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論“苦行”(趙菲)▪P3

  ..續本文上一頁倮形,乃至無數方便苦役此身。但不知其心,爲有恚心,爲無恚心,有恨心,無恨心,有害心,無害心。若知此心者,不名沙門、婆羅門。爲已不知故,沙門、婆羅門爲難。”(《長阿含經·倮形梵志經》)

  (叁)粘著苦樂,去道甚遠

  苦行者還陷于對苦樂的甚深貪著之中,並且,不僅僅是“苦樂”,還包括是“苦樂”因貪著于依“我”見而生種種相,因“自計有身,而念有人,而備有壽,而言有命,著于男女,猗于叁有,離于所有,恃于所起,依于所滅,受于生死,怙于泥洹。”[26] 

  對于這種種見,佛陀開出的對治,即是“中道”。中道不僅僅是離苦離樂的“中庸”之取道,它更是一種徹底的“放舍”:“佛曰所舍,令舍其前,亦當舍後,複舍中間,使無處所,乃度生死衆患之難。”[27]這大可略見佛說中道的深意。

  (四)佛陀所立之正見

  佛陀舍離外道苦行,根本上是因他對外道行苦行的原因及目的——“苦”、“苦因”、“苦滅”開了新诠。

  “苦”是業所引,對于將“業”看作物質性實體的外道(如尼乾子外道)而言,“苦”是客觀存在,甚至可以通過修行加減計算,苦行因此得以合理。但佛陀不同意這樣的實體觀,“苦”,首先是“無常”,《阿毗昙五法行經》釋“苦”曰:“何等爲苦,一切在生死皆爲苦。會欲亦不欲會欲,謂人諸所欲得亦不欲,謂人意諸所不欲,是皆爲苦。”又說:“苦生有本……本從萬物。萬物無有亦不盡,已不盡人亦不憂,已不憂人亦無有苦。”“苦”本身是衆緣和合相,並沒有實體的存在,無積聚、無擾動、猶如虛空不可得,雖受用不爽,然算計不得。滅時,不是如外道實體觀,通過苦行將其“耗散”,而是通過拆除苦“本”,苦“相”自然不再可得。

  苦生有本,本在何處?保持著二元論宇宙觀的苦行者,認定“苦”之本在“身”,因爲“身”通常顯得充滿欲望,與靈魂相比,是邪惡、沈重的物質。但對于佛陀而言,他首先不承認將精神與肉體對立起來的二元論。其次,人是五蘊和合,沒有任何單獨一蘊足以爲“苦”負責。第叁,衆生苦本,在于無明和渴愛,因此,適度的“苦行”,只有在淨心法、斷欲結的意義下才被接納,外此,皆墮虛妄。“問頭陀何相何味何起,答少欲爲相,知足爲味,無疑爲起。複次無所著爲相,無過爲味,不退爲起。雲何初中後?謂受爲初,修行爲中,歡喜爲後。[28]”——佛教十二頭陀苦行,即強調了這樣的智慧和精神。至于修習十二頭陀苦行的真實義,乃是“從外至內,從內至外,推求我相,了不可得,精勤不已,遂見色心,念念生滅,如水流燈焰,生無所從來,滅無所至,現在不住,知此五陰從本以來,空無所有。滅除諸相,證如實智,成阿羅漢。諸菩薩等,思惟法已,得無生忍,滿足十地。”[29]即證“我空”,入“無生法忍”。這才是佛陀宣說正見苦行的實義。

  參考書目:

  《中阿含經》,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宗教思想史》,米爾恰·伊利亞德著,宴可佳、吳曉群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韋伯著,康樂、簡惠美譯,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宗教經驗種種》,威廉·詹姆士著,商務印書館,2005。

  《印度教與佛教史綱》,查爾斯·埃利奧特著,商務印書館,1982。

  《印度哲學概論》,梁漱溟著,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注 釋】

  [1] 韋伯《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p.194。

  [2] 《梨俱吠陀》(10.136)。見伊利亞德《宗教思想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p.200。

  [3] 同上書,p.192。

  [4]韋伯《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p.194。

  [5]伊利亞德《宗教思想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p.198。

  [6] 《梨俱吠陀》(10.90),同上書p.191。

  吠陀材料均取自伊利亞德《宗教思想史》,以下注釋均只標明于吠陀出處,以及伊氏書中頁碼。

  [7] 《梨俱吠陀》(6.11.2) ,同上書p.189。

  [8] 《梨俱吠陀》(10.81.5),同上書p.189。

  [9] 《梨俱吠陀》(10.90.16),同上書p.189。

  [10] 《泰迪黎耶本集》(6.1.45),同上書p.189。

  [11] 《愛多列雅梵書》(2.11),同上書p.189。

  [12] 《百道梵書》(10.6.3.2),同上書p.196。

  [13] 《考史多啓奧義書》(2.5),同上書p.199。

  [14] 《唱贊奧義書》(5.19-24),同上書p.199。

  [15] 威廉·詹姆士《宗教經驗種種》,商務印書館,2005,p.150。

  [16] 同上書p.269。

  [17]同上書p.268。

  [18] 以下的“苦行”,便特指佛陀所處的古印度社會之“苦行”了。

  [19]伊利亞德《宗教思想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p.200。

  [20]梁漱溟《印度哲學概論》,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p.200。

  自餓外道:此類外道修行,不羨飲食,常忍饑虛。執此苦行以爲得果之因。

  投淵外道:此類外道,寒入深淵,忍受凍苦。執此苦行以爲得果之因。

  赴火外道:此類外道,常熱炙身,乃熏鼻等,甘受熱惱。執此苦行以爲得果之因。

  自坐外道:此類外道修行,常自裸行,不拘寒暑,露地而坐。執此苦行以爲得果之因。

  寂寞外道:此類外道修行,以屍林冢間爲住處,寂寞不語。執此苦行以爲得果之因。

  牛狗外道:此類外道修行,自謂前世從牛狗中來,即持牛狗戒,噬草啖汙,唯望生天。執此苦行以爲得果之因。

  [21] 以下據《過去現在因果經》。

  [22] 《中阿含·尼乾經》(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p.58):諸尼乾等如是見如是說,謂人所受皆因本作。若其故業因苦行滅,不造新者,則諸業盡。諸業盡已,則得苦盡,得苦盡已則得苦邊。

  [23] 同上書p.60。

  [24] 同上書 p.62。

  [25] 同上書 p.61。

  [26] 《持心梵天所問經·分別法言品第叁》。

  [27] 《佛說黑氏梵志經》。

  [28] 《解脫道論卷第二·頭陀品第叁》。

  [29] 《佛說十二頭陀經》。

  

  

《略論“苦行”(趙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