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决疑论》讲记 十一▪P2

  ..续本文上一页诗取来,而不用其原题,另给安上一个题目,叫作《颂番僧转世》。粗看,不觉得有什么,若是仔细地考究起来,便会发现此中大有文章。“颂”,本来是称扬赞叹之意,可是这里寓有的诙谐和讽喻是不言而喻的。何以如是?实非彻悟禅师故意如是,而是由于法的轨则,法尔使然。

  首先,①诗的原题为“旅次朔方”,朔方,是地名,汉代立朔方郡以御匈奴,其地在现在的内蒙古的包头、五原及黄河以南地区。旅次,即人在旅途之中。②诗句中,“并州”为太原府,即今之山西省(河东道)。③诗人的故乡在并州(太原)以南的陕西咸阳,而今却身不由己(盖因官事萦身),不得不由并州更往北,渡桑干河,以赴朔方。④心欲南归,而身却辗转愈不得不往北。从“无端”一词,可以看出其“不得已”、身不由己的心态。⑤辗转离乡愈远,只好以阿Q心态将原属“客舍”的并州当作故乡了。那么,照此“旅次”轨迹旅次下去,只有离故乡愈来愈遥远。⑥“番僧”,为西藏或蒙古僧,世人所谓喇嘛,具有转世资格者,则为“活佛”。以此诗寓意番僧转世事,难道不值得细味深思吗?!

  印光法师论文说:“若或虽有智愿,未断见思,纵能不迷于受生之初,亦复难保于毕生多世,以虽能宏法,未证无生,情种尚在,遇境逢缘,难免迷惑。倘一随境迷,则能速觉悟者,万无一二。从迷入迷,不能自拔,永劫沉沦者,实繁有徒矣。”论文所说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是一切法(达摩)的轨则,三世诸佛无权改易,而三世诸佛正是遵循这一法的轨则超凡入圣、成就佛道的。

  论文说:“如来为此义故,令人往生净土,见佛闻法,证无生忍,然后乘佛慈力及己愿轮,回入娑婆,度脱众生,则有进无退,有得无失矣。”包括禅宗诸大祖师,诸宗大德,自古以来,殆皆莫不如是遵循这一芳轨。如(高丽)曹溪·退隐禅师述《禅家龟鉴》举修行细行,有六度、持咒、礼拜及念佛。文云:

  身口意清净,则佛出世。念佛者,在口曰诵,在心曰念,徒诵失念,于道无益。

  阿弥陀佛六字法门,定出轮回之捷径也。心则缘佛境界,忆持不忘,口则称佛名号,分明不乱。如是心口相应,名曰念佛。评曰:“五祖云:守本真心,胜念十方诸佛。六祖云:常念彼佛,不免生死;守我本心,即到彼岸……理实如是。然迹门实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凡念十声者,承此愿力往生莲胎,径脱轮回。三世诸佛,异口同音。十方菩萨,同愿往生。又况古今往生之人,传记昭昭。愿诸行者,慎勿错认。勉之勉之。

  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十方三世第一佛号也。因名法藏比丘,对世自在王佛发四十八愿云: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流,念我名十声(念)者,必生我剎中,不得是愿,终不成佛。先圣云:“唱佛一声,天魔丧胆,名除鬼簿,莲出金池。”又《忏法》云:“自力他力,一迟一速。欲越海者,种树作船,迟也,比自力也。借船越海,速也,比佛力也。”又曰:“世间稚儿迫于水火,高声大叫,则父母闻之,急走救援。如人临命终时高声念佛,则佛具神通,决定来迎尔。是故大圣慈悲,胜于父母也,众生生死,甚于水火也。”

  有人云:“自心净土,净土不可生;自性弥陀,弥陀不可见。”此言似是而非也。彼佛无贪无瞋,我亦无贪瞋乎?彼佛变地狱作莲华易于反掌,我则以业力常恐自堕于地狱,况变作莲华乎?彼佛观无尽世界如在目前,我则隔壁事犹不知,况见十方世界如目前乎?是故,人人性则虽佛,而行则众生。论其相用,天地悬隔。

  圭峰(宗密禅师)云:“设实顿悟,终须渐行。”诚哉是言也。然则寄语自性弥陀者,岂有天生释迦、自然弥陀耶?须自忖量,人岂不自知,临命终时,生死苦际,定得自在否?若不如是,莫以一时贡高,却致永劫沉堕。又马鸣、龙树悉是祖师,皆明垂言教,深劝往生。我何人哉,不欲往生?(《卍续藏经》第63卷741页中、下)

  谨按:《禅家龟鉴》一卷,为退隐禅师所述,卷末有尊称禅师为师翁的惟政所书跋文。跋文记年时为明“万历己卯春”,是即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莲池大师生于1535年,示寂于1615年(81岁),若据跋文年时,则此《龟鉴》问世之际,是当莲池大师45岁左右。惟政于跋文中多少叙及一些当时禅门中出现的流弊情形,吾人观之,亦大致同于莲池大师(以及稍后的蕅益大师)之所说。

  如惟政跋文说:“噫!二百年来(印按:殆指自明初以来),师法益丧,禅教之徒,各生异见。宗教者(学教的人),唯耽糟粕,徒自筭(古同“算”,计算)沙,不知五教(小、始、终、顿、圆)之上,有直指人心、使自悟入之门。宗禅者(参禅的人),自恃天真,拨无修证,不知顿悟后,始即发心修习万行之意。禅教混溢,沙金罔分。《圆觉》所谓闻说本来成佛,谓本无迷悟,拨置因果,则便成邪见。又闻修习无明,谓真能生妄,失真常性,则亦成邪见者,是也。呜呼殆哉!斯道不传,何若是其甚也!绵绵涓涓,如一发引千钧,几乎落地无从矣!”(《卍续藏经》第63卷745页下)当此之际(明代中晚期以后),参禅者开悟既已不易,而彻悟尤难,也就谈不上大彻大悟之后的断惑证真的修持了。所以,具眼善知识(退隐禅师)特于《禅家龟鉴》中揭示修禅的正确方法,然后,复又苦口婆心,谆谆开导参禅的人,应须生信发愿,求生净土,以冀出离生死苦海。《龟鉴》文中,开导学人应须以“迫于水火”的心情乞求佛力救援,应须借助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舟,越渡生死大海。切莫贡高自恃己力种树,待树成材,造船渡海(不等树成材,或不等船造成,娑婆人命无常,石火电光,一期报尽,人已为惑业牵入六道轮回矣),则已迟矣!又,叮嘱学人应自知:“临命终时,生死苦际,定得自在否?”“莫以一时贡高,却致永劫沉堕。”应步马鸣、龙树诸祖之班,往生净土。如上所陈《禅家龟鉴》文中劝修净土的文字,实可谓《龟鉴》之龟鉴,诸学僧,诸仁者,诸一切有缘相知相识者,于此,切切宜自措心焉!

  (4)重结:不明禅净有无之大害

  【论文】世多谓参禅便为有禅,念佛便为有净土。非但不知禅净,兼亦不知文义,辜负永明古佛一番大慈悲心,截断后世行人一条出苦捷径。自误误人,害岂有极!所谓错认定盘星,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也。

  这一段论文再着重地指出,由于我们佛门中许多人对于什么叫作禅,什么叫作净土,什么叫作有禅,什么叫作有净土,这样的关键问题,不能明了其中的真实含义,以致对于永明延寿禅师这一千古不刊的“禅净四料简”四偈玄文,不仅不能正确地理解,而且产生深重的误解,乃至怀疑甚至诽谤,真可谓当兹佛法末世,众生惑业深重,于此出苦要津,坐失其利。

  “世多谓参禅便为有禅,念佛便为有净土。”世俗间通常一般人多半是这样的,就是有些登上正座、面对信众说法讲开示的法师们,这样的人恐怕亦不止一二,就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求深解,不肯虚心地励学求知,便主观地、想当然地师心自用,信口雌黄。佛法哪里是那么简单!如先所释,禅和净土的含义,是属于教理,是法尔如是,是三世诸佛不能增减。至于禅净之有无,是属于机修,是行人边事。参禅虽悟而未彻,都不能算是“有禅”,现在,却把一般的只要是在那里参禅的人,就认为他是“有禅”。或者,把只要是在念佛的人,也不考究其信愿如何,是否净念相继等,便认为他是“有净土”。这与有禅、有净土的真实含义相去,何止十万八千里!用这样笼统颟顸、浅俗肤薄的含义,怎能理解“四料简”的真义?!所以,论文说:“非但不知禅净,兼亦不知文义。”

  由于把禅净、有无庸俗化理解,于是指摘“四料简”说“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笼统地认为:“在现实中念佛的人甚多,可是他们临终往生者能有几人?”又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由于不用心,将“蹉”字为“错”字),肤浅地认为:“参禅开悟的人,便是已了生死了,怎会走错路”等等,不一而足,于是断言这个“四料简”不是永明禅师所造,是他人伪造。自己既然不肯信受,又力劝他人不要信受,如对仇敌一般。正如论文说“辜负永明古佛一番大慈悲心,截断后世行人一条出苦捷径。自误误人,害岂有极!”

  造成这样的误会,失去法门如此巨大利益,等于戕害自他的法身慧命。由于最初对禅净、有无之不能正确明了,因此“错认定盘星,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也”。吾人于是,岂可不深为痛惜而警寤乎?!

  3、次释四偈玄文

  (1)请问

  【论文】彼曰:禅净有无,略知旨趣,四偈玄文,请详训释。

  上座师为求佛法故,更希胜解。旨趣,即宗旨,意义。玄文,原义有二:一为指用毛笔沾墨书写的文字。现在用的硬笔书法,我没有研究过它的起源和历史,故不敢断言,估计最早恐怕也不出乎十八九世纪时才逐渐兴开的。清代以前,皆用毛笔书写,所以“书法”成为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之一。用墨书写的文字,称为玄文。如《楚辞》屈原《九章怀沙》曰:“玄文处幽兮,矇瞍谓之不章。”《注》云:“玄,墨也。”玄文的另一意义为指老子的《道德经》[2]和汉代扬雄所撰的《太玄经》[3],因其义理深邃,故称玄文。现在说“四偈玄文”,玄文,义即本此。训释,谓解说文义,此词源于古书《尔雅》。《尔雅》有《释诂》和《释训》两篇,晋·郭璞《尔雅序》曰:“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疏》曰:“诂,古也,通古人之言,使人知也。训,道(言说)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古代启蒙教学分文字、音韵和训诂三门,如方言、释名、广雅等都是训诂一类的书。也就是说,训释一词的意义,是规范的、引经据典的解释,是言之有证、说之有据的解释,而非信口开河的任意的解释。 (待 续)  

  【注 释】

  [1]《山庵杂录》有上下两卷,天台沙门释无愠述,成书于明·洪武八年,是即公元1375年。

  [2]《道德经》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无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边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明·憨山大师评曰:老氏以“绝圣弃智、忘形去欲”为行,以“无为”为宗极,斯比孔子则又进观生机深脉,破前六识分别之执,伏前七识生灭之机,而认八识精明之体,即《楞严》所谓“罔象虚无、微细精想”者,以为妙道之源耳。故曰:“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以其此识乃全体无明,观之不透,故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以其识体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故曰“玄之又玄”,而称之曰“妙道”。以天地万物皆从此中变现,故曰“天地之根,众妙之门”。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故庄子称为“自然”。且老子乃中国之人也,未见佛法,而深观至此,可谓捷疾利根矣。假使一见吾佛而印诀之,岂不顿证真无生耶!吾意西涉流沙,岂无谓哉!(盖欲求佛以抉择生死根本也)

  按此可知,老子之道,以第八识为妙道,伏前七识生灭之机,伏而断也,类同古印度数论派的“冥谛”或“神我”。

  [3]《太玄经》,汉·扬雄撰,十卷(晋·范望为之注),模仿《周易》,分八十一首,拟六十四卦,以三篇记天地人之道。

  

  

《《净土决疑论》讲记 十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