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博大精深的佛教 附:河北武強彌陀院佛學考試▪P3

  ..續本文上一頁間一切衆生皆應恭敬。如果攻擊僧寶、毀謗出家人或整個出家團體,當于萬萬劫中沈淪于叁惡道而難有出期。如果由于往昔無知而曾惱害、毀謗過僧人,現在應當生大恐怖,克誠披露,求哀忏悔,發願盡未來際永不複造。

  十八、你是否阻止過別人去聽經聞法,親近

  叁寶?你認爲這樣有什麼果報嗎?你認爲阻礙別人學佛聽法有果報嗎?爲什麼?

  答:自己沒有阻止過別人去聽經聞法,親近叁寶。如果阻礙別人學佛,等于斷人慧命,當墮叁惡道報。

  十九、每位高僧大德都有度衆生的共同與不共同的殊勝方便,我們應該以隨喜贊歎的心來護持正法的弘揚,以便利益更多衆生同入解脫彼岸”。這句話對嗎?爲什麼?

  答:對。修學佛法的法門有八萬四千種,法門好比是藥,不同的藥對治不同衆生的病。每位高僧大德有自己修行證悟的法門,有與自己緣深緣淺的衆生,所以每位師父都有自己度衆生的方法。不管用什麼方法,只要是正知正見,契合佛理佛意,讓更多衆生消除煩惱,棄除我執,達到真正解脫,我們都應該隨喜贊歎護持正法的弘揚。

  二十、什麼叫如理如法?什麼叫不如理如法?有什麼衡量標准呢?

  答:如理如法就是對佛法有正知正見,行爲、舉止、言談符合佛陀講的叁藏十二部經的教理教義。

  二十一、有的人說死後就要經過奈何橋,要喝孟婆湯,要度他()就要聚魂,你認爲這是佛教中如理如法的說法嗎?還是民間迷信呢?這樣說有什麼後患呢?假如有,那怎麼說怎麼做才對呢?

  答:我認爲這不是佛教中如理如法的說法,只是一種民間迷信。這樣說容易讓初學佛人對佛法失去正信。人死後神識是隨業受報的,什麼樣的業力就感應什麼樣的境相。要超度他就要爲其誦經、念佛、供養佛菩薩、放生等廣積功德回向給他,借此功德投生善道。

  二十二、佛法有如理如法的方便,而不能有隨隨便便的流入世俗的方式,因爲那樣無疑在讓自己墮落,甚至誤導別人增重輪回的業力是嗎?爲什麼?怎麼樣才算善巧方便?怎麼樣算流俗隨便呢?

  答:善巧方便是是智慧的方便。前提是深入經藏,契合佛法,運用智慧心因勢利導,讓衆生不起煩惱,歡喜地接受佛教。反之,如果只爲讓衆生歡喜,而違背佛法的教理教義,違背戒律,這樣無異于斷人慧命,增重輪回業力。

  二十叁、你認爲到寺院應該是來獲得呢?還是來付出呢?假如是獲得,那要獲得什麼才是最好的呢?假如是付出,應該怎麼樣去付出才算最好呢?還是二者都可以同時存在呢?假如是,怎麼樣圓融獲得跟付出呢?

  答:既有獲得又有付出,二者是同時存在的。寺院是弘揚正法的道場,更是我們修學佛法最好的修學場所,在這裏通過師父的教導、指點,通過居士們一起共同熏修,能夠盡快棄除煩惱,摒除貪欲,心靈得到清淨安甯自在。而寺院又是修學佛法的人共同的家,家裏的家務我們就要盡可能搶著承擔,大家每天吃喝拉撒睡在一起,就需要每個人的謙讓與付出,比如打掃衛生、做飯、洗碗等等。所以來到寺院,我們付出的可能是體力、物質,而得到的卻是智慧,是無上的解脫之道。

  二十四、怎麼樣才能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呢?

  答: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對一切物相皆不執著,而自然顯露出來的湛寂靈明的妙明真心。平時的工作生活中我們把世間的人、事、物看作如幻如夢如演戲,不受利害、得失、你我、是非的影響而煩惱,什麼事都是來就來,去就去,過而不留,不受汙染,處理一切事物皆用清淨心,慈悲心,智慧心。

  二十五、學佛人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來看待這個社會人生呢?

  答: 即不盲目樂觀也不消極悲觀,而是如實的觀照這個社會,時時處處以平常心來看待社會人生。

  二十六、當師父在開示一個初學佛的人或不太懂的人的進修,你在一邊會不屑一顧,或者自以爲是的插言插語,或者不耐煩的扭頭就走嗎?因爲你覺得這些你都懂得了,(可你是真的明了了嗎?),這樣做對嗎?爲什麼?假如不對、應該怎麼做才算如理如法呢?

  答:這樣做不對。師父在開示別人的時候,即使自己早就明白了,也應該在旁邊恭恭敬敬的認真聽,不能隨便插言插語。師父的開示可以給我們再一次的警醒和印證。

  二十七、你認爲佛教跟其他宗教或者其他世間學問有什麼不同之處嗎?或者有什麼共同之處呢?應該怎麼處理佛教跟其他宗教或者其他世間學問的關系才比較如理如法,才比較妥當呢?

  答:佛教應該說不是宗教,是佛陀的教育。他所揭示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修行佛道是了生脫死的必經之路。世間學問與佛法不一樣,世間學問只能增長世間才智,幫你增加世間財色名利等種種物欲享樂。這並不是真正的智慧,無法讓你斷除脫離我執煩惱,得到解脫。

  佛教與其他宗教也不同,佛法講一切事物因果相續,因緣和合,變化無常,無始無終,佛教講每一個衆生本來都具足佛性,因迷惑而造業受報。佛教否認有一個萬能的創造並主宰一切的神或上帝,相信自己才是主宰自己的主人。學佛的最終目標是跳出六道,得真正解脫;而其他宗教的最終目標只是入天堂,這只是在佛教所揭示的六道中的天界,並未脫離六道輪回。所以佛教比任何的宗教都要究竟圓滿。

  其他宗教雖然沒有究竟解脫,但他對于止惡揚善、淨化人心、提升道德修養上和佛教是一致的,所以信仰任何宗教總比沒有信仰好。

  二十八、學佛者不依靠不參加外道邪門是嗎?什麼算外道邪門呢?你能舉出二十種以上的外道邪門的方式嗎?都有什麼?

  答:學佛者皈依佛法僧叁寶,當然不參加外道邪門。比如占蔔、扶乩、算卦、相面、一貫道、看香、跳大神、看風水、接福音、*輪功、中功等各種氣功,還有佛教以外的各種宗教等。

  二十九、佛陀說修道者有4種保證不走入偏差、迷惑、顛倒、錯路的正法。即:“1、依法不依人。2、依了義不依不了義。3、依義不依語。4、依智不依識。這是什麼意思呢?每一條應該怎麼樣做到,從而保證自他不落入迷惑顛倒、偏差錯路呢?

  答:(1)依法不依人

  是說應當以教法爲依,不可以人爲依,應重說法者的知見,而不重其身份。若有人說法契合正法,不管他是什麼身份,都可信受奉行。反之,若有人說法不符合正法,不管他是何身份,也不可依其行學。

  (2)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是說應當依止一切法空之中道實相行學,不可執著兩邊,認法實有。了義是無法可說、無法可執、無法可學、無法可修、也無法可證。即,無念、無相、無住,不爲什麼,也沒有什麼,只是照樣地吃飯、穿衣、過生活,自利利他。

  (3)依義不依語

  是說應當依佛教真實義趣,不可執著語言、文字的表相。

  (4)依智不依識

  是說應當依佛真智慧行學,不可執著人世的情識。

  叁十、佛陀說衡量別人說法是否正確?是否能解脫?是否與真理相應?有叁法印、實相印的衡量標准,從而保證不墮入別的邪說之中,而造成自他慧命斷盡的惡果。如此難得的印證(叁法印、實相印)都是什麼呢?如何做到呢?

  答:真理的條件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來如此,永恒如此。 叁法印爲: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諸行無常:一切事物運動變化,不是恒常不變的。 諸法無我:一切事物一切法皆因緣而有,無我可得。涅槃寂靜:佛教以無生無滅的涅槃境界爲真解脫。 叁法印作爲佛教的基本特征,是區分佛教與外道的方法。依釋尊所說,有人說法符合叁法印,則與釋尊在世說法無異。若有人說法不符叁法印,則是外道無疑。 實相印:實相就是離一切虛妄之相的真實相狀,也叫作真如、圓覺,自性……等等。當我們依法實踐,妄心逐步息下後,真實之相便得現,“一實相印”是“叁法印”的綜合和深化。

  叁十一、佛陀曾經告誡羯臘摩人以及所有的弟子說,假如你不要落入被誤導從而造成傷害的結果。那麼第一、你不要因爲某種傳說而輕信。第二、不要因爲是傳統的就輕信。第叁、不要因爲謠言而輕信。第四、不要因爲是以經典的名義記載的就輕信。第五、不要因爲符合邏輯而輕信。第六、不要因爲某學說推論出來好像很對而輕信。第七、不要因爲符合你的習慣或某種判斷而輕信。第八種、不要因爲符合預設成見(即個人預先的看法或預先設定的觀念或理論)而輕信。第九、不要因爲說話人的外表而輕信。第十、不要因爲是宗教家的身份或師長的身份,或親近者的身份而輕信。只有如此才不會落入知見的煩惱痛苦或由此而帶來失望甚至絕望。佛陀說這十個原則是堅實的防線,能夠防止自己被誤導,也能夠讓自己更正確的去抉擇真理從而走向解脫覺悟。請問這十個原則都是什麼意思?在現實之中如何做到呢?每一條都請你具體的說明白,然後舉出相應的例子來。

  答:1、你不要因爲某種傳說而輕信:是說不要因爲某件事,長久以來經常被提起,就接受或相信。比如民間人都說觀世音菩薩是女身,其實菩薩早已不在六道,怎麼還有男女之分呢。 2、不要因爲是傳統的就輕信:不要因爲某些事情已形成傳統就相信,人們常會模仿他人,並把這個習俗傳承下去。比如傳統流傳下來人臨終時要趕快穿衣服,否則死後人再穿,衣服就帶不走,會到陰間挨凍。 人臨終四大分離,非常痛苦,如果家人再七手八腳的折騰他,他會起嗔恨心墮惡道的。所以傳統的東西不一定是正確的。 3、不要因爲謠言而輕信:不要僅因爲消息已經傳遍整個村落,甚至全世界,就加以相信或接受。比如曾經流傳的99年人類大劫難,許多人都相信那是真的,很常一段時間人們生活在…

《博大精深的佛教 附:河北武強彌陀院佛學考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