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博大精深的佛教 附:河北武强弥陀院佛学考试

  附:河北武强弥陀院佛学考试

  

  此二度考试的答案是周玉鹏、李晓雪、清意三位居士以前所作,谨供参考。相信他们现在再答,会更加圆满。因为他们的修行是在不断进步的。但为了反映当时他们的见地和修行,故如实的呈现在这里。望诸君指教是幸。

  

河北武强弥陀院第一度佛学考试

  

答题人:周玉鹏居士

  说明:此问卷不是为了为难大家,而是让大家给自己一个答案,从而帮助大家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测试,到底自己有何不足之处,有哪些方面还不明白,需要赶紧弄懂。

  给自己一个鉴定,到底自己学的如何?需要哪方面的改进与学习?

  只有明白了佛教,我们才能更好的修行,而不至于误入歧途,只有走上正路,才能真正受益,从而脱离苦海到达彼岸。

  希望大家能够尊重这次考试,认真对待这张试卷,因为这是对自己的一次测试和鉴定,尊重它就是尊重自己。

  注:若不会写字者,可以自己口述,由别人代笔。每一位居士都不要忘记签上自己的名字和地址。

  什么是三宝?为何称三宝?

  答:佛、法、僧是三宝。之所以称宝,因有以下诸多义:难值难遇、妙用无尽、功德无量、无与伦比。

  佛是神吗?为什么?

  答:佛不是神。神是六道众生,仍在轮回之中。而佛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

  法是什么?

  答:法是一切事和物,包括有形无形、有相无相之所有。

  僧也是人,为什么要礼拜恭敬他?

  答:僧,是佛的代表者,法的传播者,为三宝之一,却又三宝具足一身,所以要礼敬。

  五、佛、法、僧代表什么意思?

  答:觉、正、净。

  六、什么是佛教?

  答: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它可使我们出三界六道,证涅磐、得解脱。

  七、烧香拜佛就是佛教吗?为什么?

  答:不一定。附佛外道也烧香拜佛。

  八、什么叫皈依?为什么要皈依?

  答:皈是回头,依是依靠。因为皈依三宝后,可依靠三宝的启发与指引,走向究竟涅槃,得真正大解脱。

  九、学佛是学什么?

  答:学佛是学智慧、学觉悟,净化心灵,用智慧透视宇宙人生。灭贪、嗔、痴,修戒、定、慧。

  十、做善事就是佛教吗?

  答:做善事不一定是佛教。虽然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关键是“自净其意”,五戒十善是对治贪、嗔、痴、慢,自净其意是指做善事须三轮体空。离相布施方达觉悟之目的。

  十一、学佛人如何面对是非、得失、祸福、无常?

  答:初者以达摩祖师的四行观对之:

  (一)报冤行:逢苦不忧。(二)随缘行: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三)无所求行:有身皆苦、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四)称法行: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彼无此。

  十二、学佛有何现实意义?

  答:学佛者,概言可稳定社会、净化人心;细言之:可使人定力增强,履险为夷;胆力增长,视难为易;智慧常观,处世泰然。无论学习、工作,服务大众、造福社会皆得大用。

  十三、到寺院应注意的基本礼节是什么?

  答:恭敬三宝,注意威仪,多念佛少说话。

  十四、如何供佛?

  答:相上以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衣等等供佛;性上以清净平等庄严觉心供佛。性相一如圆满供佛:即以无所住心行一切善法供佛。

  十五、学佛是消极的吗?为什么?

  答:学佛所谓消极的方面:不争名夺利,不争强好胜,荣辱得失,平常心对之;学佛的积极方面:上求佛道,自强精进;慈悲度众、不停不息。

  十六、正信与迷信的区别?

  答:正信:深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深信自性本自清净、不生不灭、具足万法。

  迷信:不识自性,执心外有法,认心外另有主宰。

  十七、正道与邪教的区别?

  答:邪教有以下特点:

  1、个人崇拜,教主至上,主宰万物。

  2、搞大灾大难、世界末日、宇宙毁灭耸人听闻之说。

  3、敛财谋利。

  4、有政治图谋。

  正道者,具正信、正念(见十六题),依觉、正、净正确修行。

  十八、什么是四大皆空?

  答: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苦空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十九、什么是六根清净?

  答: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能生的意思。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尘,污染的意思。

  六根不被六尘所转,也就是不被六尘所污染,即是清净。

  二十、什么叫解脱?何为修行?

  答:了生死、出轮回、证涅槃、得自在叫解脱。修行即是修正身、口、意三方面错误的行为。

  二十一、叫出家人和尚对吗?为什么?

  答:“和尚”是出家众推选出来的德、才、望兼备,指导大众修行的指导师,亦称“方丈”。

  二十二、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留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答:为利益众生,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见机施教,酒肉或可食。但须食之未食、饮而未饮,心无所著;若以此为借口,贪味好饮却巧言遮辩则为大错。

  二十三、消业往生还是带业往生?这句话问的对不对?

  答:往生与否,在于信、愿之有无;品位之高低,在于念佛功夫之深浅。欲往生西方,须舍弃世间之一切,无论善业恶业,务须一丝不挂。假设如能带业往生,往生后必随业而流转,若往生后不随业而流转,又何称带业呢?愚以为“带业往生”此词创造之初本有不妥。(因不知出处,恐有谤佛谤僧之嫌,故在此祈拜三宝恕罪。)

  二十四、在家能为别人开光吗?为什么?

  答:开光具两种意义:(一)有如宣布开业。向世人宣布道场或佛像的公开启用,借此时机向大众讲解本道场的修建因缘经过,所供佛菩萨的功德及修行法门,这种仪式,我认为出家在家人均可为之。(二)如果是加持之类的开光,是在家人所不能做也不应该做的。但总的来说,有出家师代表是比较如理如法的。

  二十五、在家人参加佛事能接受别人供养礼拜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在家人不是三宝,不能令人种福田,所以既不能受人礼拜,也不能接受供养。

  二十六、是不是在家人通宗通教,学佛功夫很高就不用礼拜、恭敬出家人了?为什么?

  答:出家人是僧,他代表的是整个僧团,象征的是三宝,替佛住世弘法、教化大众,故称师父。师,是指老师;父,父亲之意。在家人称为弟子,也就是徒弟、子女的意思。无论子女多么高明,也不可不礼拜父亲,就是这个道理。

  二十七、佛教不是讲平等吗,为什么我们要礼拜佛,而佛却不礼拜我们?

  答:佛教的平等者指一切众生皆有平等佛性,只因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所障而不能显露。礼拜,是去除不正见、我慢之意,是去除贪、嗔、痴、疑,清净自心的一种方法。是表示我们对求得无上智慧的虔诚,对本师、世尊的恭敬。佛拜我们,意义是什么呢?

  二十八、在家人能搭袈裟吗?为什么?

  答:不能。袈裟是无上福田衣。在家人仍在五欲六尘之中,不是六根清净的僧人,无法令众生种福田,故不能搭袈裟。

  二十九、是不是很高明的大德居士就能够让出家人礼拜供养他呢?为什么?

  答:(请见二十六题答案)

  三十、当你的敌人处在危难当中,你是不是应该慈善的解救他呢?为什么?

  答:应该。学佛之人,应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如太虚”,无上包容。一切众生皆与我同体,怎么能有敌人呢?

  三十一、正道与外道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答:正道者,时时返观自心,念念消归自性,息心达本。

  外道者,取相驰求,随境流转,不从心地上下功夫。

  三十二、万千法门不离方寸是什么意思?

  答:无论哪个修行方法,都归趣清净自心,彻证寂照本体,没有什么差别。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又可谓“殊途同归”、“万法归一”。

  三十三、佛教讲慈悲,为何做佛事还收钱呢?

  答:做佛事,是用我们的清净心。“法不孤起,必仗缘生。”一切业障皆从贪、嗔、痴三毒而生,布施、供养,是去除三毒、清净我们的心灵,也是我们种善根、修福报的一个方式。

  三十四、金刚怒目,菩萨低眉是什么意思?

  答:“金刚怒目”:威严勇猛,意即摧伏烦恼魔障,彻照凡情妄相,照破无明。

  “菩萨低 眉”:慈悲喜舍之意。

  三十五、一个人不务正业,向我们要钱,我们不给他,是不是不慈悲?为什么?

  答:因事而论。如遇危难,岂可不帮?布施之时,晓之以理,善加引导即可。但如果赖钱索物以度日,施之反助长其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的恶习,不给他,并非不慈悲。

  三十六、寺院结缘的东西,不用钱是不是就可以随便拿、随便要、随便给呢?为什么?

  答:有需要是可以。但不可以起贪念而占有,如此则有负于人,也是烦恼。而且要随份随力尽量尽力的随喜布施,以便法物更久更广的流通,利益无边的众生,共趣无上的佛道。如此则功德无量矣!

  三十七、怎么在当下做到觉、正、净?

  答:“当下”即是前念己过、后念未起,不思善恶之时,其实“当下”即是觉、正、净。“把握当下”、“不离当下”。

  三十八、做好事佛就会奖赏你…

《博大精深的佛教 附:河北武强弥陀院佛学考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