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博大精深的佛教 答学佛弟子问▪P4

  ..续本文上一页藏本是一体无二的。故此经上说,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所以密宗里装藏非常讲究,必须具有德行传承的上师来加持。装藏也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有一定的仪规和讲究的,并不是闹着玩的事,而且装藏也不是随意乱装的,里面都有表法的作用,经过严密慎重讲究的过程,与佛性完全相应。所以一个如理如法的装藏还有开光以后的佛像,就让我们产生对真佛一样的恭敬。在我们这种清净的信心,还有清净的加持中,所带来的利益是很殊胜的。具体装藏的开示说来话长,可以查看有关这方面的教诫。“不装藏就出事”这种说法是没根据的,应该从法理上明白,起大信心,不要道听途说。重要的是对诸佛的教诫,不论是方便还是究竟,都能够了解清楚最好了。依智不依识……

  问:面对一些不良境界,是止恶扬善,还是但作佛菩萨示现来观照?六祖曰:“真修行人不见世间过”。那么应该如何护法呢?开口即是过,动念又如何呢?

  答:无所住而生其心。良善的动机,智慧的处理。

  问:请问师父:教下大开圆解,与禅宗明心见性是等同境界吗?是否是通过研教而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当然解行要并重,清凉国师言:有解无行,增长邪见。因很喜听净空老法师讲的金刚经,希望能通过听经,大开圆解。请师父指点具体的修行方法,听经之外,平时念佛,这样修行可以吗?

  答:教下以教悟宗,最后大开圆解,融会贯通。宗门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佛心为宗,到豁破无明证大彻大悟时,自然流露三藏十二部。所以这是不一不异的。假如能从闻思修证好好修行,最后当然成就了,但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绝对必须依止善知识的指点,假如离开真正的善知识而自以为是的话,那是不算数的。你必须搞清楚自己的心,然后再一门精进。具体修行必须从心地下手,不要总是以攀缘心以为自性、不明妙明真心。可以好好看看《楞严经》,搞清楚了再说。

  问:自己的家亲眷属,有的已经死去很长时间了,按说他们早该投胎转生了,为什么还会在梦中经常梦到他们呢?难道是象梦到现在活着的人是一样的吗?那又是什么道理呢?请师父开示!阿弥陀佛!

  答:梦到的不一定是已经死去的亲人。《地藏经》上有讲:历代的冤亲债主有可能化现为你的亲人,因为他在恶道中受苦,想让你做佛事、善事超拔。其实梦本来就是独头意识,也不能完全为准,因为有可能是潜意识中对亲人的挂念过深,表面上好象已经忘记,其实在睡觉的时候,业力种子现前而有种种经历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可能某位亲人在恶道中受苦,然后感应出现了。不过呢,这些都不要慌张,也无需害怕,更不用忧伤,只要多念《地藏经》回向,多礼拜地藏菩萨,乃至于持往生咒、佛号,回向他们,自然就夜梦吉祥了。假如执著而产生了忧恼和哀伤,那就变为心外求法了,失去正念了,那就不对了,走入了错路了。一定要提起正念。最好读读《金刚经》,体会“无所住而生其心”,行一切善法的大解脱、大智慧!

  问:人死后在中阴身时到底多长时间才去投胎?佛经上说最长时间七七四十九日内就投胎了,可是有再生人说他们投胎的过程是时间不等,有一年 两年 甚至十几年才投胎的,哪一种是真的呢?为什么?请师父开示 !

  答:当然是佛说的为准!没有大彻大悟真理的人怎么可以依之为证明呢?佛说:“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除非有一个现象:成为中阴身后,又投生鬼道或其他道,在其中生活后,受业力果报又转生为人。这也是正常现象。本来他就迷迷糊糊受业力牵引,怎么可以当成真理呢?以圣教量为准,违背圣教量的不能为准。

  问:请问大师,怎么才能解决爱与恨、痛苦与快乐的问题

  

  答:不敢称大师。你首先应该了解无常苦空、因果业报的问题,然后看破放下,那么就顺逆自如了。不过,从修行上来讲,你必须去深刻地体会,执著是让你的内心如何一步一步走入生命的不自由。当你对执著所引起的苦恼有深入骨髓的体会的时候,那这就是你修行的开始了。具体的修行应该在善知识的指导下,对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有如理如法的观照。修行是一个过程,必须慢慢走过来,也不能急于求成。首先必须有强烈的出离心,对凡情俗见所带来的束缚有深刻透彻的体会。这样才会真正修行。而最终证得大自由,成就一个了无挂碍、清凉自在的人生。

  问:我是初学佛者,希望法师能指点我如何入门?顶礼!

  答:首先要明白因果业报,先看《十善业道经》、《地藏经》等,对因果生起正信后,了解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可以看《佛说八大人觉经》、《大念处经》,学通学懂以后,再了解《坛经》、《金刚经》、《心经》……具体的修行应该在善知识的指导下,然后多亲近善知识。亲近智慧、慈悲、德行具足的善知识是我们修行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

  问:学佛的人为什么还会死呢

  

  答:世上没有不会死的人,只要活着就会死掉,谁都会死的,谁也逃不了。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要学佛,明白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认真修行,了生脱死,不被生死所束缚。生也自在,死也自在,生死自如,了无挂碍,如如不动,从而出离生死苦海。其实生死本是假名,缘聚缘散因果业报,无常无我,看破放下,本自涅槃,何有生死?因说如此名生,也就说如彼名死,当下生死,当下无生。生死了无自性,谁在生死?有我即有生死,无我生死何在?虽如此说,但无确实修行,生死不了,被业所牵,空话大话也无用矣!

  问:请教法师,何谓“四摄六度”呢?

  答:四摄者菩萨摄受众生的善巧之法。那为何度众生呢?从相上讲,众生乃我历劫以来父母眷属;从报恩上讲,应度众生,不忍众生苦;从性上讲,内自身心、外泊山河大地众生莫非是妙明真心中物,众生与我一体,度众生即是自净其意,求无上菩提正觉应发四弘誓愿。因菩萨悟因果业报、缘起性、自觉觉他,故无住生心,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明众生之迷惑习气,以四种摄受方便而度化之: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应以何身度化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亲近众生、了解众生、理解众生,因为了解自己、觉悟自心,故以同理心(同体心)而行善巧教化、感化之智慧、行为也。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梵音,华语曰:到彼岸、圆满矣。大涅槃彼岸对生死此岸讲。菩萨明生死乃无明起惑造业故,出三界生死不住涅槃,断无明发菩提心(了一真如法性)。此六度不离波罗蜜契真如心,若不契真如法性则不名六度。因契法性,乃因了达缘起性空正见、明一真法性,故此出生死海、不住涅槃、无我大悲,即到彼岸。故此六度以般若为统帅,以无我布施(法施、财施、无畏施)为首,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皆不离无我空性、一真、菩提正觉,即使因地发心修行行菩萨道也应发出离心(出离无明生死之心)、菩提心,具缘起正见,才能说得上行四摄六度。忘失菩提心行一切善法至多是人天果报,不离魔业,多有障碍,不离生死。

  问:人是在什么时候投胎的?是在坐胎时还是出生时?请师父给以开示,阿弥陀佛!

  答:在父母交合时,因贪染某一方而进入其中成为胎儿。详细可以参考中阴身救度的教诫。如试管婴儿,也是受无明业力所牵引而进入其中,也不离缘起法。故此生死流转都因无明业力所牵扯。

  问:随缘两个字让自己不执著,但大多时候做不到,自己每天修行的心得真的很少,进步也很慢,我太着急了吗?放下,看破,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做到呢?

  答:看破无常,放下执著,乃是当下的事,不是以后的事。于起心动念处观照清楚最重要,不要说以后如何。重要的是当下能够把握,不随业力流转。经曰: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如此随缘烁心,乃最直接,也最简洁,没有什么可忧虑的。功夫并非一天能够完成,重要的是当下清醒不要迷惑,心最重要,其它无什么可说的。不要妄想太多。

  问:弟子对“闻、思、修”的概念已有,但如何落到实处?

  答:闻、思、修乃名三慧,此慧非世间之智,乃名般若。故此历境炼心,须以般若透破当下如梦幻境。若能如此,则当下不被境转,而能转境。真修行人,须具大愿力,持之以恒,永不言败,才能最终成就,功德圆满!

  问:请问法师修的是哪个法门?居士该怎样找适合自己的法门?

  一,以心地法门为主;二,先了解各个法门的宗趣,体会相应否,然后在善知识的指点下一门深入。

  问:学习时是不是每一卷经文都要认真地背诵呢?

  答:背诵当然很有好处了。最重要的是体解如来的真实义,然后身体力行。

  问:佛理是修行的标准,还是辩论的工具

  

  答:佛理是修行的标准,也是摧毁一切邪门歪道的工具。假如只是把他当作辩论的工具,为辩论而辩论,那就失去六和敬的意义了。

  问:知道的佛理很多就是有修行吗

  

  : 重在实践。知道佛理是第一步,知行合一,就是真正修行。不明佛理就是盲修瞎炼;不认真修行就是空谈戏论。必须理事一如才是中道。

  问:学佛人存在的是非不少于甚至有过于未学佛人,如何看待

  

  答:是非人总说是非语,口业自受,谣言止于智者。

  问:道场之间的修学要求不同,却又各有所长,不知如何掌握。

  答:很容易掌握。修行自宗,赞叹他宗,广学多,一门深入,毕竟成佛。

  

《博大精深的佛教 答学佛弟子问》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