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倮形,乃至无数方便苦役此身。但不知其心,为有恚心,为无恚心,有恨心,无恨心,有害心,无害心。若知此心者,不名沙门、婆罗门。为已不知故,沙门、婆罗门为难。”(《长阿含经·倮形梵志经》)
(三)粘着苦乐,去道甚远
苦行者还陷于对苦乐的甚深贪着之中,并且,不仅仅是“苦乐”,还包括是“苦乐”因贪着于依“我”见而生种种相,因“自计有身,而念有人,而备有寿,而言有命,着于男女,猗于三有,离于所有,恃于所起,依于所灭,受于生死,怙于泥洹。”[26]
对于这种种见,佛陀开出的对治,即是“中道”。中道不仅仅是离苦离乐的“中庸”之取道,它更是一种彻底的“放舍”:“佛曰所舍,令舍其前,亦当舍后,复舍中间,使无处所,乃度生死众患之难。”[27]这大可略见佛说中道的深意。
(四)佛陀所立之正见
佛陀舍离外道苦行,根本上是因他对外道行苦行的原因及目的——“苦”、“苦因”、“苦灭”开了新诠。
“苦”是业所引,对于将“业”看作物质性实体的外道(如尼乾子外道)而言,“苦”是客观存在,甚至可以通过修行加减计算,苦行因此得以合理。但佛陀不同意这样的实体观,“苦”,首先是“无常”,《阿毗昙五法行经》释“苦”曰:“何等为苦,一切在生死皆为苦。会欲亦不欲会欲,谓人诸所欲得亦不欲,谓人意诸所不欲,是皆为苦。”又说:“苦生有本……本从万物。万物无有亦不尽,已不尽人亦不忧,已不忧人亦无有苦。”“苦”本身是众缘和合相,并没有实体的存在,无积聚、无扰动、犹如虚空不可得,虽受用不爽,然算计不得。灭时,不是如外道实体观,通过苦行将其“耗散”,而是通过拆除苦“本”,苦“相”自然不再可得。
苦生有本,本在何处?保持着二元论宇宙观的苦行者,认定“苦”之本在“身”,因为“身”通常显得充满欲望,与灵魂相比,是邪恶、沉重的物质。但对于佛陀而言,他首先不承认将精神与肉体对立起来的二元论。其次,人是五蕴和合,没有任何单独一蕴足以为“苦”负责。第三,众生苦本,在于无明和渴爱,因此,适度的“苦行”,只有在净心法、断欲结的意义下才被接纳,外此,皆堕虚妄。“问头陀何相何味何起,答少欲为相,知足为味,无疑为起。复次无所著为相,无过为味,不退为起。云何初中后?谓受为初,修行为中,欢喜为后。[28]”——佛教十二头陀苦行,即强调了这样的智慧和精神。至于修习十二头陀苦行的真实义,乃是“从外至内,从内至外,推求我相,了不可得,精勤不已,遂见色心,念念生灭,如水流灯焰,生无所从来,灭无所至,现在不住,知此五阴从本以来,空无所有。灭除诸相,证如实智,成阿罗汉。诸菩萨等,思惟法已,得无生忍,满足十地。”[29]即证“我空”,入“无生法忍”。这才是佛陀宣说正见苦行的实义。
参考书目:
《中阿含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宗教思想史》,米尔恰·伊利亚德著,宴可佳、吴晓群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宗教经验种种》,威廉·詹姆士著,商务印书馆,2005。
《印度教与佛教史纲》,查尔斯·埃利奥特著,商务印书馆,1982。
《印度哲学概论》,梁漱溟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注 释】
[1] 韦伯《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p.194。
[2] 《梨俱吠陀》(10.136)。见伊利亚德《宗教思想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p.200。
[3] 同上书,p.192。
[4]韦伯《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p.194。
[5]伊利亚德《宗教思想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p.198。
[6] 《梨俱吠陀》(10.90),同上书p.191。
吠陀材料均取自伊利亚德《宗教思想史》,以下注释均只标明于吠陀出处,以及伊氏书中页码。
[7] 《梨俱吠陀》(6.11.2) ,同上书p.189。
[8] 《梨俱吠陀》(10.81.5),同上书p.189。
[9] 《梨俱吠陀》(10.90.16),同上书p.189。
[10] 《泰迪黎耶本集》(6.1.45),同上书p.189。
[11] 《爱多列雅梵书》(2.11),同上书p.189。
[12] 《百道梵书》(10.6.3.2),同上书p.196。
[13] 《考史多启奥义书》(2.5),同上书p.199。
[14] 《唱赞奥义书》(5.19-24),同上书p.199。
[15] 威廉·詹姆士《宗教经验种种》,商务印书馆,2005,p.150。
[16] 同上书p.269。
[17]同上书p.268。
[18] 以下的“苦行”,便特指佛陀所处的古印度社会之“苦行”了。
[19]伊利亚德《宗教思想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p.200。
[20]梁漱溟《印度哲学概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p.200。
自饿外道:此类外道修行,不羡饮食,常忍饥虚。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
投渊外道:此类外道,寒入深渊,忍受冻苦。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
赴火外道:此类外道,常热炙身,乃熏鼻等,甘受热恼。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
自坐外道:此类外道修行,常自裸行,不拘寒暑,露地而坐。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
寂寞外道:此类外道修行,以尸林冢间为住处,寂寞不语。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
牛狗外道:此类外道修行,自谓前世从牛狗中来,即持牛狗戒,噬草啖污,唯望生天。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
[21] 以下据《过去现在因果经》。
[22] 《中阿含·尼乾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p.58):诸尼乾等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受皆因本作。若其故业因苦行灭,不造新者,则诸业尽。诸业尽已,则得苦尽,得苦尽已则得苦边。
[23] 同上书p.60。
[24] 同上书 p.62。
[25] 同上书 p.61。
[26] 《持心梵天所问经·分别法言品第三》。
[27] 《佛说黑氏梵志经》。
[28] 《解脱道论卷第二·头陀品第三》。
[29] 《佛说十二头陀经》。
《略论“苦行”(赵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