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願把茶杯裏原有的東西倒空,直接就倒入甘露,怎麼可能品嘗到甘露原本的滋味呢?
所謂…即非…是名…
《金剛經》有一個概念,叫什麼呢?所謂妙華,即非妙華,是名妙華。所謂講堂,即非講堂,是名講堂。用我們的心來了解一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趙樸初老先生,到人民大會堂開會,會議還沒有開,毛澤東見到他了,說哎呀趙樸老,你們佛教這個《金剛經》啊,有一個概念我搞不懂啊。趙樸老說什麼概念呢?毛主席說所謂趙,即非趙,是名趙,這啥意思啊?拿哲學的話給大家解釋一下,叫否定之否定。如果大家打開心扉,我就開始講這個概念了。所謂妙華,安了一個假名,在中國古典哲學當中叫“名實不符”。
講到這裏呢,可以引申到企業的管理上去。我們常常會被概念,被假名煩惱,簡單一句話吧,就是名人的煩惱。很多名人成名以後,他走到任何地方,心裏頭裝了一個概念,我是名人。你得像名人那樣對待我。你不這樣對待我肯定有了煩惱。有必要嗎?何必呢?所以說凡是好名的人,從此以後要把這個名從你身上剝離開來。但是並不反對你用。如果我們沒有二十四個小時的概念,我們沒有語言的表達,我們每一個人的名字都一樣的話,社會秩序就亂了。是名妙華,我還要用這個名字。用這個名字可以建立我們之間的聯系,可以建立社會的秩序。當然你聽完我這樣一段論述之後,你就會發現,佛教講空,釋迦牟尼佛的用意在哪裏呢?要叫大家放下,叫大家舍去,叫大家空掉,比教給大家拿過來,要難得多。大家好好想一想,在我們充斥的物質世界裏,在我們這個色香的世界,小到八歲的小孩,大到八十歲的老人,你不用教給他,他就知道了往自己身邊拿,人們對“有”的認知,是與生俱來的,他們不懂得空掉,所以說釋迦牟尼佛悲智雙運,特別慈悲,他告訴我們,要把自己空掉,空掉了以後的結果是怎樣呢?就自在。第一個概念,給是樂。學會給很重要,放下一分得到一分的自在。有人就會和我辨證說,像深圳這樣一個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競爭激烈的環境,你讓我放下,那我放下,別人就把我吃掉了,那多可怕。
可以作一個調整,如果你做強了,企業做大了,會發現,你需要一個空間。就像我們的手,你看,如果我拿著一個麥克風的時候,就固定了。如果我的手能夠伸展自由的話,我就可以抓鈔票,抓美女,抓科技,抓文化。所以說要學會把自己空掉,最終是讓我們伸展自如。如果你們喜歡名言佳句的話,“拿的起放的下,收得攏放得開。”這就是“所謂妙華,即非妙華,是名妙華”這個概念的運用。你們在科技、教育、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用這樣一個思維,去提醒自己,這樣對待自己,這樣對待別人、這樣對待自己的企業。
法無定法
在《金剛經》裏,有句法語叫“法無定法”。這句話,若幹年,大家不斷在念。經也念了,法也聽了,沒有覺醒自己的心,沒有用心去反省它,去覺察它或者去接受它。
佛在講經的時候用的是摩羯陀國的語言,一個很小的國家老百姓的語言。我們把它翻譯成中文,加標點符號的時候,就會信號減弱,或者密碼混亂的情況。比如說在心經裏,有一句話叫“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你把這個“故”放到上面的時候,就是什麼什麼的原因,如果放在後一句的前面,就成了正因爲這樣,所以是這樣。結果就不相同。“法無定法”這個“法”字的後面緊接著的是一個標點符號——逗號,“法,無定法。”爲什麼這樣說呢?它是叁重境界,太重要了。這種理論如果正確,它就不會誤導人,這種理論如果不正確了它就會誤導人。
第一個“法”的意思是說世上的萬事萬物都是有規律可循的,都是有方法的。比如說教書法,那你就必須按照書法去練,教武術那麼你就按照武術的套路。我們經營管理,都有它的規律可循。這些規律就叫法。那麼後面接著一句話叫“無定法”,前面的法是手段,後面講的“無定法”是一種境界。大道無方,沒有方法,沒有道路,條條大路通羅馬。所有的路都可以到北京去,到羅馬去,有錢的坐飛機,沒錢的走路。老子的學生問老子,老師,你今天給我們講道,道在哪裏啊?老子就對他說,形而上是道,給他說得天花亂墜,那個學生聽不懂。他說,老師,我還是聽不懂啊,道在哪兒?我估計老子可能生氣了吧?他說道在瓦礫,道就在破瓦裏。學生還不懂,結果老師說,道在屎尿,道就在屎尿當中,你懂不懂啊?他的學生還沒聽懂。道無處不在,佛法裏叫什麼呢?一切皆是佛法。
如果沒有世間法,佛法有什麼用呢?沒有世間法,佛法就沒有用了。佛法就是用來救治世間疾病的。佛爲大醫王,爲了救我們的病。上面說了,貪、嗔、癡、慢、疑、見。大家會發現這個概念,前面的法是手段,是方法,是規律。後面的無定法,是說要達到一種境界。我想一個人如果做大做強了以後,沒有他做不成功的事,也沒有他辦不到的事,那就達到一種境界。第叁個層面,“法無定法。”如果一個人修行過程中,一個人在經營過程中,堅守著真理,比如說松下幸之助,有經營的叁十六條規則。你背了這叁十六條規則,然後到市場上去拼殺,你們大家說對不對啊?他有沒有可能取得勝利呢?
我告訴大家,你們看了所有的經營管理之道這類書,並按照這個去做是死路一條。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時空在不斷的變化,別人把牛都給拉走了,你還在那裏搖橛子,公安就把你給帶走。我們的很多法師,講人家的故事,拾人牙慧,給別人搖撅子,很可憐。五月份在弘法寺,北大的一個博士生,他給大家講丹霞燒木佛的公案,說丹霞爲了破除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把佛像當柴生火,然後底下的人聽了正好,唉,這下我們不搞偶像崇拜了。我們打破了所有的禁忌,我們可以直入那個真理了。我說,你現在要敢把廟裏的佛像給我劈了燒火,公安局立馬把你逮起來。
過去的祖師爲了把我們引導走向智慧,那真是苦口婆心,設立了種種的方便,或者是靈利機語,或者是拳打腳踢,乃至于棒喝,它都是一種救人的手段,你說現在的徒弟你敢打?你還沒打他他就開始說你;侵犯人權啊,不能打。他們就是死在話下,永遠不開悟你也不能打啊!
法、道在至境是沒有定法的,真正在用的時候,是沒有定法的。大家如果參加體育比賽就會發現,達到最高境界的時候,就沒有章法可循了,就不按照你理解的套路來了。藝術家靠自己的靈性,表達自己的心性,運用自如,他才能成爲藝術家。寫字人人都會寫,但人人不可能成爲藝術家。大家可以舉一反叁,在各行各業中訓練,大的經營者他一定會有一個很高的平臺和很高的經營智慧。
破四相
在《金剛經》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什麼叫無我相呢?很簡單,一個人不要認爲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做法都是正確的。一定要關懷到別人的一種感受,那麼這樣就和真理相符合了。什麼叫無我呢?比如說我拿著這個麥克風,它的外殼是有海綿、有金屬,由于無線電波的傳播,起到擴音的目的。它完全是因緣相聚的。緣聚則有,緣盡則無。取出它的任何一個零件,它就沒有作用了。佛教無我的道理,它直接可以增長智慧,開闊胸懷,讓自己和衆生打成一片。我執,我見直接導致衆生受苦。像今天這樣的對話,如果沒有受衆,大家不要聽,甚至聽不懂,我給誰說呢?所以我感恩大家,“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則應。”因爲有了這樣一種善緣的結合,才有了這樣一個聚會。所以要對無我有深刻的理解。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孤立的,記住這一句話就可以了。所以要無我相。什麼叫無人相呢?就是“我”的對立面,把自己看成自己,把別人看成別人。固化的思維模式是:你的,他的,你們的,他們的。
那我們大家常常會說一句話,母愛是最偉大的,母愛是無私的,我就問他說,那如果你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打架,你一定會仇恨別人的孩子。那個孩子也是有母親的。所以母愛實際上是有私心的。它在“偉大”的同時帶著一種血緣的、宗族的、私利的東西在裏面。泛泛而言,母愛是偉大的,但是和菩薩的愛相比,它是狹隘的。如果我們大家了解了觀世音菩薩的那種情懷,怨親平等,又作何感想呢?仇恨我的人、對我好的人,我和你都是平等的。這個指標太高了,誰能夠做得到呢?我告訴大家,盡量去做,你只要去做了,你就會有好處。這個好處有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無形的。從做人的角度來說,這個好處可以是明顯的。人相和我相是對立而生的。在《金剛經》中佛說:“我實無衆生可度。”“我無法可說”“我所說法,如筏喻者”“衆生衆生者,衆緣所生”。如此等等。
總而言之,大家想長壽想與天地共存,釋迦牟尼佛悟道後,告訴我們“一切生命都在生老病死當中”。沒有一條命,小到蝼蟻,大到人類,能夠超脫生老病死的規律。既然生老病死是一種規律,我們必須面對它,逃避是沒有用的。醫學能解決我們身的痛苦,它不能解決我們心的痛苦。它能使得我們暫時忘卻身體的痛苦,它不能使我們心裏造的業消除。佛教裏所謂業障、業報是醫療所無法消除的,那唯有借什麼力量呢?借《金剛經》的智慧,斬草除根。破一分無明,得一分光明,斷除一分煩惱,得一分解脫,少一分困擾,得一分清涼。
有一條狗見你就咬,你不要用棍子去打它,你打它,它下次咬你咬得更猛。拿一塊饅頭給它吃。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叁次,第叁次我敢保證它不咬你了。這在佛法裏叫布施,叫舍得。釋迦牟尼佛太偉大了,他把衆生了解得很清楚。因爲我們這個世界丘陵坎坷,高低不平,貧困,痛苦,所以說要學會給予。最高的境界是給予之後,無心求回報。還有精神的給予,你的…
《金剛之智 第五章 金剛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