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唯上根之士,直下相应,境智一如,观谛不二,斯时念与不念,皆得而究竟,更无可参。何以故?言前荐得,屈我宗风;句下分明,沉埋佛祖。
蕅益最后总结说:“故知参究念佛之说,是权非实,是助非正。虽不可废,尤不可执。废则缺万行中一行,执则以一行而碍万行也。高明学道之士,试熟计而力行之。”(《灵峰宗论》卷第五之三,莆田广化寺版421页)
《四料简》第一联末句“来生作佛祖”,说明“有禅有净土”者,在此人间世上,化缘周迄,“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古今事例甚多,如是之人,皆是临期从容,预知时至,安排后事妥当,示现瑞相,安详往生。如唐·怀玉禅师临终坐见佛菩萨遍满虚空,一菩萨捧银台来迎接,怀玉以平素自期金台,今见银台遂拒而不登。佛知其意,遂即隐去,怀玉禅师更三七日加工精进礼诵念佛。至第二十一天,佛来接引持以金台,遂含笑往生。其寺庭前有大槐树,枝叶蓊蔚,时人赞曰:“吾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唯有庭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别教初地菩萨与圆教初住菩萨相当,皆是开始破除无明惑获证常寂光法身的位次。清·省庵大师临终说偈曰:“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吾人观此临终之际的真实写照,是何等地亲切!此偈正与“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的圆融事理境界相吻合,简直就是这句话的最确切的注解。
所以,如论文云:“一弹指顷,华开见佛,证无生忍。”一弹指顷,言其时间短促。时本无体,全由心念的真妄决定其久暂。弹指,系印度或西藏在辩论中常用的一种动作,将食指压在中指上面,用大拇指沿中指下面用力向上滑出脆响的一声,是谓“一弹指”。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亦应用,如警寤鬼神等。《法华经》卷六〈如来神力品〉说诸佛与释迦“一时謦咳,俱共弹指;是二音声遍至十方诸佛世界,地皆六种震动”。(《大正藏》第9卷51页下)
《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经文说: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大正藏》第12卷344页下-345页上)
无生忍,亦称无生法忍,是即证得了真如实相的理体,远离一切生灭之相,是即证得了“阿鞞跋致”的地位,即不退转地位。不退转有三:一、位不退转,断见思惑,超凡入圣,不再受分段生死;二、行不退,断尘沙惑,别教三贤(住、行、向三十位)位菩萨,圆教八、九、十信位菩萨;三、念不退,断无明惑,证常寂光法身,别教初地以上菩萨,圆教初住以上菩萨。此处“有禅有净土”往生者,为念不退菩萨。如论文云:“最下即圆教初住,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顿超诸位,即超越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之四十位至等觉。等觉者,谓此菩萨“去佛一等”,是名等觉,即距佛果仅差一等,名“有上士”。所谓尚余有一分生相无明惑待破,若破除,即为妙觉之佛矣。
圆教初住菩萨,由于获证了一分常寂光之法身,故于时空诸法便获得了一分的自在受用,是即智境圆融,是即身土不二,是即得大自在。在圆教初住菩萨份上,则“能现身百界作佛”。百界即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圆教初住菩萨的神通妙用能够在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中,应众生机,示现“八相成道”以成佛,度化众生。这在天台宗“六即佛”的位次当中,属于“分证即佛”之位。如蕅益大师的《教观纲宗》云:
分证即佛者,(圆教)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圣位也(原注:名称同于别教,而义则大别)。初住断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原注:正因理心发,名法身德;了因慧心发,名般若德;缘因善心发,名解脱德)。一心三观,任运现前。具佛五眼,成一心三智。行五百由旬初到宝所,初居实报净土,亦复分证常寂光净土。证念不退,无功用道,现身百界,八相作佛。(《大正藏》第46卷941页下)
“现身百界,八相作佛”,是即《华严经》所谓“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之义。“八相作佛”,亦称“八相成道”,一般认为这还有大乘的和小乘的区别。《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造,梁·真谛译)说八相是:“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轮、入于涅槃。”(《大正藏》第32卷581页上)被认为这是大乘的说法。天台智者大师的《四教义》(共12卷)卷七:“所言八相成道者:一、从兜率天下;二、托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转*轮;八、入涅槃。”(《大正藏》第46卷745页下)被认为这是小乘的说法。将两者对照可知,前者无降魔,后者无住胎。然而,如宋·志磐大师《佛祖统记》卷二序曰:“……则知如来出兴,只一八相,自大机而观之,则始终无改,无非华严。自小机而观之,则游化鹿苑,诸教次第。谓之舍那,谓之释迦,一体而两名,由机有不同耳。”(《大正藏》第49卷140页下)其实在大小乘经典中,皆有住胎、降魔之文,如《华严经》、《因果经》等。两种八相,大乘开住胎而合降魔于成道,小乘则开降魔而合住胎于托胎,只是开合之不同,并非根本上的区别。
论文“圆教初住,即能现身百界作佛”,略释如上。论文接着说“何况此后,位位倍胜”,便是说,自二住以上,则“位位倍胜”,即圆教第二住菩萨能在一千个三千大千世界中示现成佛度生,第三住菩萨能于一万个三千大千世界中示现成佛度生。如是倍倍增胜,“直至第四十一位等觉”菩萨。所以,《四料简》首联末句说“来生作佛祖”。须知《四料简》之所以称为料简,乃是从教中提炼总结出来的金石之言,决无一字一句虚设浪施之语,决定是字字句句皆为见谛之语。
(待 续)
【注 释】
[1]增上慢人:由于不明教义教理修行次第和诸禅行相,盲目修炼,或稍获得一点轻安等功夫,便以为自己修行成功,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虽然不等于妄说得上人法犯大妄语,亦获罪非轻,须忏悔,实修获得所说者方可。
《《净土决疑论》讲记 十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