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實似論
淨土法門,乃數十部大乘經所一致指示。從印度馬鳴、龍樹、世親等菩薩,到中土慧遠、昙鸾、智顗、善導、窺基等祖師,莫不贊歎弘揚。集隋唐佛學大成、被清朝雍正皇帝譽爲“古今第一大善知識”的五代永明延壽禅師,稱揚淨土法門“千妥萬當,不容擬議”,博通內外諸學、提倡人間佛教的近代佛教革新主將太虛大師贊歎:
淨土法門圓深廣大,統攝無量,而居佛法中最高之位也。
曆代論述淨土妙義、釋疑解惑的著述不勝枚舉,可謂理無不彰,蔽無不解,似已無今人再作闡發的余地。
淨土法門的最大特色,大概要算淺顯易行、普攝群機了。淨土諸經明白曉暢,直到今日,一般人尚不難讀懂;淨土修持簡單易行,即不識字的村夫農婦,也一學便會,正如印光大師所言:“故無一人不堪修,亦無一人不能修。”然其實際義蘊,卻甚爲深沈廣大,既使博通叁藏,亦未必能窮徹其底蘊。蓮池大師稱淨土法門“似淺而深,似近而遠,似難而易,似易而難”,又說此門“似粗而細,若易而難”;專究藏傳佛學的張澄基教授在其《淨土今說》中有言曰:
淨土宗的道理似淺實深,其行持似顯實密,其成果似遲緩實速疾,其目的雖像是死後往生的自利,其作用卻是現享法樂和濟世益人的二利莊嚴。1
表面上的“似”與底裏的“實”之統一,雖然是淨土法門的殊勝之處,但也因爲其表面上的諸“似”,往往使粗心人不究其底裏之諸“實”,小瞧了它,甚而輕視、誤解、誹謗這一法門。就像一個智慧深廣的聖者,因爲表面上過于平易近人,反而容易被世人忽略輕視。當年佛陀在無問自說《阿彌陀經》時,便有見于此,特引十方諸佛贊歎之詞以資起信,並于經末表白他于五濁惡世,“爲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爲甚難!”元代天如大師說:淨土法門“以其廣大而簡易,故聞者不能不疑焉”。這成爲淨土法門弘傳中的一個難題。今天,這一問題表現尤爲突出。筆者不揣淺陋,特總結古德之說,參以己見,從四個方面對淨土法門“似”下之“實”,試作一番闡釋。
似淺實深
八萬四千法門,淺顯莫過淨土!憑真信切願念佛,命終時便可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于西方極樂世界蓮花之中,永出生死苦海。其旨趣大略如是而已。此門不高談玄深義理,最少紛纭名相,不像中觀、唯識那樣析理透辟、辨義精微、說修證次第井然有序,似乎是攝引鈍根淺機的權巧方便,非淵深究竟之談,愚夫愚婦信之猶可,上根利智何足挂齒。然而,最極了義的經中之王《華嚴》之末,證齊諸佛、專表行願的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淨土,以作全經結歸,足見此法門圓深究竟,爲諸乘諸宗之歸宿,有迥超通途教理之深義。淨土法門之圓深,可從義理、事證、契機叁方面觀察。
1、涉理之深
淨土法門所涉理論,實際上非常深邃,須徹了顯密諸乘諸宗全部的見修行果及衆生的根性時機,才能深識其奧義。淨土義理之深,主要可從圓攝諸宗、因果交徹、心作心是叁義來看。
圓攝諸宗之深,謂淨土一門,該攝了佛教諸乘諸宗的旨歸,解決了諸乘諸宗所解決的核心問題。如蓮池大師所言:
念佛一路,即是入理要門,圓契五宗,弘該諸教。
爲什麼?因爲諸乘諸宗,盡管說得天花亂墜,而究其宗旨,無非是欲令衆生離煩惱妄執、超出生死苦海而永享涅槃常樂,不出“了生死”叁字。禅宗求見性成佛,密宗唱即身成佛,不過爲盡快了卻生死而已。大乘之稱爲大,也不過是欲盡度衆生共趨常樂涅槃,其發心比只管自己了生死的小乘要宏深廣大。而無論大小顯密,總需落實于人們力所能行的修行實踐,得現前獲益之實證,方爲切實有用,否則只屬空談。淨土法門,正是以極爲簡易切實的行門,將了生死的理想變爲人人即生便可實證的現實。只要深信切願念佛,便可往生極樂,只要一生極樂,便永斷生死輪回、永離娑婆衆苦,最下者亦得享受僅次于無爲涅槃的極樂,在阿彌陀佛及諸大菩薩的耳提面命下,在淨土種種淨緣的熏陶下,安安樂樂、穩穩當當地快速成就神力方便,回入此世界實現普度衆生的宏願。小乘之叁學、大乘之六度、法相之解析心識、中觀之蠲除戲論,乃至宗門五家之機用、四部瑜伽之密髓,所期之事,皆可由淺顯簡易的淨土法門而成辦,所涉之理,亦全爲淨土法門之基礎。
就修持言,淨土宗所修念佛禅,可攝禅宗祖師禅,當日禅宗四祖、五祖及北宗一系,即依《文殊說般若經》,以稱念佛名爲入一行叁昧、明心見性之門徑。天臺宗所修四種叁昧中的常行(般舟)、常坐(一行)二種,即是淨土宗之持名念佛。般舟叁昧,尤爲大乘入門要道。《十住毗婆沙論》說:
般舟叁昧父,大悲無生母,一切諸世尊,從是二法生。
《華嚴經》述善財童子五十叁參,首參德雲比丘,即教以念佛叁昧,說明念佛叁昧乃大乘修學之初門。蕅益大師說得好:“權實四教,無非念佛法門。”故入得淨土一門,便入大乘諸門。
因果交徹之深,謂因果二字,乃全部佛法綱宗,佛法大綱,即被概括于“染淨因果”。印光大師謂“世出世間之事,不出因果二字”。實則世出世間之理,亦不出因果二字。若論因果,通常皆謂諸經教中說因者爲淺,說果者爲深。華嚴宗有雲:“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諸佛所證無礙自在之果德,超出凡夫妄情計度,非理性推測所能知,具不可思議的妙用,故曰不可言說。諸佛果德,又以攝引衆生的方便爲最究竟,爲最不可思議,爲佛果功德的最高價值所在。淨土法門,便是依阿彌陀佛的果地功德尤其攝引衆生的究竟方便而建立。極樂世界爲何具足種種清淨莊嚴、“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一生彼國爲何便能永出輪回、于大乘道得不退轉?凡夫衆生爲何信願念佛乃至僅憑臨終十念便得往生彼國?此乃行者信願念佛的淨因與阿彌陀佛如理成就的本願功德之淨果結合而生的妙用,此妙用依法性究竟之理而生,乃自性本具功德的發現,須透徹法性,通達凡聖因果、世間出世間因果的交涉關系,方能理解,深解方能確信。
心作心是之深,謂淨土教理,以大乘萬法唯心之義爲本。印光大師以《觀無量壽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一語爲淨土法門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之實義。是心作佛,謂淨土依正莊嚴,本是阿彌陀佛以淨心依淨因淨緣而造作成就,當衆生信願念佛、求生蓮邦時,以其相契于阿彌陀佛本願的淨心爲因緣,以極樂依正莊嚴爲所緣緣,以阿彌陀佛加持攝引力爲增上緣,以淨念相繼爲等無間緣,四緣合集,必成往生西方花開見佛的淨果。是心是佛,謂淨土依正莊嚴,全體即是衆生及諸佛真心之表德,不出我人自性之外,具足于我人當下念佛之一念,所謂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衆生心中之彌陀,常自慈念衆生,如母憶子,衆生若能如子憶母,常念自心本具之彌陀,則感應道交、子母會合,豈有不往生成佛之理!極樂依正既然即我真心,則念佛即是念心,念極功純,清淨本心自然豁露,極樂依正自然顯現,往生淨果自然圓成,雖生而無生,雖無生而生。此乃法性極旨,非淺智所能解,乃上智所了悟。不見證窮法性之文殊、普賢,尚求生西方,透過叁關之永明延壽,亦晝夜念佛,說明淨土義理宏深,若說爲方便,則普攝叁根而直趨果海之方便,可謂佛法圓極究竟之談。《大日經》謂“方便爲究竟”。若阿彌陀佛之大願淨因,不能成就如斯究竟方便,則佛果功德,豈不大大貶值?
2、事證之深
法門種種,都是路標,須力行實踐,最好是即生取證,方爲切實。然修行證果,談何容易!將全部身心完全投入,出家離俗,依小乘道勤修戒定慧,最快叁生四生才能證果而出叁界生死,慢者須六十至一百小劫。依大乘通途勤修六度四攝,須經一大阿僧祗劫方能入初地見道,第二大阿僧祗劫達不退轉,滿叁大阿僧祗劫後,尚須百劫專修相好之因,方能圓滿成佛。這還是指精勤修習者而言,若不精勤,如多數佛教徒之不能全身心投入,或僅將佛法作生活之花邊,則曆叁大阿僧祗劫,只怕尚難入聖位。此乃通途教義,有諸多經論爲證。佛道懸遠,確足令聞者生畏。
禅宗雖高揚頓悟成佛,多分是就悟理、開知見而言,頓悟還只是修行的起點,如沩山靈佑禅師所說,頓悟之後,尚須漸修,以滌除無量劫來煩惱習氣,“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並非是一悟便真的成了佛。何況頓悟須得上根利器,遇大手眼明師,非中下根器者所能,勤參一生,真正開悟者爲數並不多。而淨土法門,不論根器利鈍,即曾作五逆十惡者,臨終十念念佛,亦決定往生。精勤修行得上品上生者,應時即入不退轉位,達依大乘通途修行二大阿僧祗劫才能達到的境地。即造五逆十惡應墮地獄多劫受苦,臨終十念念佛得下品下生者,亦永出輪回,只在極樂世界蓮花苞中住十二大劫,便花開見佛發菩提心。如此從凡夫地一生頓出生死之道,迥超通途教義,是謂至極深妙。
3、契機之深
藥無貴賤,愈病則良,法無高下,契機爲妙。若不契時契機,縱使最上妙法,也只是說食數寶,不能令人得其實益。淨土法門,叁根普被,上至等覺菩薩,尚不能出其範圍。其殊勝,尤在于最當末法凡夫衆生之機。經論中說叁生四生證果,還只是就正法時代諸緣具足的修行者而言,末法諸緣不具,證果更難。釋尊早已滅度,佛教久已衰落,法弱魔強,業深障重,邪見熾盛,人欲橫流,生活節奏日益加快,舉世逐物拜金的狂瀾,使學佛者也不能不受到沖擊,多難得專心靜念勤修戒定慧,更加上明師難逢、法緣難具,即生解脫,殊爲不易。修持一生,能開圓解、悟心性而進入修行起跑線者,已屬難得,何況斷惑證真。《大集月藏經》佛預言:
我末法時中,億億衆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現實狀況的確大體如此。張澄基教授說得好:
在世事上失敗了的人,可以在佛法中找希望和慰藉,但是,在佛法中失敗了的人,卻又如何呢?幸虧有一個淨土宗,因爲任何人都…
《淨土法門實似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