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勢至圓通章釋義

  大勢至圓通章釋義

   ——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論》(華夏出版社,2010年)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被奉爲淨土五經之一,作爲修證念佛叁昧以往生西方淨土的宗本。實際上,此章爲經中所示二十五圓通法門之一,二十五圓通法門,乃釋尊爲示教阿難及後世衆生修叁摩地以得圓通、明心見性,而命諸大菩薩、大阿羅漢各各呈說。大勢至圓通章的著眼點,亦在如何修證圓通,與禅宗的旨趣實相一致。諸經中,言禅淨融通,以此章最爲精采,宜奉爲禅淨雙修的圭臬。此章有古今注疏多種,筆者續貂添足,從禅淨雙修的角度,作一番解釋,或許可便利初學。

  門門皆趨性海

  或曰:若論證圓通、明心見性,則經中二十五聖各自呈說當初修證門徑之後,佛命文殊菩薩從其中揀選出最適合阿難及後世衆生修學者,文殊獨選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爲第一,勢至落選,何用尊奉?文殊偈評大勢至圓通法門說:

  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果今殊感,雲何獲圓通

  

  謂大勢至菩薩所修念佛叁昧,所依的念性(記憶),屬第六意識相應的心所法,生滅無常,因果殊異,如何依它而獲證圓通

  

  答雲:揀選觀世音第一,勢至第二,並非說勢至法門不證圓通。不見佛言,二十五聖所入門徑雖各有異,而“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門門皆趨圓通性海?又言:

  十方如來,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于其中間,亦無優劣。

  應時契機,從阿難及此世界後世衆生修證圓通易于入手、易于成就的角度,選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第一;若從仗他力接引往生淨土、即生了脫生死的角度,則應選勢至法門爲第一,你看《無量壽》、《阿彌陀》、《觀無量壽》等數十種經,皆強調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最當末法衆生之機。此經中力說耳根圓通,只是說耳根現行的功用最具圓通性,並非說意根絕無圓通性。經雲:六根最多各具一千二百功德,其中耳、舌、意叁根都圓滿具足一千二百功德,尤其是意根,能“默容十方叁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人的意念最具超越性,能超越時間,過去未來,憶想無礙;又能超越空間,千裏萬裏,乃至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極樂世界,隨念可到,其速度遠遠超過光速,實爲世間最不可思議之物,其圓通性未必在耳根之下。

  意根圓通與大勢至菩薩

  依意根修念佛叁昧,獲證圓通,發明心地,亦如就路還家,易于成就,大勢至菩薩便是由此門成就的典型。經載他應佛教敕,自我介紹其當初修念佛叁昧的緣起說: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叁昧。

  大勢至(梵MahasthamaPrapdta),音譯摩诃薩馱摩缽啰缽多,略譯摩诃那缽,簡稱勢至,又譯爲得大勢至、得大勢、大精進,意爲獲得無上威力者。《觀無量壽經》說: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叁塗,得無上力,是故此菩薩名大勢至。

  《大日經疏》卷十叁解釋大勢至名號說:

  如世國王大臣威勢自在,名爲大勢,言此聖者以至得如是大悲自在之位故,以爲名。

  謂此菩薩“能普護一切衆生潛萌之善,使不敗傷,念念增長”。關于此菩薩的來曆,據《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至菩薩受記經》講,過去久遠無量不可說阿僧祗劫前,在一個叫無量德聚安樂示現的國土,從蓮花中化生出一雙童子,同于當時住世的金光師子遊戲佛所發菩提心,這兩個童子便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的前身。兩人于無量億劫廣修衆行,早已登等覺位,後來同在西方極樂世界,爲阿彌陀佛的左右輔弼。是則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實爲無量劫同心協力的兄弟、道友。《觀經》第十一觀,描述大勢至菩薩的報身莊嚴相,謂其身量大小如觀世音,身高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一由旬約當叁十華裏),其圓光面各二百五十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衆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又說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地湧寶花,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觀此菩薩微妙色相,除無數劫阿僧祗生死之罪,不處胞胎,常遊諸佛淨土。

  藏傳佛教說大勢至菩薩密號金剛手,禅宗初祖達摩,爲此菩薩化身,又說叁十叁天天主帝釋亦爲大勢至菩薩化身。可見此菩薩的功德成就,與觀世音菩薩不相上下。法王子,乃大菩薩、登地菩薩或一生補處菩薩(候補佛)的別稱,佛號法王,菩薩生于佛家,從佛正法之口而生,紹繼佛法不令斷絕,有如世間王子必將紹繼王位,故稱法王子。

  楞嚴會上,應佛教敕自述當初修證圓通之門徑者,大勢至菩薩爲第二十四位。經載他與同倫的五十二位菩薩,從座而起,五體投地頂禮佛足後,禀告佛說:回憶在恒河沙數那樣數不清的劫數前,有同名無量光的十二位佛陀相繼出世,共經一劫,其中最後一位佛名超日月光,這位佛教給我修念佛叁昧的方法。

  同倫,即同一類、同一流,謂此等菩薩與大勢至菩薩一樣,當初都是由修念佛叁昧而得的圓通。五十二數,有表菩薩道五十二階位之意,五十二個階位的菩薩皆修念佛叁昧而證圓通,正是《華嚴經》所說菩薩位位修行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之義。無量光,即梵文阿彌陀佛(Amidabha)的意譯,當爲古佛。超日月光佛之名號,亦與《無量壽經》所說阿彌陀佛十二名號中的最後—名相同。古佛與今佛同一名號,表示其所證功德相等。

  

  念佛叁昧

  超日月光佛教大勢至菩薩所修的圓通法門,名念佛叁昧。叁昧(梵Samadhi),具譯叁摩地、叁摩提等,意譯定、正受、等持、正心行處、調直定、息慮凝心等,泛指攝心專注一緣而不散動的心境。念佛叁昧,是以佛爲系心境緣的定,亦即專意念佛而不散動的心境。念,不是念誦之“念”,而是憶念之念,乃心所法中的念心所,《成唯識論》卷五解釋:

  雲何爲念

  于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爲性。

  念佛叁昧,可從因與果兩個角度解釋。從因的角度講,初修定者系心于佛,名修念佛叁昧。可系念佛的相好、白毫、光明、淨土及眷屬莊嚴,佛的名號、佛的誓願、叁身四智十力四無所畏等功德,及佛的心性、法身、實相等。漢傳佛教界一般將諸經所說念佛叁昧歸納爲四種:

  一持名念佛,專持念一佛名號,出《阿彌陀經》、《文殊說般若經等》,亦稱一行叁昧,持念方法有出聲念、默念、金剛念誦、掐珠念、隨息念等。

  二觀想念佛,想象佛的形相及淨土莊嚴相等,亦稱觀佛叁昧,出《觀無量壽佛》、《大集日藏》、《觀佛叁昧》、《大集賢護》等經,以《觀經》所說觀想阿彌陀佛的十六觀法,最稱周詳。《大般若經》稱“專心系念于一如來,審取名字,善想容儀”的禅定爲“一相莊嚴叁昧”,略稱“一相叁昧”,爲該經所舉百八叁昧之一。

  叁觀像念佛,以塑畫的佛像爲曼茶羅,置于面前,開眼觀像,閉目憶想,其法出《大寶積經》卷八九等,實爲修觀想念佛的一種方便。

  四實相念佛,思惟佛的法身、實相、心性,或以實相心念佛,《文殊般若》、《維摩》、《佛藏》、《菩薩念佛叁昧》、《仁王般若》、《一向出生菩薩》、《小品般若》、《舍利弗陀羅尼》,《大集》、《摩诃般若》、《無盡意菩薩》等多種大乘經,皆說觀佛實相,亦即觀諸法實相,是真念佛。《佛藏經》謂“見諸法實相名爲念佛”。《維摩經》謂“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諸法實相、諸佛法身,本來離言絕相,不是以主客二元對待的觀想憶念方式所能念者,畢竟不可念,無念、無憶、無分別等,于是便成爲實相念佛的訣要。如《摩诃般若經》卷二叁謂“無所念是爲念佛”,“無憶故,是爲念佛”。《佛藏經》謂“無有分別,無取無舍,是真念佛”,“無覺無觀,寂然無想,是名念佛”。《曼殊師利千缽大教王經》謂“于心無動,是真念佛”。清徹悟禅師謂“以實相心念實相佛,以法界心念法界佛”。

  此外,密乘的本尊瑜伽,尤以佛爲本尊者,實際上也是念佛叁昧,名秘密念佛。其念法多叁密相應,身作佛姿勢,口誦佛真言,意觀佛形相、佛曼荼羅或真言種字,或觀佛的法身、心性,熔持名、觀想、實相念佛于一爐。無上瑜伽部的本尊瑜伽,更以叁密相應與調息製氣、修氣脈明點相融合,觀修儀軌頗爲嚴整。

  又《華嚴經·入世間品》,述善財童子南參,首遇德雲比丘,告以智光普照、令安住力、令安住法、照耀諸方、人不可見處、住于諸劫、住一切時、住一切刹等二十一種念佛門,其所念的佛境界,極爲廣大莊嚴。

  依諸經論所示,念佛叁昧的修證,一般應依次修四種念佛,從有相入無相,從觀想、觀像或持名念佛入實相念佛,以實相念佛爲究竟。這即是依止修觀,從奢摩他(止)入毗婆舍那(觀),爲佛法一切禅門的通途。如《大集賢護經》謂從觀想持名入叁昧,現量見佛形相之後,應以思慧修觀,思維:

  今此佛者,從何所來

  而是我身,複從何出

  觀彼如來,竟無來處及以去處;我身亦爾,本無出趣,豈有轉還

  彼複應作如是思惟:今此叁界唯是心有。何以故

  隨彼心念,還見自心,今我從心見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來,我心是我身,我心見佛。心不知心,心不見心,心有想念則成生死,心無想念即是涅椠。諸法不真,思想緣起,所思既滅,能想亦空。

  強調須以智慧觀察所念和能念,見所念能念皆空,達無想無念,與實相相應,此即是在觀想念佛的基礎上修實相念佛。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淪》卷十一說,新發意菩薩應先念色身佛,念佛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轉深入得中勢力(定力)後,應念佛法身,心轉深入得上勢力後,“應以實相念佛而不貪著”。先從持名念佛而入者,據《文殊般若經》之說,也是先見…

《大勢至圓通章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