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唯上根之士,直下相應,境智一如,觀谛不二,斯時念與不念,皆得而究竟,更無可參。何以故?言前薦得,屈我宗風;句下分明,沈埋佛祖。
蕅益最後總結說:“故知參究念佛之說,是權非實,是助非正。雖不可廢,尤不可執。廢則缺萬行中一行,執則以一行而礙萬行也。高明學道之士,試熟計而力行之。”(《靈峰宗論》卷第五之叁,莆田廣化寺版421頁)
《四料簡》第一聯末句“來生作佛祖”,說明“有禅有淨土”者,在此人間世上,化緣周迄,“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上品。”古今事例甚多,如是之人,皆是臨期從容,預知時至,安排後事妥當,示現瑞相,安詳往生。如唐·懷玉禅師臨終坐見佛菩薩遍滿虛空,一菩薩捧銀臺來迎接,懷玉以平素自期金臺,今見銀臺遂拒而不登。佛知其意,遂即隱去,懷玉禅師更叁七日加工精進禮誦念佛。至第二十一天,佛來接引持以金臺,遂含笑往生。其寺庭前有大槐樹,枝葉蓊蔚,時人贊曰:“吾師一念登初地,佛國笙歌兩度來;唯有庭前古槐樹,枝低只爲挂金臺。”別教初地菩薩與圓教初住菩薩相當,皆是開始破除無明惑獲證常寂光法身的位次。清·省庵大師臨終說偈曰:“身在華中佛現前,佛光來照紫金蓮,心隨諸佛往生去,無去來中事宛然。”吾人觀此臨終之際的真實寫照,是何等地親切!此偈正與“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的圓融事理境界相吻合,簡直就是這句話的最確切的注解。
所以,如論文雲:“一彈指頃,華開見佛,證無生忍。”一彈指頃,言其時間短促。時本無體,全由心念的真妄決定其久暫。彈指,系印度或西藏在辯論中常用的一種動作,將食指壓在中指上面,用大拇指沿中指下面用力向上滑出脆響的一聲,是謂“一彈指”。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亦應用,如警寤鬼神等。《法華經》卷六〈如來神力品〉說諸佛與釋迦“一時謦咳,俱共彈指;是二音聲遍至十方諸佛世界,地皆六種震動”。(《大正藏》第9卷51頁下)
《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經文說: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衆、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贊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生彼國已,見佛色身,衆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曆事諸佛,遍十方界,于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大正藏》第12卷344頁下-345頁上)
無生忍,亦稱無生法忍,是即證得了真如實相的理體,遠離一切生滅之相,是即證得了“阿鞞跋致”的地位,即不退轉地位。不退轉有叁:一、位不退轉,斷見思惑,超凡入聖,不再受分段生死;二、行不退,斷塵沙惑,別教叁賢(住、行、向叁十位)位菩薩,圓教八、九、十信位菩薩;叁、念不退,斷無明惑,證常寂光法身,別教初地以上菩薩,圓教初住以上菩薩。此處“有禅有淨土”往生者,爲念不退菩薩。如論文雲:“最下即圓教初住,亦有頓超諸位,至等覺者。”頓超諸位,即超越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之四十位至等覺。等覺者,謂此菩薩“去佛一等”,是名等覺,即距佛果僅差一等,名“有上士”。所謂尚余有一分生相無明惑待破,若破除,即爲妙覺之佛矣。
圓教初住菩薩,由于獲證了一分常寂光之法身,故于時空諸法便獲得了一分的自在受用,是即智境圓融,是即身土不二,是即得大自在。在圓教初住菩薩份上,則“能現身百界作佛”。百界即一百個叁千大千世界。圓教初住菩薩的神通妙用能夠在一百個叁千大千世界中,應衆生機,示現“八相成道”以成佛,度化衆生。這在天臺宗“六即佛”的位次當中,屬于“分證即佛”之位。如蕅益大師的《教觀綱宗》雲:
分證即佛者,(圓教)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覺聖位也(原注:名稱同于別教,而義則大別)。初住斷一分無明,證一分叁德(原注:正因理心發,名法身德;了因慧心發,名般若德;緣因善心發,名解脫德)。一心叁觀,任運現前。具佛五眼,成一心叁智。行五百由旬初到寶所,初居實報淨土,亦複分證常寂光淨土。證念不退,無功用道,現身百界,八相作佛。(《大正藏》第46卷941頁下)
“現身百界,八相作佛”,是即《華嚴經》所謂“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之義。“八相作佛”,亦稱“八相成道”,一般認爲這還有大乘的和小乘的區別。《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造,梁·真谛譯)說八相是:“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輪、入于涅槃。”(《大正藏》第32卷581頁上)被認爲這是大乘的說法。天臺智者大師的《四教義》(共12卷)卷七:“所言八相成道者:一、從兜率天下;二、托胎;叁、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轉*輪;八、入涅槃。”(《大正藏》第46卷745頁下)被認爲這是小乘的說法。將兩者對照可知,前者無降魔,後者無住胎。然而,如宋·志磐大師《佛祖統記》卷二序曰:“……則知如來出興,只一八相,自大機而觀之,則始終無改,無非華嚴。自小機而觀之,則遊化鹿苑,諸教次第。謂之舍那,謂之釋迦,一體而兩名,由機有不同耳。”(《大正藏》第49卷140頁下)其實在大小乘經典中,皆有住胎、降魔之文,如《華嚴經》、《因果經》等。兩種八相,大乘開住胎而合降魔于成道,小乘則開降魔而合住胎于托胎,只是開合之不同,並非根本上的區別。
論文“圓教初住,即能現身百界作佛”,略釋如上。論文接著說“何況此後,位位倍勝”,便是說,自二住以上,則“位位倍勝”,即圓教第二住菩薩能在一千個叁千大千世界中示現成佛度生,第叁住菩薩能于一萬個叁千大千世界中示現成佛度生。如是倍倍增勝,“直至第四十一位等覺”菩薩。所以,《四料簡》首聯末句說“來生作佛祖”。須知《四料簡》之所以稱爲料簡,乃是從教中提煉總結出來的金石之言,決無一字一句虛設浪施之語,決定是字字句句皆爲見谛之語。
(待 續)
【注 釋】
[1]增上慢人:由于不明教義教理修行次第和諸禅行相,盲目修煉,或稍獲得一點輕安等功夫,便以爲自己修行成功,未得言得,未證言證,雖然不等于妄說得上人法犯大妄語,亦獲罪非輕,須忏悔,實修獲得所說者方可。
《《淨土決疑論》講記 十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