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色身,後見佛法身。密乘的本尊法念佛,也都是先念色身,修有相瑜伽,後觀心性,修無相瑜伽,與顯教念佛叁昧的路子相同。
從果的角度講,系念于佛,深入正定,證念佛叁昧時,現量見所念佛的相好、淨土莊嚴乃至心性、法身等,名念佛叁昧。《觀佛叁昧海經》謂“念佛叁昧者,見佛色身了了分明,亦見佛心一切境界”,並見佛身一切光明,見佛身一一毛孔悉生八萬四千蓮花,一一花中有八萬四千化佛,佛佛相次滿十方界,一切化佛伸右手摩行者頂,得見此者,名念佛叁昧,亦名“佛現前叁昧”,或名“佛立叁昧”,梵文名般舟叁昧(Pratyutpanna Samadhi),爲《大般若經》所說百八叁昧之—。《觀經》謂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但當憶想,令心眼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叁昧。”《大智度論》卷七說念佛叁昧所證境界有大小乘二種:
一者聲聞法中,于一佛身,心眼見滿十方,二者菩薩道,于無量佛土中念十方叁世諸佛。
《無盡意菩薩經》說由修實相念佛,“不緣一切境界,不生諸想我及我所,不起見聞覺知之想,究竟能到一切解脫,心心數法滅不相續,淨諸憶想、非憶想等”,見佛法身,通達實相,是名菩薩念佛叁昧。若由念佛契證實相,明心見性,得相似無生法忍,則此叁昧亦名一行叁昧。密乘行者修叁密相應之念佛,當念到所觀境相閉目開目了了明見,乃至通達空性時,名見本尊,爲有相瑜伽成就之相,乃世間成就;觀心而見心真實,爲無相瑜伽成就,方爲出世間成就。
念佛叁昧既以實相念佛、明心見性爲究竟,則與禅與密,入手雖異,到家無二。念佛叁昧中的實相念佛一門,可以把禅宗之禅、天臺圓頓止觀等實相禅及顯密大手印、大圓滿澈卻等,都包攝在內。而且,就念佛叁昧之果“心眼見佛”而言,無論從哪種禅門入手,當證見心性、見道登地之時,于實相定中也會心眼見佛及淨土莊嚴境相。如《禅秘要法經》所言:
修諸叁昧,得無我叁昧時,當自然見佛。
藏密大圓滿妥噶法修習成就,至四種顯現中的第叁明體進詣顯現時,會明見五方佛及其淨土等,爲即將窮盡法性的前奏。
廣而言之,從修證方法和所證境界來講,念佛叁昧,甚至可廣攝佛教諸乘諸宗一切禅門。明藕益大師說“權實四教,無非念佛法門”,皆可攝歸念自佛、念他佛、雙念自他佛叁種念佛叁昧。禅宗、光明大手印、大圓滿等專念自佛,淨土宗主念他佛,密乘本尊法雙念自他佛。然自佛他佛,共同一法身理體,本無彼此之異,故無論從哪一門入手,當真見他佛時,即見自佛,真見自佛時,即見他佛。佛,爲衆生自性圓滿開發的表征,爲佛教徒心目中最悅意的所觀境,佛爲叁寶總體,爲實相、真如的同義語,其法身、相好、光明、智慧、淨土莊嚴、弘誓大願、十力四無所畏等功德,全顯自性、實相之體、相、用,故念佛即念法、念僧,即念實相,即念四谛十二因緣、叁學六度等一切佛法。
修念佛禅,更有得佛力護念加持之妙,實爲至極殊勝的深妙禅門。《念佛叁昧經》雲:
當知如是念佛叁昧,則爲總攝一切諸法。
印光法師說得好:“念佛一法,乃佛教之總持法門。”
從小乘禅到密乘禅,無不以念佛叁昧爲必修的重要禅門。小乘禅以念佛爲初學者所修八念或十隨念之首,列爲五停心觀之一,謂多障衆生尤須修念佛觀。《增一阿含經》卷一說專精念佛形相、功德、智慧,僅修此一法,便可“自致涅槃,不離念佛,便獲功德”。大乘《華嚴經》強調菩薩位位修行,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經中記述善財童子參訪五十叁員大善知識,表五十叁位菩提路,首參的德雲比丘,便成就念佛叁昧,意味著初發心菩薩應先修證念佛叁昧。《十住毗婆沙論》偈雲:
般舟叁昧父,大悲無生母,一切諸如來,從是二法生。
喻念佛叁昧爲出生諸佛之父,可見念佛叁昧的重要性。
以如子憶母之心念佛
今日的學佛衆生,多障重力弱,須有所依怙,念佛叁昧倍顯當機。如何修證念佛叁昧
最好是依超日月光佛教給大勢至菩薩的方法:
譬如有人,一專爲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
比如有兩個知心朋友(比爲戀人更好),一個是敦厚多情,常惦念他的好友,一個卻薄情些,容易遺忘對方。他二人一旦離別(或因鬧別扭而不見面),那深情者,自然是倍加憶念對方,而那薄情者,飽嘗了離開良友的寂寞,認識到友情的重要,也苦思他那深情的良友。雙向的相思,必然促使兩人重逢。經過一番離愁別緒,兩人友誼彌深,發誓今後永不分離,其堅定的誓願使他們乃至生生世世永結同好,形影不離,和諧如水,不再離異。
這一比喻,說的是佛與衆生的關系。佛就像那深情的一方,無論何時,常在惦念衆生,衆生就象那薄情的一方,雖然從來不知憶念佛,但經過長劫生死沈淪,深感輪回海中、人生路上缺乏導師良友的落寞之苦,認識到佛的可親可貴,乃憶佛念佛,誓願生生世世以佛爲依怙,永不離佛。超日月光佛又比喻說:
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
于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
十方諸佛,恒常在慈悲憶念衆生,那種深情,就如同慈母惦念她的子女,子女如果棄母而去,慈母縱然對他們苦思苦憶,又頂什麼用
衆生如果背棄佛而漂溺于生死苦海,佛縱然無時不在想著濟度他們,僅一廂情願,又何能成事
子女若能以慈母憶念他們一樣的深情憶念慈母,子母必然重逢,從此生生世世不相乖離。衆生若能象佛憶念衆生一樣憶念佛,則必然與佛相會,生生世世永不離佛。
超日月光佛說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並非文學性的譬喻,而是佛直吐肺腑真情的誠谛之言。諸佛斷盡私我之執,以與衆生共同一體的實相爲法身,轉生起假我之執的根本無明染汙末那爲平等性智,以其佛眼明了照見一切衆生皆具佛性,與佛平等,因而恒常等視一切衆生爲未成之佛,予衆生以最大的尊重,所謂“佛無一切心,唯有悲心在”,以其同體大悲,對衆生流轉生死的痛苦感同身受,悉知悉見,常思濟度拯拔,即使謗佛謗法的極惡之人,佛對他們也視同一子,不舍悲心,《涅槃經長壽品》釋迦牟尼佛即說:毀謗正法及一闡提(斷盡善根的極惡之人),或殺生、邪見、故意犯戒者,“我于是等悉生悲心,同于子想,如羅睺羅(佛在家時的兒子)。”佛以無礙宿命明,照見一切衆生于過去世皆曾爲自己的父母、子女、眷屬,皆曾互相爲父母子女眷屬,故不僅常以父母慈愛子女的心腸憐念衆生,而且以子女報父母恩德之心等視衆生,《大方便佛報恩經》載佛言:
如來本于生死中時,于如是等微塵數不思議形類一切衆生中具足受身,以受身故,一切衆生亦曾爲如來父母,如來亦曾爲一切衆生而作父母。
一切衆生于佛有重恩,有重恩故,如來不舍衆生。
佛無時不在慈念我等衆生,而我等衆生卻迷昧不覺,有眼無珠,不識過去父母、真實依怙,不體渚佛父母慈念我等之悲心。今既有幸聞法,應信賴佛言,以如子憶母之心念佛,以子女孝敬父母之心報答佛恩,應確信超日月光佛的教誡:
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如果衆生能以遊子思母一樣的心憶念佛,現在或將來,必然親眼見佛,不再遠離佛,直趨佛果。《大寶積經》載佛言:
若有菩薩以勝意樂,能于我所起于父想,彼人當得入如來數。
現前見佛,乃由修念佛叁昧成就,乃至見道證果,于定中見到佛的形相、淨土或法身、實相。如《般舟叁昧經》所言,具深信、持淨戒者,能于一日一夜至七日七夜,或二七、叁七、七七乃至叁月、百日、一年、終身,專心系念一佛,精進不懈,除散亂昏沈睡眠,“不得有世間思想如彈指頃”,便能于定中眼見彼佛乃至十方諸佛。漢地修此叁昧者多以九十日爲一期,晝夜常經行念阿彌陀佛,不坐不臥,天臺宗稱爲常行叁昧。又如《文殊般若經》說欲入一行叁昧者,“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漢地修此叁昧者亦多以九十日爲一期,閉關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天臺宗稱爲常坐叁昧。又《觀經》說依法修十六觀,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觀想成就,能心眼見所觀境。
將來見佛者,已成就念佛叁昧,尤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之人,臨命終時必蒙佛接引,往生極樂,從此時常見佛,如子母相會,永不分離。即使現在未成就念佛叁昧心眼見佛,只要以淨信心多少念佛,則已播下了將來見佛成佛的不壞種子,臨命終時或他生後世具因緣時,必然見佛。如《阿彌陀經》說深信切願執持阿彌陀佛名號,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無量壽佛經》、《觀經》說即使臨命終時十念念阿彌陀佛,也得往生樂邦,花開見佛。
念佛見佛
據《般舟叁昧經》說,修念佛叁昧,憶佛念佛而得心眼見佛,由叁種力所成就:
一、佛加持力。諸佛證得不可思議的威神法力、無礙妙用,能隨淨緣加被于衆生,激發衆生本具的佛性妙用。當衆生一心念佛、全身心向佛開放之時,接受佛力加持的信息渠道便被打開,受到佛力的激發,滌除心眼的業垢障蔽,便會見到所念的佛。尤以深信願念阿彌陀佛,現前縱未能見佛,臨終時見佛來迎往生淨土,主要靠阿彌陀佛本願功德力強大增上緣的攝引。
二、依叁昧力。經雲:“製心一處,無事不辦。”恒久持續專注一緣,定力牢固,有不可思議的功用,不僅憶佛念佛可心眼見佛,即憶想一切境相,只要力極功深,都可現見所念。甚至還可由此成就天眼、神變等神通,達念力自在。就像世間熱戀中的人,念念都在想著他(她)的心上人,其心上人的倩影嬌姿,也能浮…
《大勢至圓通章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