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土宗的往生訣要,如頗哇法、彌陀心咒、中陰成就法等,修淨土者若能兼修,或僅知曉,則往生更多保證。諾那活佛說:
修淨土者,顯密兼修,最有把握,所謂萬修萬人去也。
這裏所說之密,指彌陀大法(往生極樂頗哇法、彌陀長壽合修法)。淨土與密法,本來最爲相近、多所交參,兼而修之,最是相得益彰。
似消極實積極
淨土法門,汲汲求個人死後的歸宿,仰仗他力救度,不大談現實的利益,與天主教徒寄希望于上帝恩賜死後升天堂享永恒淨福相類,不像禅宗那樣懷“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的自信,不像法相宗那樣倡入生死中曆叁大阿僧祗劫磨煉,只圖安樂易行,這自難免“消極”之嫌,引來教內外一些人的輕視。然而,這只是淨土法門的表面,若深究其底裏,冷靜考察它的實際效果,便可發現它的精神和效應至爲積極,這大略可從叁個方面去看。
1、發心與實證之積極
淨土宗行者,從表面看來似乎是太執著個人死後的歸宿,但從淨土法門的旨趣來看,它實際上表現了一種急切實現大乘普度衆生宏願的積極精神。淨土法門旨趣之積極,首先表現在它的發心。據《無量壽經》,叁輩往生者,皆以發無上菩提之心爲必備條件。《往生論》謂“二乘種不生”,昙鸾大師注說:
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受樂無間,爲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印光大師總結淨土法門大旨“以菩提心爲根本”。正因爲報答四恩、普度衆生共趨佛道的心願十分急切,才孜孜求生西方淨土,爲的是不走彎路,盡快獲得度人利生的方便,盡快回到此世界來度化衆生,並非只爲自己呆在西方獨享極樂。就像愛國志士出國留學,爲的是掌握先進技術歸國報效祖邦。黃念祖居士說得好:
往生極樂世界不是爲了自己去享福,……是爲了最有效、最快地實現度衆生的願望。
有人會問:既然急切度衆生,那就應該發願生生世世轉生人間弘法利生,何必遠離人間躲到遙遠的西方去?關于這一疑問,古德早有圓滿答複。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中說,若欲度人,須先自度,若未能自度,不掌握度人的本領,雖有度人的一片好心,也未必能實際度人,就像不會泅水的人去搭救溺水者,其結果只能是“彼此俱溺”。未見道證果達不退轉位的初發心菩薩,縱使悲願宏深,敢入生死弘法利生,但自身煩惱業障未除,叁惡道尚且難免,即便再生爲人,難免造業退墮。何況福智未圓,方便不具,只怕是想度衆生,反被衆生度入生死淤泥,長劫難出,見道證果,免不了要走許多冤枉路,真能度人,怕要到多劫之後了。而往生極樂,便可免走彎路錯路,不再退墮,能超越阿僧祗劫,盡快證得度人利生的方便。就像欲救沈溺者,先盡快學得泅水救人的技巧,這豈非真正積極。
又有人說:既然發菩提心度衆生,便應充滿自信,憑自力自度度人,仰仗阿彌陀佛他力救度,未免過于消極了吧?對此疑問,古德也早有解答。當知佛法雖以自性自度的“自力聖道門”爲主,然更以因緣爲本,說世出世間一切事,必假因緣方能成辦。自度度人,僅屬因心,欲成現實,必藉勝緣。有如雛鳥,欲圖高飛,必先靠鳥母哺育,以待羽翼豐滿。初發心菩薩,福慧方便未具,須靠佛果勝緣之助。如欲穿洋過海求藥醫治家中病人,放著阿彌陀佛願力成就的輪船飛機不乘,非要去步行跋涉,實爲消極而非積極。何況往生淨土,非僅依靠他力,而是自力與他力結合而成辦,如《無量壽如來觀行供養儀軌》所說:
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願生安樂刹。
從更深層看,法界一如、自他不二故,他力即是自力,全依他時即是全依自,生他佛土時即是生自性佛土。說爲消極,只成戲論。
2、發達人生之積極
有人說,淨土宗教人追求來世幸福,汲汲欣淨厭穢,忽視現實人生之改善,會産生消極的社會作用。這是誤解。當知現實人生之改善,以精神文明建設、道德教化爲本。佛教諸宗,皆以教人先做好人、完善道德生活、提高精神境界的人天乘法或下士道爲基址,淨土法門,尤其重視做人。《觀無量壽經》強調欲生極樂者,須修淨業叁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按此要求修行,必能敦倫盡分、盡職盡責,遵法守紀,道德高尚,主動勸化後進,起碼不會像缺乏信仰支柱的人們那樣肆意爲非作歹。顯然,修淨土的人越多,社會環境必然淨化,文明建設自然發達。淨業叁福的修持與淨土信徒了生死的終極關懷緊密聯系,具有促使信徒自覺遵行的強大力量,比世俗的法律約束、道德教育,更能發揮作用。當然,也有些淨土信徒只管念佛不管做人,但這是對淨土教義無知所致,可通過教育提高而糾正。
淨土法門所産生的積極社會效益,更在于它現前解決了人們的終極關懷問題,解除了死亡焦慮所帶來的種種痛苦不安,給人以莫大的精神安慰和戰勝厄難的強大力量,現實地起到了利樂衆生、平衡和調節社會心理的作用。正如張澄基教授所說:
不談成佛作祖,不談往生極樂,不談念佛叁昧,僅憑一股信心和不斷的努力念佛,就能在現世中得到佛力加被下所産生的祥和、安全和悅樂感。自己切切實實地感到時常在佛力的籠罩及護導之下,人生的一切困難和苦惱都能獲得適當的解決,這樣的收獲還不值得吾人努力去爭取嗎?1
淨土法門這種安樂人心、解毒化瘀的現實功用,是其它社會文化設施所無法替代的。
3、彌陀榜樣之積極
淨土法門的一大積極作用,是樹立了“莊嚴國土”、改造人間的光輝榜樣,這便是淨土信徒虔誠祈念的阿彌陀佛。此佛非天生自然,而是由凡人修成,本爲國王出家,名法藏比丘,胸懷改造世界、利樂衆生的大志,專以建造完美理想的世界以安置衆生共享極樂爲己任。爲實現這一宏偉理想,他請世自在王佛廣說十方諸佛國土的清淨莊嚴,于整整五劫中思考此事,設計方案,發下建造極樂世界的宏願。爲實現此宏願,他“一向專志莊嚴妙土”,于無量無數劫中自行化他,修行六度四攝,終于成就所願,建成極樂世界,攝引念佛衆生。如此誓願宏深、胸懷廣大、勇猛堅毅而已臻成功的偉人,可謂舉世無雙,堪作古今改造世界的英雄典範,足令人景仰崇拜,樹爲楷模,效法學習。
敬仰祈念阿彌陀佛,當如阿彌陀佛而發大誓願,改造此方世界,將極樂莊嚴實現于人間。這是淨土行人發菩提心的重要內容,極易引出建設人間淨土、莊嚴人類社會的動力。這一義蘊,過去罕見發揚,乃時代所局限,在今天,應重視淨土法門本具的這一積極義蘊,將往生西方淨土與建設人間淨土相結合,號召淨土行人效法彌陀發心建設人間淨土,以在兩個文明建設中的無私奉獻作往生極樂的資糧,以淨化和改造人間現實的悲懷加深往生極樂的誓願,世出世間功果雙圓,則淨土法門的弘揚,將創造利樂衆生、莊嚴國土的巨大效益。
似易實難 似難實易
淨土法門之簡便易行,雖然利于普攝群機,但也難免在一些念佛人中産生某種弊端:只抓住一個五逆十惡十念念佛亦得往生,把往生西方一事看得過于容易,以爲只要有了信願,多少念念佛,去西方是沒問題了,于是放任散漫,不修淨業叁福,不發菩提心,禁戒不持,責任不盡,經論不讀,佛也不多念,爲人處事甚至連一般人都不如,使不信佛者看了他的樣子,對佛教反感、誹謗。這乃是未全面知曉淨土教義、片面理解了淨土法門之安樂易行所致。針對此等弊病,淨土宗大德乃有淨土法門似易實難之談。
似易實難,意謂往生蓮邦一事,並不像上面所說那班人理解的那樣簡單輕易。橫超生死,豈爲易事!諸佛菩薩,莫不曆劫勤修,方臻解脫。阿彌陀佛雖以大方便慈悲接引,其願力法力誠然不可思議,然我人無量劫來流轉生死,惡業罪力、煩惱習氣亦不可思議。念佛生西,起碼須由修行消滅障礙生西的重大業障、粗重煩惱,非盡人稍念幾句佛號便得輕易往生。不見世間念佛者多如牛毛,而並非人人臨終都正念分明、安祥往生,這並非淨土法門有錯,而是當人修行不力,或雖勤修而其功力未能消除重大業障。《觀經》說五逆十惡者臨終地獄相現遇善友開導、十念念佛亦得往生,實有此理此事,然此等情況乃是其宿世善根成熟,未必人人盡得如此。不可見經中有此等說法,史傳有此等實例,便掉以輕心,不肯勤修,更不可因此而放肆作惡犯戒。當知臨終之際,入“異熟心”(或譯果報心),這是一種類似夢境的心理狀態,由不得意識自主,若修行不力,重障未除,或突遇災禍橫死而不得念佛,或臨終之際業障現前,突然不信淨土,不願念佛,或遇惡友幹擾,或顧戀眷屬情人,或病苦難耐,或昏迷不覺,豈能保證正念分明十念念佛!縱使十念得生,資糧未具,也只是下品往生,花開見佛,成就方便回入此界,須曆長時。有志氣、有智慧者,應依淨土正道,發大行願,精進修行,爭取決定往生、上品往生,以便及早實現報答四恩、度化衆生的宏願。
若欲決定往生、上品往生,則非悠悠泛泛草草修行所能臻,也是甚難之事。按淨土諸經,達決定往生,須勤修淨業叁福,盡到做人的職責,嚴持諸戒,力行衆善,真實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或成就念佛叁昧,念佛叁昧成就的標准,依《觀經》、《般舟叁昧經》等,是憶念觀想的極樂依正莊嚴閉目開目明現在前,非刹那間之幻覺,非恍惚模糊,方表示罪障已除,正定成就。依《阿彌陀經》,也須一至七日執持阿彌陀佛名號,達“系念不亂”――晝夜念佛不辍,無一他念及昏沈睡眠夾雜間斷,才入事一心而決定往生。這種叁昧,若非恒久精勤修持,伏斷煩惱,克期閉關打七,難以成就。而閉關專念,須有平時勤修成片斷叁昧、身體好、知法要、具法緣等基礎,非人人可一蹴而就。宋楊億居士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夏蓮居居士說:“煩惱未伏念不一,習氣不除佛不現。”是過來人語。最低的往生條件,依《觀經》,是臨終時十念念佛,然若非平時念佛純熟,何能保證臨終之際的果報心必是念佛?
若欲上品往生,則更非僅成就念佛叁昧所能臻,尚須齊修衆善,斷惑證果。據《觀經》九品往生經文,得上品上生,須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一般釋爲學教大開圓解);上品中生,須“于第一義心不驚動”(一般釋爲參禅開悟),“深信因果,不謗大乘”。永明延壽《萬善同歸集》解釋說:修定、習觀(得念佛叁昧)者上品往生,只念名號、衆善資熏、回向發願者,得成末品。蕅益大師《阿彌陀經疏抄》解釋:
深信切願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是上叁品生。
大師所說事一心不亂,標准頗高,斷見思惑,已是圓教初信、藏教須陀洹果以上聖人,即能伏見思惑,也已入四加行位,修行臻此,談何容易。中叁品生,亦須深信切願念佛而達事一心不亂、不起貪嗔癡(已伏煩惱不起現行)。深信切願念佛而從多散亂達不散亂者,僅得下叁品生。若雖能念佛而信不深、願不切,則未必能往生,而修行人中,此輩實不在少數。
淨土雖非輕易得生,但比起佛教中其它法門,如參禅之開悟了當、修密之即身成就,則易修易成得多,無疑爲佛法中最爲安樂易行、最契當今時機的切實可行之道。即使念佛未能生西,只要入得此門,乃至生一念信願,念一聲佛號,還可于中陰境往生,縱入輪回,流轉不久,必然善根成熟,再修淨業而得往生。故說此門似難實易。普勸學佛人,勿尚空談,勿好高骛遠,勿朝叁暮四、朝秦暮楚,勿這山看著那山高,須腳踏實地,深識諸法門之利弊,細審自家根器因緣,總結古今正反經驗,遵釋迦遺教,具擇法慧眼,選准契理契機的淨土法門,識其“似”下之“實”,一門深入,萬善齊資,福慧雙圓,現生預入聖流,臨終直登上品,方不枉爲人一場、學佛一生也。
(原載《法音》1995年第8期)
《淨土法門實似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