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河北武強彌陀院佛學考試
前言
此二度考試的答案是周玉鵬、李曉雪、清意叁位居士以前所作,謹供參考。相信他們現在再答,會更加圓滿。因爲他們的修行是在不斷進步的。但爲了反映當時他們的見地和修行,故如實的呈現在這裏。望諸君指教是幸。
河北武強彌陀院第一度佛學考試
答題人:周玉鵬居士
說明:此問卷不是爲了爲難大家,而是讓大家給自己一個答案,從而幫助大家認識自己,給自己一個測試,到底自己有何不足之處,有哪些方面還不明白,需要趕緊弄懂。
給自己一個鑒定,到底自己學的如何?需要哪方面的改進與學習?
只有明白了佛教,我們才能更好的修行,而不至于誤入歧途,只有走上正路,才能真正受益,從而脫離苦海到達彼岸。
希望大家能夠尊重這次考試,認真對待這張試卷,因爲這是對自己的一次測試和鑒定,尊重它就是尊重自己。
注:若不會寫字者,可以自己口述,由別人代筆。每一位居士都不要忘記簽上自己的名字和地址。
一、什麼是叁寶?爲何稱叁寶?
答:佛、法、僧是叁寶。之所以稱寶,因有以下諸多義:難值難遇、妙用無盡、功德無量、無與倫比。
二、佛是神嗎?爲什麼?
答:佛不是神。神是六道衆生,仍在輪回之中。而佛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世尊。
叁、法是什麼?
答:法是一切事和物,包括有形無形、有相無相之所有。
四、僧也是人,爲什麼要禮拜恭敬他?
答:僧,是佛的代表者,法的傳播者,爲叁寶之一,卻又叁寶具足一身,所以要禮敬。
五、佛、法、僧代表什麼意思?
答:覺、正、淨。
六、什麼是佛教?
答: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它可使我們出叁界六道,證涅磐、得解脫。
七、燒香拜佛就是佛教嗎?爲什麼?
答:不一定。附佛外道也燒香拜佛。
八、什麼叫皈依?爲什麼要皈依?
答:皈是回頭,依是依靠。因爲皈依叁寶後,可依靠叁寶的啓發與指引,走向究竟涅槃,得真正大解脫。
九、學佛是學什麼?
答:學佛是學智慧、學覺悟,淨化心靈,用智慧透視宇宙人生。滅貪、嗔、癡,修戒、定、慧。
十、做善事就是佛教嗎?
答:做善事不一定是佛教。雖然佛教“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但關鍵是“自淨其意”,五戒十善是對治貪、嗔、癡、慢,自淨其意是指做善事須叁輪體空。離相布施方達覺悟之目的。
十一、學佛人如何面對是非、得失、禍福、無常?
答:初者以達摩祖師的四行觀對之:
(一)報冤行:逢苦不憂。(二)隨緣行: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叁)無所求行:有身皆苦、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四)稱法行:衆相斯空、無染無著、無彼無此。
十二、學佛有何現實意義?
答:學佛者,概言可穩定社會、淨化人心;細言之:可使人定力增強,履險爲夷;膽力增長,視難爲易;智慧常觀,處世泰然。無論學習、工作,服務大衆、造福社會皆得大用。
十叁、到寺院應注意的基本禮節是什麼?
答:恭敬叁寶,注意威儀,多念佛少說話。
十四、如何供佛?
答:相上以香、花、燈、水、果、茶、食、寶、珠、衣等等供佛;性上以清淨平等莊嚴覺心供佛。性相一如圓滿供佛:即以無所住心行一切善法供佛。
十五、學佛是消極的嗎?爲什麼?
答:學佛所謂消極的方面:不爭名奪利,不爭強好勝,榮辱得失,平常心對之;學佛的積極方面:上求佛道,自強精進;慈悲度衆、不停不息。
十六、正信與迷信的區別?
答:正信:深信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深信自性本自清淨、不生不滅、具足萬法。
迷信:不識自性,執心外有法,認心外另有主宰。
十七、正道與邪教的區別?
答:邪教有以下特點:
1、個人崇拜,教主至上,主宰萬物。
2、搞大災大難、世界末日、宇宙毀滅聳人聽聞之說。
3、斂財謀利。
4、有政治圖謀。
正道者,具正信、正念(見十六題),依覺、正、淨正確修行。
十八、什麼是四大皆空?
答: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苦空無我,生滅變異,虛僞無主。
十九、什麼是六根清淨?
答: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能生的意思。
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塵,汙染的意思。
六根不被六塵所轉,也就是不被六塵所汙染,即是清淨。
二十、什麼叫解脫?何爲修行?
答:了生死、出輪回、證涅槃、得自在叫解脫。修行即是修正身、口、意叁方面錯誤的行爲。
二十一、叫出家人“和尚”對嗎?爲什麼?
答:“和尚”是出家衆推選出來的德、才、望兼備,指導大衆修行的指導師,亦稱“方丈”。
二十二、“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留”這句話對嗎?爲什麼?
答:爲利益衆生,慈悲爲本、方便爲門、見機施教,酒肉或可食。但須食之未食、飲而未飲,心無所著;若以此爲借口,貪味好飲卻巧言遮辯則爲大錯。
二十叁、“消業往生還是帶業往生?”這句話問的對不對?
答:往生與否,在于信、願之有無;品位之高低,在于念佛功夫之深淺。欲往生西方,須舍棄世間之一切,無論善業惡業,務須一絲不挂。假設如能帶業往生,往生後必隨業而流轉,若往生後不隨業而流轉,又何稱帶業呢?愚以爲“帶業往生”此詞創造之初本有不妥。(因不知出處,恐有謗佛謗僧之嫌,故在此祈拜叁寶恕罪。)
二十四、在家能爲別人開光嗎?爲什麼?
答:開光具兩種意義:(一)有如宣布開業。向世人宣布道場或佛像的公開啓用,借此時機向大衆講解本道場的修建因緣經過,所供佛菩薩的功德及修行法門,這種儀式,我認爲出家在家人均可爲之。(二)如果是加持之類的開光,是在家人所不能做也不應該做的。但總的來說,有出家師代表是比較如理如法的。
二十五、在家人參加佛事能接受別人供養禮拜嗎?爲什麼?
答:不能。因爲在家人不是叁寶,不能令人種福田,所以既不能受人禮拜,也不能接受供養。
二十六、是不是在家人通宗通教,學佛功夫很高就不用禮拜、恭敬出家人了?爲什麼?
答:出家人是僧,他代表的是整個僧團,象征的是叁寶,替佛住世弘法、教化大衆,故稱師父。師,是指老師;父,父親之意。在家人稱爲弟子,也就是徒弟、子女的意思。無論子女多麼高明,也不可不禮拜父親,就是這個道理。
二十七、佛教不是講平等嗎,爲什麼我們要禮拜佛,而佛卻不禮拜我們?
答:佛教的平等者指一切衆生皆有平等佛性,只因貪、嗔、癡、慢、疑、不正見所障而不能顯露。禮拜,是去除不正見、我慢之意,是去除貪、嗔、癡、疑,清淨自心的一種方法。是表示我們對求得無上智慧的虔誠,對本師、世尊的恭敬。佛拜我們,意義是什麼呢?
二十八、在家人能搭袈裟嗎?爲什麼?
答:不能。袈裟是無上福田衣。在家人仍在五欲六塵之中,不是六根清淨的僧人,無法令衆生種福田,故不能搭袈裟。
二十九、是不是很高明的大德居士就能夠讓出家人禮拜供養他呢?爲什麼?
答:(請見二十六題答案)
叁十、當你的敵人處在危難當中,你是不是應該慈善的解救他呢?爲什麼?
答:應該。學佛之人,應大慈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如太虛”,無上包容。一切衆生皆與我同體,怎麼能有敵人呢?
叁十一、正道與外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答:正道者,時時返觀自心,念念消歸自性,息心達本。
外道者,取相馳求,隨境流轉,不從心地上下功夫。
叁十二、“萬千法門不離方寸”是什麼意思?
答:無論哪個修行方法,都歸趣清淨自心,徹證寂照本體,沒有什麼差別。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又可謂“殊途同歸”、“萬法歸一”。
叁十叁、佛教講慈悲,爲何做佛事還收錢呢?
答:做佛事,是用我們的清淨心。“法不孤起,必仗緣生。”一切業障皆從貪、嗔、癡叁毒而生,布施、供養,是去除叁毒、清淨我們的心靈,也是我們種善根、修福報的一個方式。
叁十四、“金剛怒目,菩薩低眉”是什麼意思?
答:“金剛怒目”:威嚴勇猛,意即摧伏煩惱魔障,徹照凡情妄相,照破無明。
“菩薩低 眉”:慈悲喜舍之意。
叁十五、一個人不務正業,向我們要錢,我們不給他,是不是不慈悲?爲什麼?
答:因事而論。如遇危難,豈可不幫?布施之時,曉之以理,善加引導即可。但如果賴錢索物以度日,施之反助長其好吃懶做、好逸惡勞的惡習,不給他,並非不慈悲。
叁十六、寺院結緣的東西,不用錢是不是就可以隨便拿、隨便要、隨便給呢?爲什麼?
答:有需要是可以。但不可以起貪念而占有,如此則有負于人,也是煩惱。而且要隨份隨力盡量盡力的隨喜布施,以便法物更久更廣的流通,利益無邊的衆生,共趣無上的佛道。如此則功德無量矣!
叁十七、怎麼在當下做到覺、正、淨?
答:“當下”即是前念己過、後念未起,不思善惡之時,其實“當下”即是覺、正、淨。“把握當下”、“不離當下”。
叁十八、“做好事佛就會獎賞你…
《博大精深的佛教 附:河北武強彌陀院佛學考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