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決疑論》講記 十二

  《淨土決疑論》講記(十二)

  釋印光造論 釋傳印講記

  (2)答釋

  ①釋“有禅有淨土”

  【論文】余曰:“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爲人師,來生作佛祖”者,其人徹悟禅宗,明心見性。又複深入經藏,備知如來權實法門。而于諸法之中,又複唯以信願念佛一法,以爲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觀經》上品上生,讀誦大乘,解第一義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辯才。邪魔外道,聞名喪膽。如虎之戴角,威猛無俦。有來學者,隨機說法。應以禅淨雙修接者,則以禅淨雙修接之。應以專修淨土接者,則以專修淨土接之。無論上中下根,無一不被其澤,豈非人天導師乎?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彈指頃,華開見佛,證無生忍。最下即證圓教初住,亦有頓超諸位,至等覺者。圓教初住,即能現身百界作佛。何況此後,位位倍勝,直至第四十一等覺位乎。故曰“來生作佛祖”也。

  先按文釋義。何謂“禅”,何謂“淨土”,以及何謂“有”,何謂“無”,如前文已釋,這是正確領解《禅淨四料簡》的關鑰,吾人不可以不鄭重地加以強調。

  《四料簡》第一句的“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便是這個人的禅已經參得功夫到家、發明心地了。他不僅僅是初步的開悟,而是最究竟的大徹大悟。如普明禅師的《牧牛圖頌》第九,“獨照”頌曰:“牛兒無處牧童閑,一片孤雲碧嶂間;拍手高歌明月下,歸來猶有一重關。”(《卍續藏經》第64卷776頁中)這是在說雖悟而未徹悟的境界。其第十“雙泯”頌曰:“人牛不見杳無蹤,明月光含萬象空;若問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叢叢。”(同前)這才是說明徹悟向上的境界。

  如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人,他能夠“深入經藏,備知如來權實法門”。如印光大師在《宗教不宜混濫論》中,舉有許多實例,大徹大悟以後,恭恭敬敬地、不止一遍地閱讀《大藏經》。開悟以後,才是真修實證的開始;先是真參實悟,然後真修實證。不僅自利,同時利他;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一般地講,如來所垂法門,叁乘爲權,即方便;一乘爲實,爲目的。備知,即完全而深知,徹底明白。概括地說,是即深知佛道長遠,且勿謂斷叁惑、證叁身非可一蹴而就,即使是斷除見惑和思惑、了脫叁界的分段生死而超凡入聖,亦非易事。

  由于洞悉——即徹底無誤地明了如來權實法門的途徑,深知如來度生的本懷,所以,這種人能夠“于諸法之中,又複唯以信願念佛一法,以爲自利利他通途正行”。所謂諸法,即昔日如來于一代應化時教中,針對諸弟子們的要求而稱機適時所說的種種修行法門。于如是諸法之中,信願念佛一法,即如《佛說阿彌陀經》,爲如來對以“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爲首的諸大弟子、諸大菩薩和無量諸天,“無問自說”的特別法門;此人(于禅已徹悟向上者)奉此以爲自己的通途正行。對特別而說通途,今則以特別爲通途,是通途即是修行的恒規,奉此爲圭臬。對助行說正行,今則以信願念佛爲日常修行的正行,而不廢奉行其他衆善的助行。以此自行,並以利他。修淨業者,回向一切助行功德,莊嚴淨土,亦皆成爲往生資糧,如是,則一切助行皆成正行。唯不可只顧助行而廢忘念佛之正行,妨礙“一心不亂”,不過,這是對一般人而言,若是已經于禅大徹大悟而修持淨業的人,應無此虞。

  這種人,正是《觀經》所說的“上品上生,讀誦大乘,解第一義者”。《觀經》具稱《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共一卷,爲劉宋時西域叁藏法師畺良耶舍所譯。關于上品上生的經文雲:“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叁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爲叁?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具叁心者,必生彼國。複有叁種衆生當得往生。何等爲叁?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叁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大正藏》第12卷344頁下)六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上品十善業)。“解第一義”,即圓悟藏性、徹了自心、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者,證入圓教“名字即佛”之位。所以,“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辯才。邪魔外道,聞名喪膽。如虎之戴角,威猛無俦。”這在吾人所觀,西天東土諸大祖師,便是其人。他們與叁世諸佛同一呼吸,所垂言教,全本佛心,字字珠玑,萬古不刊。

  對于“有禅有淨土”這一句,我們應注意到印光大師的解釋,概括起來,有叁大要點:一是明心見性,這是前提;二是深入經藏,備知如來權實法門,如天臺所謂識藥、知病、應病與藥而毫無差失;叁是唯以信願念佛一法,以爲自利利他通途正行。這叁要點,是《四料簡》第一句的核心內容,吾人常說是爲人天眼目、正法眼藏,其義亦實在于此。

  明代古越雲頂山一壑沙門濟能禅師,根據《禅淨四料簡》中“猶如戴角虎”這句的意義,編輯爲書,題曰《角虎集》,爲上下兩卷,收羅禅門五宗諸大祖師修行淨土者、臨濟的黃龍死心悟心禅師等59人事迹。有心旦大師爲序曰:

  永明智覺禅師,紹彌陀願海,辟普賢行門,糾集叁宗(賢首、天臺、慈恩),同歸一貫。極力主張唯心淨土,故有角虎之喻。世推永明乃東土第一流宗師,一言一行,孰敢思議者哉!

  自炎宗而至昭代,如天衣懷、真歇了、楊無爲、天如則、楚石琦、紫柏、憨山、雪關、天界,一一皆宗門钜哲,又何曾有禅淨彼此之分者耶?是以,濟能禅師窺諸後學信疑不決,遂搜羅列代傑出宗師要語,則則旨歸淨土者,編集成書,號曰角虎。令宗禅者不敢輕淨土,修淨者無複貶禅宗。述而不作,利益殊深。(《卍續藏經》第62卷188頁上、中)

  《角虎集》中所列舉諸宗大祖師善知識59人,也只是一部分,遠非佛教曆史中的全部。《角虎集》成書以後,明末迄清,影響甚大的有蕅益、徹悟祖師等。本論著者印光大師在序文中說:“多年以來曆參禅匠,不過欲發明淨土第一義谛,以作上品往生資糧而已。”由此可知,被尊爲淨宗第十叁祖的印光大師,完全符合“有禅有淨土”的身份。吾人若讀其《文鈔》,益可證知。

  如是等諸大祖師善知識,高提法印,應機施化,如論文雲:“有來學者,隨機說法。應以禅淨土雙修接者,則以禅淨雙修接之。應以專修淨土接者,則以專修淨土接之。無一不被其澤,豈非人天導師乎?”這是說明《四料簡》第一聯“現世爲人師”一句的含義。

  此中,對于“禅淨雙修”一事,要有一個正確的理解。按蕅益大師說法,念佛一行有多種,《佛說阿彌陀經》重在持名,《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但重憶念,《觀無量壽佛經》主在觀境,《大集經》則觀佛實相。後世有智徹法師者,創開參究念佛一法,而雲棲蓮池大師雖然極力主張淨土,而亦贊同參究之法。不過,如上所陳法門雖異,而同歸于淨土,則是一致的。對此,蕅益大師評論說:

  獨參究之說,既與禅宗相濫,不無淆訛可商,試嘗論之: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果能谛信,斯直知歸;未了之人,不妨疑著,故“誰”字公案,曲被時機。(然而)有大利,亦有大害。言大利者,以念或疲緩,(則)令彼深追力究,助發良多;又未明念性本空、能所不二,藉此爲敲門瓦子,皆有深益。必淨土爲主,參究助之;徹與未徹,始不障往生。言大害者,既涉參究,便單恃己靈,不求佛力;但欲現世發明,不複願往(西方淨土)。或因疑生障,謂不能往生,甚則廢置萬行,棄舍經典。古人本意,原欲攝禅歸淨,于禅宗開此權機。今人錯會,多至舍淨從禅,于淨宗翻成破法,全乖淨業正因,安冀往生彼國乎?(《靈峰宗論·參究念佛論》卷第五之叁,莆田廣化寺版419頁)

  蕅益大師爲了更明白地說明問題,以問答的方式闡明,今以語體引述如次:

  問:行人以修行淨土爲主,更加以參究,可以當得念佛否?

  答:參究與念佛,皆屬行門所攝。如果其行懇切,則參究亦能往生;如果其行不懇切,則念佛亦不能往生。又,雖然具有切行,還須具有信願以爲先導,則能往生;若無信願,則不能生。

  問: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了的人,還須往生否?

  答: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別教初地至十地,皆雲不離念佛。《怡山發願文》中說:“承事十方諸佛,無有疲勞。”百丈禅師所立《清規》規定每日的朝暮課誦和津送亡僧等所有佛事,皆無不回向指歸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所以,元·天如惟則禅師說:“若果悟道,淨土之生,萬牛莫挽。”雲棲蓮池大師說:“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由此可知,凡是那些在說“不必求生淨土”的人,都是增上慢人[1],不是真正入了菩薩位的人。

  問:念佛兼參究,可以爲助行;參禅兼願往生的念頭,這豈不是一種偷心嗎?

  答:沒有禅的淨土,那不是真正的淨土;沒有淨土的禅,那不是真正的禅。不過,淨土之禅,本來不須參究。但一心不亂,即靜;名號曆然,即慮。如果說到禅之淨土,那必須是證極淨心,並不可以以理奪事。從上諸祖,對凡情已盡而聖解猶未亡者,不妨隨機掃蕩其妄執。後世學人,雖然已經明心而有幹慧,奈何染習未枯,如果不發願往生淨土,則仍舊隨業輪轉。永明禅師的《四料簡》、楚石禅師的十念不缺等法,正所謂有褝有淨,豈是所謂偷心哉?

  關于參究念佛與止觀法門的關系,蕅益大師以答問明示如次:

  問:參究念佛與止觀法門,爲同爲異?

  答:道理是相互圓融的,法門則不一樣。爲什麼呢?止觀是以“信”爲入手功夫,參究是以“疑”爲入手功夫。止觀法門雖然普被叁根,而只有上根人方得真正明了。參究工夫雖然也普被叁根,而只有上根人才能獲得大總持。且如下根之人,或念佛,或參究,雖然沒有達到止觀法門的深理,可是于理亦無不具足,因爲能夠製心于一處,即是止;能用心參究或念佛,即是觀。所以,中根之人,或者藉解而起念佛之信行,或者塞解而發參究之疑情,縱然隨機致用不同,亦皆不失其止觀之大義。…

《《淨土決疑論》講記 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