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势至圆通章释义

  大势至圆通章释义

   ——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华夏出版社,2010年)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被奉为净土五经之一,作为修证念佛三昧以往生西方净土的宗本。实际上,此章为经中所示二十五圆通法门之一,二十五圆通法门,乃释尊为示教阿难及后世众生修三摩地以得圆通、明心见性,而命诸大菩萨、大阿罗汉各各呈说。大势至圆通章的着眼点,亦在如何修证圆通,与禅宗的旨趣实相一致。诸经中,言禅净融通,以此章最为精采,宜奉为禅净双修的圭臬。此章有古今注疏多种,笔者续貂添足,从禅净双修的角度,作一番解释,或许可便利初学。

  门门皆趋性海

  或曰:若论证圆通、明心见性,则经中二十五圣各自呈说当初修证门径之后,佛命文殊菩萨从其中拣选出最适合阿难及后世众生修学者,文殊独选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为第一,势至落选,何用尊奉?文殊偈评大势至圆通法门说: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谓大势至菩萨所修念佛三昧,所依的念性(记忆),属第六意识相应的心所法,生灭无常,因果殊异,如何依它而获证圆通

  

  答云:拣选观世音第一,势至第二,并非说势至法门不证圆通。不见佛言,二十五圣所入门径虽各有异,而“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门门皆趋圆通性海?又言: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

  应时契机,从阿难及此世界后世众生修证圆通易于入手、易于成就的角度,选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第一;若从仗他力接引往生净土、即生了脱生死的角度,则应选势至法门为第一,你看《无量寿》、《阿弥陀》、《观无量寿》等数十种经,皆强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最当末法众生之机。此经中力说耳根圆通,只是说耳根现行的功用最具圆通性,并非说意根绝无圆通性。经云:六根最多各具一千二百功德,其中耳、舌、意三根都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尤其是意根,能“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人的意念最具超越性,能超越时间,过去未来,忆想无碍;又能超越空间,千里万里,乃至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极乐世界,随念可到,其速度远远超过光速,实为世间最不可思议之物,其圆通性未必在耳根之下。

  意根圆通与大势至菩萨

  依意根修念佛三昧,获证圆通,发明心地,亦如就路还家,易于成就,大势至菩萨便是由此门成就的典型。经载他应佛教敕,自我介绍其当初修念佛三昧的缘起说: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大势至(梵MahasthamaPrapdta),音译摩诃萨驮摩钵啰钵多,略译摩诃那钵,简称势至,又译为得大势至、得大势、大精进,意为获得无上威力者。《观无量寿经》说: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此菩萨名大势至。

  《大日经疏》卷十三解释大势至名号说:

  如世国王大臣威势自在,名为大势,言此圣者以至得如是大悲自在之位故,以为名。

  谓此菩萨“能普护一切众生潜萌之善,使不败伤,念念增长”。关于此菩萨的来历,据《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至菩萨受记经》讲,过去久远无量不可说阿僧祗劫前,在一个叫无量德聚安乐示现的国土,从莲花中化生出一双童子,同于当时住世的金光师子游戏佛所发菩提心,这两个童子便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的前身。两人于无量亿劫广修众行,早已登等觉位,后来同在西方极乐世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辅弼。是则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实为无量劫同心协力的兄弟、道友。《观经》第十一观,描述大势至菩萨的报身庄严相,谓其身量大小如观世音,身高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一由旬约当三十华里),其圆光面各二百五十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又说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地涌宝花,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观此菩萨微妙色相,除无数劫阿僧祗生死之罪,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土。

  藏传佛教说大势至菩萨密号金刚手,禅宗初祖达摩,为此菩萨化身,又说三十三天天主帝释亦为大势至菩萨化身。可见此菩萨的功德成就,与观世音菩萨不相上下。法王子,乃大菩萨、登地菩萨或一生补处菩萨(候补佛)的别称,佛号法王,菩萨生于佛家,从佛正法之口而生,绍继佛法不令断绝,有如世间王子必将绍继王位,故称法王子。

  楞严会上,应佛教敕自述当初修证圆通之门径者,大势至菩萨为第二十四位。经载他与同伦的五十二位菩萨,从座而起,五体投地顶礼佛足后,禀告佛说:回忆在恒河沙数那样数不清的劫数前,有同名无量光的十二位佛陀相继出世,共经一劫,其中最后一位佛名超日月光,这位佛教给我修念佛三昧的方法。

  同伦,即同一类、同一流,谓此等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一样,当初都是由修念佛三昧而得的圆通。五十二数,有表菩萨道五十二阶位之意,五十二个阶位的菩萨皆修念佛三昧而证圆通,正是《华严经》所说菩萨位位修行皆不离念佛、念法、念僧之义。无量光,即梵文阿弥陀佛(Amidabha)的意译,当为古佛。超日月光佛之名号,亦与《无量寿经》所说阿弥陀佛十二名号中的最后—名相同。古佛与今佛同一名号,表示其所证功德相等。

  

  念佛三昧

  超日月光佛教大势至菩萨所修的圆通法门,名念佛三昧。三昧(梵Samadhi),具译三摩地、三摩提等,意译定、正受、等持、正心行处、调直定、息虑凝心等,泛指摄心专注一缘而不散动的心境。念佛三昧,是以佛为系心境缘的定,亦即专意念佛而不散动的心境。念,不是念诵之“念”,而是忆念之念,乃心所法中的念心所,《成唯识论》卷五解释:

  云何为念

  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

  念佛三昧,可从因与果两个角度解释。从因的角度讲,初修定者系心于佛,名修念佛三昧。可系念佛的相好、白毫、光明、净土及眷属庄严,佛的名号、佛的誓愿、三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等功德,及佛的心性、法身、实相等。汉传佛教界一般将诸经所说念佛三昧归纳为四种:

  一持名念佛,专持念一佛名号,出《阿弥陀经》、《文殊说般若经等》,亦称一行三昧,持念方法有出声念、默念、金刚念诵、掐珠念、随息念等。

  二观想念佛,想象佛的形相及净土庄严相等,亦称观佛三昧,出《观无量寿佛》、《大集日藏》、《观佛三昧》、《大集贤护》等经,以《观经》所说观想阿弥陀佛的十六观法,最称周详。《大般若经》称“专心系念于一如来,审取名字,善想容仪”的禅定为“一相庄严三昧”,略称“一相三昧”,为该经所举百八三昧之一。

  三观像念佛,以塑画的佛像为曼茶罗,置于面前,开眼观像,闭目忆想,其法出《大宝积经》卷八九等,实为修观想念佛的一种方便。

  四实相念佛,思惟佛的法身、实相、心性,或以实相心念佛,《文殊般若》、《维摩》、《佛藏》、《菩萨念佛三昧》、《仁王般若》、《一向出生菩萨》、《小品般若》、《舍利弗陀罗尼》,《大集》、《摩诃般若》、《无尽意菩萨》等多种大乘经,皆说观佛实相,亦即观诸法实相,是真念佛。《佛藏经》谓“见诸法实相名为念佛”。《维摩经》谓“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诸法实相、诸佛法身,本来离言绝相,不是以主客二元对待的观想忆念方式所能念者,毕竟不可念,无念、无忆、无分别等,于是便成为实相念佛的诀要。如《摩诃般若经》卷二三谓“无所念是为念佛”,“无忆故,是为念佛”。《佛藏经》谓“无有分别,无取无舍,是真念佛”,“无觉无观,寂然无想,是名念佛”。《曼殊师利千钵大教王经》谓“于心无动,是真念佛”。清彻悟禅师谓“以实相心念实相佛,以法界心念法界佛”。

  此外,密乘的本尊瑜伽,尤以佛为本尊者,实际上也是念佛三昧,名秘密念佛。其念法多三密相应,身作佛姿势,口诵佛真言,意观佛形相、佛曼荼罗或真言种字,或观佛的法身、心性,熔持名、观想、实相念佛于一炉。无上瑜伽部的本尊瑜伽,更以三密相应与调息制气、修气脉明点相融合,观修仪轨颇为严整。

  又《华严经·入世间品》,述善财童子南参,首遇德云比丘,告以智光普照、令安住力、令安住法、照耀诸方、人不可见处、住于诸劫、住一切时、住一切刹等二十一种念佛门,其所念的佛境界,极为广大庄严。

  依诸经论所示,念佛三昧的修证,一般应依次修四种念佛,从有相入无相,从观想、观像或持名念佛入实相念佛,以实相念佛为究竟。这即是依止修观,从奢摩他(止)入毗婆舍那(观),为佛法一切禅门的通途。如《大集贤护经》谓从观想持名入三昧,现量见佛形相之后,应以思慧修观,思维:

  今此佛者,从何所来

  而是我身,复从何出

  观彼如来,竟无来处及以去处;我身亦尔,本无出趣,岂有转还

  彼复应作如是思惟:今此三界唯是心有。何以故

  随彼心念,还见自心,今我从心见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来,我心是我身,我心见佛。心不知心,心不见心,心有想念则成生死,心无想念即是涅椠。诸法不真,思想缘起,所思既灭,能想亦空。

  强调须以智慧观察所念和能念,见所念能念皆空,达无想无念,与实相相应,此即是在观想念佛的基础上修实相念佛。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沦》卷十一说,新发意菩萨应先念色身佛,念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转深入得中势力(定力)后,应念佛法身,心转深入得上势力后,“应以实相念佛而不贪着”。先从持名念佛而入者,据《文殊般若经》之说,也是先见…

《大势至圆通章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