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博大精深的佛教 附:河北武强弥陀院佛学考试▪P2

  ..续本文上一页,给你好处,做坏事佛就会惩罚你你认为这句话说得对吗?为什么?

  答:业因果报、丝毫不爽、自作自受。佛不会奖赏你,更不会罚你。虽然佛力不可思议,但凡夫的业力也是不可思议,岂可不慎?

  三十九、有人说,他家里供的是最大的佛,所有世界上的佛菩萨都要听这尊佛的话,你认为

  答:不对。佛为觉性,菩萨也是觉悟的程度,没有大小、彼此的对立。

  四十、有人说:只要你信佛念佛,不论你现在、未来做多大的坏事、造多大的恶业,佛都会最终接你往生西方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答:不对。念佛,是当下之心觉悟的意思。如果现在、未来仍做坏事,怎么能称信佛、念佛呢?

  

河北武强弥陀院第二度佛教考试

  

答题人:清意居士

  说明:这些问题都是修道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论在何时何地,都必须有正确的观照力,才能更好的修行。所以希望大家正确的对待,详细耐心的解答。假如自己不能写字的话,可以口述而由别人代笔。

  一、你学佛是为了终究解决人生烦恼痛苦的问题呢?还是为了拥有更多的平安和健康?为什么?

  答:人学佛是为了终究解决人生烦恼痛苦问题。 因为人如果不明了这个宇宙人生的真相,他会面对生活的不如意、面对生死无常而经常处在烦恼痛苦之中。即使是拥有一生的平安和健康,自己的心灵还是时时处在焦躁不安矛盾痛苦之中,哪有幸福可言?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二、人到底是为什么活着?如何才活的有价值有意义?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活着?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

  答:人来到这个世界是随业受报。我们学佛既然明了这一真相,就会坦然面对一切,积极欢喜的接受顺缘、逆缘。顺缘是我的福报,逆缘是我欠人家的,受了报也就还了债。所有的一切都在随时间的迁移变换着,幻化着。所以学佛人看破这一切,不为外境牵绕,心灵才会是安宁、幸福的。

  三、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应该怎么样解决生死的问题?

  答:人感应前世的业力而生到这个世界受报,生活在这个世界受报的同时又不断的在造业种因,报尽后,神识又因这世的业力感应再投胎受果报,所以死是生的开始,而生后又一步一步迈向死亡。就这样因果循环,生生死死无有出期。人是因无始劫来的无明造业受报,六道轮回辗转相继,所以解决生死必须以佛菩萨为老师,信愿受持佛法,明达宇宙人生真相,脱离烦恼、业力、轮回的循环,了生脱死。

  四、人有生老病死,应该如何面对生的艰难,老的悲哀,病的现实,死的恐惧?

  答:人一生都会经历生老病死,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我们学佛后明白了,人的肉体只不过是个躯壳,但是每个人的神识是随业受报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受着业报,同时又造着业因,无始劫来这样辗转轮回于六道。我们应该坦然的接受这一切,感恩所遇的一切。因为通过这些我们更能了悟到生命的无常与痛苦,生厌离心,不再执著于人世间的名闻利养,受持佛法,真正得大解脱。

  五、四大比较和谐,就相对健康;四大比较不和谐,人就相对不健康。既然和谐不和谐,那就是因缘问题,就是自然规律问题。那为什么人却对生病这种事非常苦恼?

  答:因为人生病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更何况病重的还要面临死亡的恐惧。

  六、这个世界是缺陷的,这个世界是无常的,这个世界不会让你每天碰到喜欢的人,也不会让你每天碰到喜欢的事。应该怎样面对这些人怎样面对这些事?怎样面对这个世界?

  答:无论顺缘逆缘,都以安祥、平和的心态面对。因为我们没有必要执著于这个变化无常世界及事务,随之产生种种的喜怒哀乐、烦恼痛苦,让这些无常的境相牵着我们的鼻子走。学佛人应时时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 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 --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

  七、不如意的事经常发生。应该如何解决呢?你通常是如何解决的?你认为这种方式最好吗?或者还有更好的方式呢?

  答:来了就来了,坦然欢喜的面对逆境,随缘受报。感激逆境是给我修学路上的又一次磨练与开示,又让我消除一分业障,自己离净土又近一步。

  八、有些事让你高兴,有些事让你不高兴;有的人让你喜欢,有些人让你讨厌。如何更好的面对这些人与事呢?或者你就准备一生就在高兴、不高兴、喜欢、讨厌中度过呢?还是想跳出这种矛盾,烦恼的怪圈呢?假如你想跳出那又如何跳出呢?是不是只有来生才能解决呢?为什么?

  答:一切事相皆是因缘变现,看破,放下,喜怒哀乐皆不住于心,此生得解脱矣。

  九、学佛应该是出世解脱自己呢?还是入世自利利他呢?两者是矛盾的吗?还是可以圆融不二的呢?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呢?你平时的学佛的方式是哪一种呢?你认为你的方式最好吗?为什么?

  答:学佛人无论出世、入世,都应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事事不住,时时都解脱。

  十、碰到别人拒绝你,你会觉得很没面子吗?你觉得面子很重要吗?为什么?

  答:不会。“面子”应该说就是名利中的“名”,人们往往能够放下利,却不能够放下名。其实当别人拒绝你,甚至指责你、唾骂你的时候,事情并不因为自己烦恼痛苦而改变所有人对你的看法,也不会因为别人对你的态度就会改变事情本来的样子。所以,我们又何苦滋生这种虚荣心而失去自己内心本来的清净安宁呢。

  十一、你做了许多好事,很多人却在攻击你,毁谤你,打击你,误解你,甚至扯你的后腿。你是否挺难受?你是否动摇过?你是否能够坚持下去呢?假如是坚持的话,你凭什么信念坚持下去呢?

  答:不会难受,也不会动摇。因为众生都是因为私欲、贪欲坠入苦海。人们不明因果,不讲道理,愚痴昏昧,颠倒黑白。而现在自己已学佛,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懂得了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自己做事清清楚楚,又怎会在乎糊涂人的看法说法呢。

  十二、听说清净心比较解脱,杂染心比较痛苦。请教什么是清净心?什么是杂染心?你平时是哪种心呢?

  答:清净心就是没有好坏、是非、分别,对“名”,人们往往能够放下利,却不能够放下名。其实当别人拒绝你,甚至指责你、唾骂你的时候,事情并不因为自己烦恼痛苦而改变所有人对你的看法,也不会因为别人对你的态度就会改变事情本来的样子。所以,我们又何苦滋生这种虚荣心而失去自己内心本来的清净安宁呢。

  十三、你有条件买鱼、鸟等放生,同样的条件可以资助失学儿童,布施孤儿寡女,贫苦老人。你会选择哪一种方式呢?为什么?

  答:多资助失学儿童,布施孤儿寡女,贫苦老人。因为买鱼、鸟等放生,只能给鱼鸟暂时生存的权利,给他们种下将来成佛的种子,自己得到一点福报。而我们当下生活的社会,毕竟人是主体,失学儿童、孤儿寡女、贫苦老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物质精神上的双重帮助,让他们的生活充满希望。我们的行为也可以影响吸引更多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和谐、美好。我们帮助失学儿童重新拥有受教育的权利,让他们长大后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我们救助那些贫苦孤寡老人,让他们享有晚年的安乐,如果善根具足,他们有缘得闻佛法,信愿受持,岂非善哉。救助失学儿童、贫苦老人,我们所收益的不仅仅是自己种下一点福报,更重要的是,在救助的过程中,这些贫苦的老人、孩子会启发了我们的慈悲心,让我们自己的心量放大,懂得了怎样去爱别人,关心别人,消除自私自我的心;还有,看到他们贫困艰难的生活,让我们懂得了珍惜福报,少欲知足,安然的过好每一天;再有,从这些孤苦无依的人的生活中,让我们真切的看到、体会到了这个世界的苦空与无常,让自己更加坚定学佛,了生脱死。

  十四、你认为学佛应该是多听佛法开智慧呢?还是一句佛号就可以。什么都不用呢?还是两者兼备呢?为什么?

  答:应该两者兼备。因为多听佛法明白事理后,才会观照世间的无常,不去执著一切外缘,渐渐熄除贪嗔痴三毒,这样持诵佛号时心里是清清净净的,与佛是相应的。如未明佛理,只管一心持诵佛号,嘴里念佛,心里却打妄想,贪欲心、嗔痴心、烦恼心很重,这样心口不一,虽时时口诵佛号,却只能种一些福报,佛离己甚远。

  十五、当一个在家人好像修的挺好、挺有能力,也懂得很多,但是他()处处彰显自己,贬低僧宝的作用或者排斥僧宝的作用,或者忽略僧宝甚至攻击僧宝。你认为这样的人如理如法吗?你认为可以跟()学习吗?你还会跟他()亲近吗?为什么?

  答:这样的人不如理如法。在家居士是佛弟子,所谓皈依三宝就是佛、法、僧。出家僧是天人师,是弘扬佛法、荷担如来家业的人,一切众生都应恭敬。在家居士处处显示自己,排斥、贬低僧宝,他即使懂再多的知识,也是人行邪见,并非善知识。又怎能与这样的人亲近呢!

  十六、你是否有意无意的攻击过僧宝或毁谤过某位出家人或整个出家团体呢?这样有什么果报呢?假如有,那应该怎么办呢?

  答:出家人是如来伟大家业的继承者,是天人师,是一切世间的无上福田,因此决定了他们具有广大的功德,地位至尊至贵,世…

《博大精深的佛教 附:河北武强弥陀院佛学考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