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之智 第五章 金刚经▪P4

  ..续本文上一页兄弟姐妹,内心有恐慌,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去帮助他。如果人不帮人,人不爱人的话,那这个世道就应该打问号了。“仁者爱人”的“仁”字是一个单人边两横,一个人的内在的道德,它的高低,他人是无法评判的。只有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才能够得到评判,所以说是两横,不是一个横。那这种仁义的心,向善的心,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完全可以成为大家心理的黄金底线。任何时候,我要一心向善,对善不失信。这里需要纠正一个错误,一般的人他们会把佛法学死了,教条化了,僵化了。学死了,认为说你打了我左脸,我该给你右脸。那个理解是偏颇的,佛教的慈悲讲的是结果,而不是手段。

  我们大家全面的领会佛法的时候,才会真正理解佛教的慈悲心,并且建立一个慈悲的观念,成为我们唯一的出世的心理黄金底线。别人伤害了自己,自己不要去伤害别人,不要以怨抱怨,应当“以德报怨”,就能感化身边的人。我知道需要付出努力,这个时间或许是比较漫长的,甚至在某个阶段你是要吃亏的,但是大家应该有向道的心才可以。

  

  这个话题讲四个方面。第一个叫解悟。“诵经千遍,其义自现”。我也是一个非常愚钝的人,刚刚出家当沙弥的时候,因为不接触佛教的事务,叫我去看大殿,然后我就拿了《六祖坛经》去念,今天念明天念,念久了以后,我发现,《六祖坛经》里的语法就和我心里头想的是一样的,得到了一种无上的快乐。接着我就开始念《金刚经》,到目前为止,只要闲下来,那些常见的经典我都必须念诵它。我就告诉大家,念经千遍,其义自现,你打通了文字上的关节,你就领会了。这个领会在佛教里叫解悟。

  第二个部分叫证悟。在证悟的这一部分又分两部分,一个叫渐悟、一个叫顿悟。那什么叫渐悟呢?比如说我跟大家讲到的智慧,大家知道智慧和聪明不一样,知道还有悟道这回事,然后呢,反复的学习,一步一个台阶,日有所悟,日新又新,这个过程叫渐悟。今天悟一点、明天悟一点。如果你们大家不相信我所说的话,我可以给大家随意举一例。中国常用的汉字有五千,请问哪一个人是用自己的脑子死记硬背把五千字记住的?不会。我们都是望文生义。为什么会望文生义呢?靠的就是悟性。因为汉字它能表达一种信号,代表一种符号,它提供一定的联想的条件。会给我们一种灵感。我们为什么会念错别字呢?那是因为我们悟偏了。本来那个字它是有某一个偏旁,我们照着那个偏旁去念念错了,因为汉字还有一个演化的过程。所以说我们对于汉字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都是在靠我们的悟性。它是不断的,如水滴连起来成为溪流然后奔向大海。

  什么是顿悟呢?顿悟就是当下承当,一闻千悟、势如破竹,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挡它。那有人说开悟是不是只有和尚和尼姑能够开悟,别人就开悟不了呢?不是的,佛学家对佛学不断的研究,研究到一定程度在法理上就贯通了,这种情况也会出现顿悟。还有世间的人做学问,方方面面都非常的勇猛精进、勤于学习,到了一定的程度,一通百通、触类旁通了,所有的问题在他这里都找到了一个总的规律。毛泽东说叫纲举目张。我在前面已经跟大家讲到了,比如说花道、茶道、剑道、书道、治理之道、经营之道,全部连接起来了道,无处不在,悟,使生命充满灵性。

  如果你们打开这样一种根本的智慧,顿悟了这样一个根本的智慧。我们的祖师有这样一句话就解决问题了。“自从一读楞严后,不读人间秕糠书”,一个大儒家年过半百,看了《楞严经》以后,发出这样的感慨。那是因为《楞严经》让他获得了最根本的智慧,在医学上叫祖先脑。我们脑容量是十的十万次方,而我们现在所开发运用的智慧太少、太少了。我们人类即便是说能到月球上去,我们对自己了解的还是很少。我们对自己的大脑了解很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梦的现象,在世界心理学的范围内,对梦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准确的解释,但毫无疑问的,梦确实可以反映我们的潜意识,梦可以连接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并不了解它,这一切呢都有赖于生命科学、我们的修行,依赖于外部科学的探求,来证明我们生命的真正能量和它储存了多少信息。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代有很多的高僧大德没有文化,他们开悟以后,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干,那太多了。近代佛教史上的有一个放牛出身的法师叫寄禅,他原来是放牛的,后来出家了。这个法师他开悟以后,写出来的诗押韵合辙、意境高远,就像唐诗宋词一样,现在编成两本书叫做《八指头陀诗选》。你们看看,那不是一般的放牛娃能写出来的。开悟,对人是一种彻底的变化。

  出于对圣人思想境界的尊重,我只能把我所讲的《金刚经》作为一种导读,给大家提供一种参考,而不能作定说。因为我的学识、智力、心量和修为等等都还是很有局限性的,虽然我是出家人,但是我坦白地告诉大家,我和一般人一样是血肉之躯,有七情六欲,有人的局限性,甚至有很多致命的弱点。尤其在涉及到佛陀的经典时,我觉得我的智慧太有限,不能以一种使大家更易理解和消化吸收的方法使大家更直接地进入佛法。因此讲的时候,我感到很吃力,只能以一种谈心的方式与大家进行对等的交流。

  

《金刚之智 第五章 金刚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