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愿把茶杯里原有的东西倒空,直接就倒入甘露,怎么可能品尝到甘露原本的滋味呢?
所谓…即非…是名…
《金刚经》有一个概念,叫什么呢?所谓妙华,即非妙华,是名妙华。所谓讲堂,即非讲堂,是名讲堂。用我们的心来了解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赵朴初老先生,到人民大会堂开会,会议还没有开,毛泽东见到他了,说哎呀赵朴老,你们佛教这个《金刚经》啊,有一个概念我搞不懂啊。赵朴老说什么概念呢?毛主席说所谓赵,即非赵,是名赵,这啥意思啊?拿哲学的话给大家解释一下,叫否定之否定。如果大家打开心扉,我就开始讲这个概念了。所谓妙华,安了一个假名,在中国古典哲学当中叫“名实不符”。
讲到这里呢,可以引申到企业的管理上去。我们常常会被概念,被假名烦恼,简单一句话吧,就是名人的烦恼。很多名人成名以后,他走到任何地方,心里头装了一个概念,我是名人。你得像名人那样对待我。你不这样对待我肯定有了烦恼。有必要吗?何必呢?所以说凡是好名的人,从此以后要把这个名从你身上剥离开来。但是并不反对你用。如果我们没有二十四个小时的概念,我们没有语言的表达,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都一样的话,社会秩序就乱了。是名妙华,我还要用这个名字。用这个名字可以建立我们之间的联系,可以建立社会的秩序。当然你听完我这样一段论述之后,你就会发现,佛教讲空,释迦牟尼佛的用意在哪里呢?要叫大家放下,叫大家舍去,叫大家空掉,比教给大家拿过来,要难得多。大家好好想一想,在我们充斥的物质世界里,在我们这个色香的世界,小到八岁的小孩,大到八十岁的老人,你不用教给他,他就知道了往自己身边拿,人们对“有”的认知,是与生俱来的,他们不懂得空掉,所以说释迦牟尼佛悲智双运,特别慈悲,他告诉我们,要把自己空掉,空掉了以后的结果是怎样呢?就自在。第一个概念,给是乐。学会给很重要,放下一分得到一分的自在。有人就会和我辨证说,像深圳这样一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竞争激烈的环境,你让我放下,那我放下,别人就把我吃掉了,那多可怕。
可以作一个调整,如果你做强了,企业做大了,会发现,你需要一个空间。就像我们的手,你看,如果我拿着一个麦克风的时候,就固定了。如果我的手能够伸展自由的话,我就可以抓钞票,抓美女,抓科技,抓文化。所以说要学会把自己空掉,最终是让我们伸展自如。如果你们喜欢名言佳句的话,“拿的起放的下,收得拢放得开。”这就是“所谓妙华,即非妙华,是名妙华”这个概念的运用。你们在科技、教育、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用这样一个思维,去提醒自己,这样对待自己,这样对待别人、这样对待自己的企业。
法无定法
在《金刚经》里,有句法语叫“法无定法”。这句话,若干年,大家不断在念。经也念了,法也听了,没有觉醒自己的心,没有用心去反省它,去觉察它或者去接受它。
佛在讲经的时候用的是摩羯陀国的语言,一个很小的国家老百姓的语言。我们把它翻译成中文,加标点符号的时候,就会信号减弱,或者密码混乱的情况。比如说在心经里,有一句话叫“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把这个“故”放到上面的时候,就是什么什么的原因,如果放在后一句的前面,就成了正因为这样,所以是这样。结果就不相同。“法无定法”这个“法”字的后面紧接着的是一个标点符号——逗号,“法,无定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它是三重境界,太重要了。这种理论如果正确,它就不会误导人,这种理论如果不正确了它就会误导人。
第一个“法”的意思是说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都是有方法的。比如说教书法,那你就必须按照书法去练,教武术那么你就按照武术的套路。我们经营管理,都有它的规律可循。这些规律就叫法。那么后面接着一句话叫“无定法”,前面的法是手段,后面讲的“无定法”是一种境界。大道无方,没有方法,没有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所有的路都可以到北京去,到罗马去,有钱的坐飞机,没钱的走路。老子的学生问老子,老师,你今天给我们讲道,道在哪里啊?老子就对他说,形而上是道,给他说得天花乱坠,那个学生听不懂。他说,老师,我还是听不懂啊,道在哪儿?我估计老子可能生气了吧?他说道在瓦砾,道就在破瓦里。学生还不懂,结果老师说,道在屎尿,道就在屎尿当中,你懂不懂啊?他的学生还没听懂。道无处不在,佛法里叫什么呢?一切皆是佛法。
如果没有世间法,佛法有什么用呢?没有世间法,佛法就没有用了。佛法就是用来救治世间疾病的。佛为大医王,为了救我们的病。上面说了,贪、嗔、痴、慢、疑、见。大家会发现这个概念,前面的法是手段,是方法,是规律。后面的无定法,是说要达到一种境界。我想一个人如果做大做强了以后,没有他做不成功的事,也没有他办不到的事,那就达到一种境界。第三个层面,“法无定法。”如果一个人修行过程中,一个人在经营过程中,坚守着真理,比如说松下幸之助,有经营的三十六条规则。你背了这三十六条规则,然后到市场上去拼杀,你们大家说对不对啊?他有没有可能取得胜利呢?
我告诉大家,你们看了所有的经营管理之道这类书,并按照这个去做是死路一条。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时空在不断的变化,别人把牛都给拉走了,你还在那里摇橛子,公安就把你给带走。我们的很多法师,讲人家的故事,拾人牙慧,给别人摇撅子,很可怜。五月份在弘法寺,北大的一个博士生,他给大家讲丹霞烧木佛的公案,说丹霞为了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把佛像当柴生火,然后底下的人听了正好,唉,这下我们不搞偶像崇拜了。我们打破了所有的禁忌,我们可以直入那个真理了。我说,你现在要敢把庙里的佛像给我劈了烧火,公安局立马把你逮起来。
过去的祖师为了把我们引导走向智慧,那真是苦口婆心,设立了种种的方便,或者是灵利机语,或者是拳打脚踢,乃至于棒喝,它都是一种救人的手段,你说现在的徒弟你敢打?你还没打他他就开始说你;侵犯人权啊,不能打。他们就是死在话下,永远不开悟你也不能打啊!
法、道在至境是没有定法的,真正在用的时候,是没有定法的。大家如果参加体育比赛就会发现,达到最高境界的时候,就没有章法可循了,就不按照你理解的套路来了。艺术家靠自己的灵性,表达自己的心性,运用自如,他才能成为艺术家。写字人人都会写,但人人不可能成为艺术家。大家可以举一反三,在各行各业中训练,大的经营者他一定会有一个很高的平台和很高的经营智慧。
破四相
在《金刚经》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什么叫无我相呢?很简单,一个人不要认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做法都是正确的。一定要关怀到别人的一种感受,那么这样就和真理相符合了。什么叫无我呢?比如说我拿着这个麦克风,它的外壳是有海绵、有金属,由于无线电波的传播,起到扩音的目的。它完全是因缘相聚的。缘聚则有,缘尽则无。取出它的任何一个零件,它就没有作用了。佛教无我的道理,它直接可以增长智慧,开阔胸怀,让自己和众生打成一片。我执,我见直接导致众生受苦。像今天这样的对话,如果没有受众,大家不要听,甚至听不懂,我给谁说呢?所以我感恩大家,“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善缘的结合,才有了这样一个聚会。所以要对无我有深刻的理解。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记住这一句话就可以了。所以要无我相。什么叫无人相呢?就是“我”的对立面,把自己看成自己,把别人看成别人。固化的思维模式是:你的,他的,你们的,他们的。
那我们大家常常会说一句话,母爱是最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我就问他说,那如果你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打架,你一定会仇恨别人的孩子。那个孩子也是有母亲的。所以母爱实际上是有私心的。它在“伟大”的同时带着一种血缘的、宗族的、私利的东西在里面。泛泛而言,母爱是伟大的,但是和菩萨的爱相比,它是狭隘的。如果我们大家了解了观世音菩萨的那种情怀,怨亲平等,又作何感想呢?仇恨我的人、对我好的人,我和你都是平等的。这个指标太高了,谁能够做得到呢?我告诉大家,尽量去做,你只要去做了,你就会有好处。这个好处有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从做人的角度来说,这个好处可以是明显的。人相和我相是对立而生的。在《金刚经》中佛说:“我实无众生可度。”“我无法可说”“我所说法,如筏喻者”“众生众生者,众缘所生”。如此等等。
总而言之,大家想长寿想与天地共存,释迦牟尼佛悟道后,告诉我们“一切生命都在生老病死当中”。没有一条命,小到蝼蚁,大到人类,能够超脱生老病死的规律。既然生老病死是一种规律,我们必须面对它,逃避是没有用的。医学能解决我们身的痛苦,它不能解决我们心的痛苦。它能使得我们暂时忘却身体的痛苦,它不能使我们心里造的业消除。佛教里所谓业障、业报是医疗所无法消除的,那唯有借什么力量呢?借《金刚经》的智慧,斩草除根。破一分无明,得一分光明,断除一分烦恼,得一分解脱,少一分困扰,得一分清凉。
有一条狗见你就咬,你不要用棍子去打它,你打它,它下次咬你咬得更猛。拿一块馒头给它吃。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第三次我敢保证它不咬你了。这在佛法里叫布施,叫舍得。释迦牟尼佛太伟大了,他把众生了解得很清楚。因为我们这个世界丘陵坎坷,高低不平,贫困,痛苦,所以说要学会给予。最高的境界是给予之后,无心求回报。还有精神的给予,你的…
《金刚之智 第五章 金刚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