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决疑论》讲记 十二

  《净土决疑论》讲记(十二)

  释印光造论 释传印讲记

  (2)答释

  ①释“有禅有净土”

  【论文】余曰:“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最下即证圆教初住,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圆教初住,即能现身百界作佛。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乎。故曰“来生作佛祖”也。

  先按文释义。何谓“禅”,何谓“净土”,以及何谓“有”,何谓“无”,如前文已释,这是正确领解《禅净四料简》的关钥,吾人不可以不郑重地加以强调。

  《四料简》第一句的“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便是这个人的禅已经参得功夫到家、发明心地了。他不仅仅是初步的开悟,而是最究竟的大彻大悟。如普明禅师的《牧牛图颂》第九,“独照”颂曰:“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卍续藏经》第64卷776页中)这是在说虽悟而未彻悟的境界。其第十“双泯”颂曰:“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同前)这才是说明彻悟向上的境界。

  如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人,他能够“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如印光大师在《宗教不宜混滥论》中,举有许多实例,大彻大悟以后,恭恭敬敬地、不止一遍地阅读《大藏经》。开悟以后,才是真修实证的开始;先是真参实悟,然后真修实证。不仅自利,同时利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一般地讲,如来所垂法门,三乘为权,即方便;一乘为实,为目的。备知,即完全而深知,彻底明白。概括地说,是即深知佛道长远,且勿谓断三惑、证三身非可一蹴而就,即使是断除见惑和思惑、了脱三界的分段生死而超凡入圣,亦非易事。

  由于洞悉——即彻底无误地明了如来权实法门的途径,深知如来度生的本怀,所以,这种人能够“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所谓诸法,即昔日如来于一代应化时教中,针对诸弟子们的要求而称机适时所说的种种修行法门。于如是诸法之中,信愿念佛一法,即如《佛说阿弥陀经》,为如来对以“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为首的诸大弟子、诸大菩萨和无量诸天,“无问自说”的特别法门;此人(于禅已彻悟向上者)奉此以为自己的通途正行。对特别而说通途,今则以特别为通途,是通途即是修行的恒规,奉此为圭臬。对助行说正行,今则以信愿念佛为日常修行的正行,而不废奉行其他众善的助行。以此自行,并以利他。修净业者,回向一切助行功德,庄严净土,亦皆成为往生资粮,如是,则一切助行皆成正行。唯不可只顾助行而废忘念佛之正行,妨碍“一心不乱”,不过,这是对一般人而言,若是已经于禅大彻大悟而修持净业的人,应无此虞。

  这种人,正是《观经》所说的“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观经》具称《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共一卷,为刘宋时西域三藏法师畺良耶舍所译。关于上品上生的经文云:“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大正藏》第12卷344页下)六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上品十善业)。“解第一义”,即圆悟藏性、彻了自心、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者,证入圆教“名字即佛”之位。所以,“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这在吾人所观,西天东土诸大祖师,便是其人。他们与三世诸佛同一呼吸,所垂言教,全本佛心,字字珠玑,万古不刊。

  对于“有禅有净土”这一句,我们应注意到印光大师的解释,概括起来,有三大要点:一是明心见性,这是前提;二是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如天台所谓识药、知病、应病与药而毫无差失;三是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这三要点,是《四料简》第一句的核心内容,吾人常说是为人天眼目、正法眼藏,其义亦实在于此。

  明代古越云顶山一壑沙门济能禅师,根据《禅净四料简》中“犹如戴角虎”这句的意义,编辑为书,题曰《角虎集》,为上下两卷,收罗禅门五宗诸大祖师修行净土者、临济的黄龙死心悟心禅师等59人事迹。有心旦大师为序曰:

  永明智觉禅师,绍弥陀愿海,辟普贤行门,纠集三宗(贤首、天台、慈恩),同归一贯。极力主张唯心净土,故有角虎之喻。世推永明乃东土第一流宗师,一言一行,孰敢思议者哉!

  自炎宗而至昭代,如天衣怀、真歇了、杨无为、天如则、楚石琦、紫柏、憨山、雪关、天界,一一皆宗门钜哲,又何曾有禅净彼此之分者耶?是以,济能禅师窥诸后学信疑不决,遂搜罗列代杰出宗师要语,则则旨归净土者,编集成书,号曰角虎。令宗禅者不敢轻净土,修净者无复贬禅宗。述而不作,利益殊深。(《卍续藏经》第62卷188页上、中)

  《角虎集》中所列举诸宗大祖师善知识59人,也只是一部分,远非佛教历史中的全部。《角虎集》成书以后,明末迄清,影响甚大的有蕅益、彻悟祖师等。本论著者印光大师在序文中说:“多年以来历参禅匠,不过欲发明净土第一义谛,以作上品往生资粮而已。”由此可知,被尊为净宗第十三祖的印光大师,完全符合“有禅有净土”的身份。吾人若读其《文钞》,益可证知。

  如是等诸大祖师善知识,高提法印,应机施化,如论文云:“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净土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这是说明《四料简》第一联“现世为人师”一句的含义。

  此中,对于“禅净双修”一事,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按蕅益大师说法,念佛一行有多种,《佛说阿弥陀经》重在持名,《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但重忆念,《观无量寿佛经》主在观境,《大集经》则观佛实相。后世有智彻法师者,创开参究念佛一法,而云栖莲池大师虽然极力主张净土,而亦赞同参究之法。不过,如上所陈法门虽异,而同归于净土,则是一致的。对此,蕅益大师评论说:

  独参究之说,既与禅宗相滥,不无淆讹可商,试尝论之: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果能谛信,斯直知归;未了之人,不妨疑著,故“谁”字公案,曲被时机。(然而)有大利,亦有大害。言大利者,以念或疲缓,(则)令彼深追力究,助发良多;又未明念性本空、能所不二,藉此为敲门瓦子,皆有深益。必净土为主,参究助之;彻与未彻,始不障往生。言大害者,既涉参究,便单恃己灵,不求佛力;但欲现世发明,不复愿往(西方净土)。或因疑生障,谓不能往生,甚则废置万行,弃舍经典。古人本意,原欲摄禅归净,于禅宗开此权机。今人错会,多至舍净从禅,于净宗翻成破法,全乖净业正因,安冀往生彼国乎?(《灵峰宗论·参究念佛论》卷第五之三,莆田广化寺版419页)

  蕅益大师为了更明白地说明问题,以问答的方式阐明,今以语体引述如次:

  问:行人以修行净土为主,更加以参究,可以当得念佛否?

  答:参究与念佛,皆属行门所摄。如果其行恳切,则参究亦能往生;如果其行不恳切,则念佛亦不能往生。又,虽然具有切行,还须具有信愿以为先导,则能往生;若无信愿,则不能生。

  问: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了的人,还须往生否?

  答: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别教初地至十地,皆云不离念佛。《怡山发愿文》中说:“承事十方诸佛,无有疲劳。”百丈禅师所立《清规》规定每日的朝暮课诵和津送亡僧等所有佛事,皆无不回向指归阿弥陀佛极乐净土。所以,元·天如惟则禅师说:“若果悟道,净土之生,万牛莫挽。”云栖莲池大师说:“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由此可知,凡是那些在说“不必求生净土”的人,都是增上慢人[1],不是真正入了菩萨位的人。

  问:念佛兼参究,可以为助行;参禅兼愿往生的念头,这岂不是一种偷心吗?

  答:没有禅的净土,那不是真正的净土;没有净土的禅,那不是真正的禅。不过,净土之禅,本来不须参究。但一心不乱,即静;名号历然,即虑。如果说到禅之净土,那必须是证极净心,并不可以以理夺事。从上诸祖,对凡情已尽而圣解犹未亡者,不妨随机扫荡其妄执。后世学人,虽然已经明心而有干慧,奈何染习未枯,如果不发愿往生净土,则仍旧随业轮转。永明禅师的《四料简》、楚石禅师的十念不缺等法,正所谓有褝有净,岂是所谓偷心哉?

  关于参究念佛与止观法门的关系,蕅益大师以答问明示如次:

  问:参究念佛与止观法门,为同为异?

  答:道理是相互圆融的,法门则不一样。为什么呢?止观是以“信”为入手功夫,参究是以“疑”为入手功夫。止观法门虽然普被三根,而只有上根人方得真正明了。参究工夫虽然也普被三根,而只有上根人才能获得大总持。且如下根之人,或念佛,或参究,虽然没有达到止观法门的深理,可是于理亦无不具足,因为能够制心于一处,即是止;能用心参究或念佛,即是观。所以,中根之人,或者藉解而起念佛之信行,或者塞解而发参究之疑情,纵然随机致用不同,亦皆不失其止观之大义。…

《《净土决疑论》讲记 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