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兄弟姐妹,內心有恐慌,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我們去幫助他。如果人不幫人,人不愛人的話,那這個世道就應該打問號了。“仁者愛人”的“仁”字是一個單人邊兩橫,一個人的內在的道德,它的高低,他人是無法評判的。只有在與人相處的時候,才能夠得到評判,所以說是兩橫,不是一個橫。那這種仁義的心,向善的心,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完全可以成爲大家心理的黃金底線。任何時候,我要一心向善,對善不失信。這裏需要糾正一個錯誤,一般的人他們會把佛法學死了,教條化了,僵化了。學死了,認爲說你打了我左臉,我該給你右臉。那個理解是偏頗的,佛教的慈悲講的是結果,而不是手段。
我們大家全面的領會佛法的時候,才會真正理解佛教的慈悲心,並且建立一個慈悲的觀念,成爲我們唯一的出世的心理黃金底線。別人傷害了自己,自己不要去傷害別人,不要以怨抱怨,應當“以德報怨”,就能感化身邊的人。我知道需要付出努力,這個時間或許是比較漫長的,甚至在某個階段你是要吃虧的,但是大家應該有向道的心才可以。
開悟
這個話題講四個方面。第一個叫解悟。“誦經千遍,其義自現”。我也是一個非常愚鈍的人,剛剛出家當沙彌的時候,因爲不接觸佛教的事務,叫我去看大殿,然後我就拿了《六祖壇經》去念,今天念明天念,念久了以後,我發現,《六祖壇經》裏的語法就和我心裏頭想的是一樣的,得到了一種無上的快樂。接著我就開始念《金剛經》,到目前爲止,只要閑下來,那些常見的經典我都必須念誦它。我就告訴大家,念經千遍,其義自現,你打通了文字上的關節,你就領會了。這個領會在佛教裏叫解悟。
第二個部分叫證悟。在證悟的這一部分又分兩部分,一個叫漸悟、一個叫頓悟。那什麼叫漸悟呢?比如說我跟大家講到的智慧,大家知道智慧和聰明不一樣,知道還有悟道這回事,然後呢,反複的學習,一步一個臺階,日有所悟,日新又新,這個過程叫漸悟。今天悟一點、明天悟一點。如果你們大家不相信我所說的話,我可以給大家隨意舉一例。中國常用的漢字有五千,請問哪一個人是用自己的腦子死記硬背把五千字記住的?不會。我們都是望文生義。爲什麼會望文生義呢?靠的就是悟性。因爲漢字它能表達一種信號,代表一種符號,它提供一定的聯想的條件。會給我們一種靈感。我們爲什麼會念錯別字呢?那是因爲我們悟偏了。本來那個字它是有某一個偏旁,我們照著那個偏旁去念念錯了,因爲漢字還有一個演化的過程。所以說我們對于漢字對于外部世界的認識和了解,都是在靠我們的悟性。它是不斷的,如水滴連起來成爲溪流然後奔向大海。
什麼是頓悟呢?頓悟就是當下承當,一聞千悟、勢如破竹,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阻擋它。那有人說開悟是不是只有和尚和尼姑能夠開悟,別人就開悟不了呢?不是的,佛學家對佛學不斷的研究,研究到一定程度在法理上就貫通了,這種情況也會出現頓悟。還有世間的人做學問,方方面面都非常的勇猛精進、勤于學習,到了一定的程度,一通百通、觸類旁通了,所有的問題在他這裏都找到了一個總的規律。毛澤東說叫綱舉目張。我在前面已經跟大家講到了,比如說花道、茶道、劍道、書道、治理之道、經營之道,全部連接起來了道,無處不在,悟,使生命充滿靈性。
如果你們打開這樣一種根本的智慧,頓悟了這樣一個根本的智慧。我們的祖師有這樣一句話就解決問題了。“自從一讀楞嚴後,不讀人間秕糠書”,一個大儒家年過半百,看了《楞嚴經》以後,發出這樣的感慨。那是因爲《楞嚴經》讓他獲得了最根本的智慧,在醫學上叫祖先腦。我們腦容量是十的十萬次方,而我們現在所開發運用的智慧太少、太少了。我們人類即便是說能到月球上去,我們對自己了解的還是很少。我們對自己的大腦了解很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夢的現象,在世界心理學的範圍內,對夢到目前爲止都沒有一個准確的解釋,但毫無疑問的,夢確實可以反映我們的潛意識,夢可以連接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我們並不了解它,這一切呢都有賴于生命科學、我們的修行,依賴于外部科學的探求,來證明我們生命的真正能量和它儲存了多少信息。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古代有很多的高僧大德沒有文化,他們開悟以後,表現出了非凡的才幹,那太多了。近代佛教史上的有一個放牛出身的法師叫寄禅,他原來是放牛的,後來出家了。這個法師他開悟以後,寫出來的詩押韻合轍、意境高遠,就像唐詩宋詞一樣,現在編成兩本書叫做《八指頭陀詩選》。你們看看,那不是一般的放牛娃能寫出來的。開悟,對人是一種徹底的變化。
出于對聖人思想境界的尊重,我只能把我所講的《金剛經》作爲一種導讀,給大家提供一種參考,而不能作定說。因爲我的學識、智力、心量和修爲等等都還是很有局限性的,雖然我是出家人,但是我坦白地告訴大家,我和一般人一樣是血肉之軀,有七情六欲,有人的局限性,甚至有很多致命的弱點。尤其在涉及到佛陀的經典時,我覺得我的智慧太有限,不能以一種使大家更易理解和消化吸收的方法使大家更直接地進入佛法。因此講的時候,我感到很吃力,只能以一種談心的方式與大家進行對等的交流。
《金剛之智 第五章 金剛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