之前或后,亦容有无五浊之善世。今云五浊,是根据释迦佛现世言也。劫者,梵语,具云劫波,此云时分。劫浊者,因有以下之四浊,故名,众浊交凑,即其相也。一大劫中,有成、住、坏、空各二十小劫,辘轳增减。人寿增至八万岁时为极限,乃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二万岁时,即入劫浊。乃至出现小三灾之饥馑、疾疫、刀兵,大三灾之火、水、风等,不及尽言。

  见浊者,为五利使。一、身见:谓执我、我所,而起我身之见。二、边见:谓执断执常,失乎中道,而起边傍(极端)之见。三、戒取:谓非因计因,修诸拔发、投灰等无益苦行,而起取著我能持戒之见。四、见取:执粗为胜,担麻弃金,而起自负所见之见。五、邪见:谓拨无因果,不信善恶报应,不信三世,不信三宝,堕豁达空,而起邪外不正之见。此五种知见,能驱使众生沦于生死,故名为“使”。而几微迅疾,为害非细,对五钝使而言,曰五利使。

  烦恼浊者,即五钝使。一、贪:谓遇顺情境起于爱著,不能舍离故。二、瞋:谓遇违情境起于恚恨,不能容忍故。三、痴:谓于非违非顺境起于愚暗,不能觉察故。四、慢:谓于一切众生起骄傲心,上陵下忽,不能恭逊故。五、疑:谓于诸善法起猜二心,欲进欲退,不能决定故。此五种烦恼,驱使众生没溺生死,较前五利使尤为重滞,故名钝使。三灾感召者,贪感饥馑(人寿减至三十岁时,大旱,五谷无收),痴感疾疫(人寿减至二十岁时,瘟疫为灾,染则命亡),瞋感刀兵(人寿减至十岁时,人相见如仇敌,杀之则快)。三毒烦恼,分而言之,虽招感如是,要之,实为一体耳。

  众生浊者,《阿含经》说有三义:一者,劫初光音天下生;二者,揽众(五)阴而生:三者,(于三界六道)处处受生,故云众生。五阴,即色受想行识。

  命浊者,以色心连持为体,催年减寿,即其相也。

  要想在这样的娑婆世界五浊恶世里度众生,岂是等闲容易的事情!何况自己也还没有了脱出来。连释迦牟尼佛自己也说:“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说:

  信愿持名一行,不涉施为,圆转五浊,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见此行此说此,众生何由禀此也哉!

  然吾人处劫浊中,决定为时所囿,为苦所逼。处见浊中,决定为邪智所缠,邪师所惑。处烦恼浊中,决定为贪欲所陷,恶业所螫。处众生浊中,决定安于臭秽而不能洞觉,甘于劣弱而不能奋飞。处命浊中,决定为无常所吞,石火电光,措手不及。

  若不深知其甚难,将谓更有别法可出五浊,熢 宅里,戏论纷然。唯深知其甚难,方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此本师所以极口说其难甚,而深嘱我等当知也。(《卍续藏经》第22卷881页下、882页上)

  凡夫学佛,自己生死没有了脱,固然应当随分随力,随时随缘,发菩提心,自行化他。如皈依三宝,为佛弟子,便要发四弘誓愿,尽形寿受持,直至成佛。然而,在未断见思惑、未证得无生法忍的情形下,不求往生净土,而发愿来生或生生生此娑婆世界弘扬佛法度众生,主观上动机虽然是好,无奈烦恼惑业障碍,法尔必然,不可能依主观意志而为转移。发此种伟大的心愿,当然是属于善心、善行,当然因其心力之大小也能消业灭惑,也有可能在久远的未来实现此愿。不过,如果不知净土法门,或知而不信,不肯发愿求生西方净土,那是没有把握的,是靠不住的。以凡夫身份,未断见思烦恼,效法得法忍菩萨发愿转世再来度众生,为一切大乘经论之所不许。

  隋·慧远法师《大乘义章》卷九说发菩提心:

  先就相发以明因起。彼相发心,因何而生?因大悲生。悲因何生?由依信慧。信慧因何?由闻正法。闻法因何?由近善友。是故菩萨先近善友,由近友故得闻正法。闻何等法?谓闻生死大苦、涅槃至乐。因闻生信,信生死苦、涅槃大乐。因闻生慧,知生死苦、涅槃大乐。由信慧故,便起慈悲。信知生死是大苦故,念众生未出生死,故起大悲。信知涅槃是至乐故,念众生未得涅槃,故起大慈。

  由慈悲故,起菩提心。悲念众生于苦未出,欲为济拔,自我不出生死,无由化他令出生死,是故发心愿出生死。慈念众生未得涅槃,欲为授与,自我不得涅槃,无由化他令得涅槃,是故发心愿得涅槃。故因悲慈,起菩提心。(《大正藏》第44卷636页中)

  在这里,特别强调:“自我(己)不出生死,无由化他令出生死,是故发心愿出生死。”修行的途程,此为关键。得此人身,既甚不易,一期报尽,而生死未了,则随业受报,不由自己做主,生前有一点修行,也几乎等于前功尽弃了。如《山庵杂录》[1]记云:

  元建宁府(今福建省建瓯县),有僧名末山,后检一行著《定平生诗》,有“一木移来岭上安”之句,造物预定其名也。好作善缘,平路叠桥,不知其数。既死,现梦于城中邹氏托生,其友亦有梦之者。既长,虽自知前身是僧,不喜与僧交,痴痴呆呆,若木石然。

  杭州天目山,义断崖,见高峰(原妙禅师)得旨,归向者甚众。既死,现梦托生于吴兴细民(普通百姓)家。后为僧,名瑞应,字宝昙。自幼至壮,受人礼拜供养无虚日。余寓居天界时,宝昙亦在焉,邻居颇久。察其所为,碌碌与常人无以异,间有以“己躬事”叩之者(向之问禅),但懡 而已。

  二人前身皆非常人,胡乃顿忘前世所习如是!古人谓“声闻尚昧于出胎,菩萨犹迷于隔阴”。然则修行人,可不慎欤!(《净土十要》第九附录)

  更据《山庵杂录》记述:

  瑞应(宝昙)前生为断崖义首座,参高峰(原妙禅师),因语不契,峰挤之,竟堕悬崖极底。是夕大雪,众疑其已死。次日雪晴,同参者赍薪火,寻至其处,意就焚其尸。而师危坐古树下磐石上,撼之,乃张目四顾,殊不知有挤堕雪寒者。归复谒峰,峰默异之。自是道誉日震,缁素归依,凡有所问,惟以杖打之,不露言气,要其自会。(无愠《山庵杂录》卷下21页,清·同治九年,三峰禅寺刊印)

  观此情形,断崖义虽有禅定功夫,而似未悟者,纵有所悟,距离大彻大悟犹远。如是事例,不胜枚举。莲宗第十二祖彻悟禅师有《颂番僧转世》诗一首,令人回味无穷,兹谨为拈出,与诸位共沾法味。其诗曰: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昼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梦东禅师遗集》104页)

  读过唐诗的人,知道这首诗是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刘皂的作品,诗的题目叫做《旅次朔方》。彻悟禅师将这样一首现成的唐…

《《净土决疑论》讲记 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