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博大精深的佛教 答學佛弟子問▪P4

  ..續本文上一頁藏本是一體無二的。故此經上說,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所以密宗裏裝藏非常講究,必須具有德行傳承的上師來加持。裝藏也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有一定的儀規和講究的,並不是鬧著玩的事,而且裝藏也不是隨意亂裝的,裏面都有表法的作用,經過嚴密慎重講究的過程,與佛性完全相應。所以一個如理如法的裝藏還有開光以後的佛像,就讓我們産生對真佛一樣的恭敬。在我們這種清淨的信心,還有清淨的加持中,所帶來的利益是很殊勝的。具體裝藏的開示說來話長,可以查看有關這方面的教誡。“不裝藏就出事”這種說法是沒根據的,應該從法理上明白,起大信心,不要道聽途說。重要的是對諸佛的教誡,不論是方便還是究竟,都能夠了解清楚最好了。依智不依識……

  問:面對一些不良境界,是止惡揚善,還是但作佛菩薩示現來觀照?六祖曰:“真修行人不見世間過”。那麼應該如何護法呢?開口即是過,動念又如何呢?

  答:無所住而生其心。良善的動機,智慧的處理。

  問:請問師父:教下大開圓解,與禅宗明心見性是等同境界嗎?是否是通過研教而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當然解行要並重,清涼國師言:有解無行,增長邪見。因很喜聽淨空老法師講的金剛經,希望能通過聽經,大開圓解。請師父指點具體的修行方法,聽經之外,平時念佛,這樣修行可以嗎?

  答:教下以教悟宗,最後大開圓解,融會貫通。宗門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以佛心爲宗,到豁破無明證大徹大悟時,自然流露叁藏十二部。所以這是不一不異的。假如能從聞思修證好好修行,最後當然成就了,但有一點必須強調的是:絕對必須依止善知識的指點,假如離開真正的善知識而自以爲是的話,那是不算數的。你必須搞清楚自己的心,然後再一門精進。具體修行必須從心地下手,不要總是以攀緣心以爲自性、不明妙明真心。可以好好看看《楞嚴經》,搞清楚了再說。

  問:自己的家親眷屬,有的已經死去很長時間了,按說他們早該投胎轉生了,爲什麼還會在夢中經常夢到他們呢?難道是象夢到現在活著的人是一樣的嗎?那又是什麼道理呢?請師父開示!阿彌陀佛!

  答:夢到的不一定是已經死去的親人。《地藏經》上有講:曆代的冤親債主有可能化現爲你的親人,因爲他在惡道中受苦,想讓你做佛事、善事超拔。其實夢本來就是獨頭意識,也不能完全爲准,因爲有可能是潛意識中對親人的挂念過深,表面上好象已經忘記,其實在睡覺的時候,業力種子現前而有種種經曆了。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可能某位親人在惡道中受苦,然後感應出現了。不過呢,這些都不要慌張,也無需害怕,更不用憂傷,只要多念《地藏經》回向,多禮拜地藏菩薩,乃至于持往生咒、佛號,回向他們,自然就夜夢吉祥了。假如執著而産生了憂惱和哀傷,那就變爲心外求法了,失去正念了,那就不對了,走入了錯路了。一定要提起正念。最好讀讀《金剛經》,體會“無所住而生其心”,行一切善法的大解脫、大智慧!

  問:人死後在中陰身時到底多長時間才去投胎?佛經上說最長時間七七四十九日內就投胎了,可是有再生人說他們投胎的過程是時間不等,有一年 兩年 甚至十幾年才投胎的,哪一種是真的呢?爲什麼?請師父開示 !

  答:當然是佛說的爲准!沒有大徹大悟真理的人怎麼可以依之爲證明呢?佛說:“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除非有一個現象:成爲中陰身後,又投生鬼道或其他道,在其中生活後,受業力果報又轉生爲人。這也是正常現象。本來他就迷迷糊糊受業力牽引,怎麼可以當成真理呢?以聖教量爲准,違背聖教量的不能爲准。

  問:請問大師,怎麼才能解決愛與恨、痛苦與快樂的問題

  

  答:不敢稱大師。你首先應該了解無常苦空、因果業報的問題,然後看破放下,那麼就順逆自如了。不過,從修行上來講,你必須去深刻地體會,執著是讓你的內心如何一步一步走入生命的不自由。當你對執著所引起的苦惱有深入骨髓的體會的時候,那這就是你修行的開始了。具體的修行應該在善知識的指導下,對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有如理如法的觀照。修行是一個過程,必須慢慢走過來,也不能急于求成。首先必須有強烈的出離心,對凡情俗見所帶來的束縛有深刻透徹的體會。這樣才會真正修行。而最終證得大自由,成就一個了無挂礙、清涼自在的人生。

  問:我是初學佛者,希望法師能指點我如何入門?頂禮!

  答:首先要明白因果業報,先看《十善業道經》、《地藏經》等,對因果生起正信後,了解四聖谛、八正道、十二因緣等。可以看《佛說八大人覺經》、《大念處經》,學通學懂以後,再了解《壇經》、《金剛經》、《心經》……具體的修行應該在善知識的指導下,然後多親近善知識。親近智慧、慈悲、德行具足的善知識是我們修行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

  問:學佛的人爲什麼還會死呢

  

  答:世上沒有不會死的人,只要活著就會死掉,誰都會死的,誰也逃不了。正因爲如此,所以才要學佛,明白生從何來、死往何去,認真修行,了生脫死,不被生死所束縛。生也自在,死也自在,生死自如,了無挂礙,如如不動,從而出離生死苦海。其實生死本是假名,緣聚緣散因果業報,無常無我,看破放下,本自涅槃,何有生死?因說如此名生,也就說如彼名死,當下生死,當下無生。生死了無自性,誰在生死?有我即有生死,無我生死何在?雖如此說,但無確實修行,生死不了,被業所牽,空話大話也無用矣!

  問:請教法師,何謂“四攝六度”呢?

  答:四攝者菩薩攝受衆生的善巧之法。那爲何度衆生呢?從相上講,衆生乃我曆劫以來父母眷屬;從報恩上講,應度衆生,不忍衆生苦;從性上講,內自身心、外泊山河大地衆生莫非是妙明真心中物,衆生與我一體,度衆生即是自淨其意,求無上菩提正覺應發四弘誓願。因菩薩悟因果業報、緣起性、自覺覺他,故無住生心,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衆生,明衆生之迷惑習氣,以四種攝受方便而度化之: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應以何身度化即現何身而爲說法,親近衆生、了解衆生、理解衆生,因爲了解自己、覺悟自心,故以同理心(同體心)而行善巧教化、感化之智慧、行爲也。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波羅蜜梵音,華語曰:到彼岸、圓滿矣。大涅槃彼岸對生死此岸講。菩薩明生死乃無明起惑造業故,出叁界生死不住涅槃,斷無明發菩提心(了一真如法性)。此六度不離波羅蜜契真如心,若不契真如法性則不名六度。因契法性,乃因了達緣起性空正見、明一真法性,故此出生死海、不住涅槃、無我大悲,即到彼岸。故此六度以般若爲統帥,以無我布施(法施、財施、無畏施)爲首,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皆不離無我空性、一真、菩提正覺,即使因地發心修行行菩薩道也應發出離心(出離無明生死之心)、菩提心,具緣起正見,才能說得上行四攝六度。忘失菩提心行一切善法至多是人天果報,不離魔業,多有障礙,不離生死。

  問:人是在什麼時候投胎的?是在坐胎時還是出生時?請師父給以開示,阿彌陀佛!

  答:在父母交合時,因貪染某一方而進入其中成爲胎兒。詳細可以參考中陰身救度的教誡。如試管嬰兒,也是受無明業力所牽引而進入其中,也不離緣起法。故此生死流轉都因無明業力所牽扯。

  問:隨緣兩個字讓自己不執著,但大多時候做不到,自己每天修行的心得真的很少,進步也很慢,我太著急了嗎?放下,看破,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做到呢?

  答:看破無常,放下執著,乃是當下的事,不是以後的事。于起心動念處觀照清楚最重要,不要說以後如何。重要的是當下能夠把握,不隨業力流轉。經曰: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如此隨緣爍心,乃最直接,也最簡潔,沒有什麼可憂慮的。功夫並非一天能夠完成,重要的是當下清醒不要迷惑,心最重要,其它無什麼可說的。不要妄想太多。

  問:弟子對“聞、思、修”的概念已有,但如何落到實處?

  答:聞、思、修乃名叁慧,此慧非世間之智,乃名般若。故此曆境煉心,須以般若透破當下如夢幻境。若能如此,則當下不被境轉,而能轉境。真修行人,須具大願力,持之以恒,永不言敗,才能最終成就,功德圓滿!

  問:請問法師修的是哪個法門?居士該怎樣找適合自己的法門?

  一,以心地法門爲主;二,先了解各個法門的宗趣,體會相應否,然後在善知識的指點下一門深入。

  問:學習時是不是每一卷經文都要認真地背誦呢?

  答:背誦當然很有好處了。最重要的是體解如來的真實義,然後身體力行。

  問:佛理是修行的標准,還是辯論的工具

  

  答:佛理是修行的標准,也是摧毀一切邪門歪道的工具。假如只是把他當作辯論的工具,爲辯論而辯論,那就失去六和敬的意義了。

  問:知道的佛理很多就是有修行嗎

  

  : 重在實踐。知道佛理是第一步,知行合一,就是真正修行。不明佛理就是盲修瞎煉;不認真修行就是空談戲論。必須理事一如才是中道。

  問:學佛人存在的是非不少于甚至有過于未學佛人,如何看待

  

  答:是非人總說是非語,口業自受,謠言止于智者。

  問:道場之間的修學要求不同,卻又各有所長,不知如何掌握。

  答:很容易掌握。修行自宗,贊歎他宗,廣學多,一門深入,畢竟成佛。

  

《博大精深的佛教 答學佛弟子問》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