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法门实似论▪P3

  ..续本文上一页土宗的往生诀要,如颇哇法、弥陀心咒、中阴成就法等,修净土者若能兼修,或仅知晓,则往生更多保证。诺那活佛说:

  修净土者,显密兼修,最有把握,所谓万修万人去也。

  这里所说之密,指弥陀大法(往生极乐颇哇法、弥陀长寿合修法)。净土与密法,本来最为相近、多所交参,兼而修之,最是相得益彰。

  似消极实积极

  净土法门,汲汲求个人死后的归宿,仰仗他力救度,不大谈现实的利益,与天主教徒寄希望于上帝恩赐死后升天堂享永恒净福相类,不像禅宗那样怀“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的自信,不像法相宗那样倡入生死中历三大阿僧祗劫磨炼,只图安乐易行,这自难免“消极”之嫌,引来教内外一些人的轻视。然而,这只是净土法门的表面,若深究其底里,冷静考察它的实际效果,便可发现它的精神和效应至为积极,这大略可从三个方面去看。

  1、发心与实证之积极

  净土宗行者,从表面看来似乎是太执着个人死后的归宿,但从净土法门的旨趣来看,它实际上表现了一种急切实现大乘普度众生宏愿的积极精神。净土法门旨趣之积极,首先表现在它的发心。据《无量寿经》,三辈往生者,皆以发无上菩提之心为必备条件。《往生论》谓“二乘种不生”,昙鸾大师注说:

  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

  印光大师总结净土法门大旨“以菩提心为根本”。正因为报答四恩、普度众生共趋佛道的心愿十分急切,才孜孜求生西方净土,为的是不走弯路,尽快获得度人利生的方便,尽快回到此世界来度化众生,并非只为自己呆在西方独享极乐。就像爱国志士出国留学,为的是掌握先进技术归国报效祖邦。黄念祖居士说得好:

  往生极乐世界不是为了自己去享福,……是为了最有效、最快地实现度众生的愿望。

  有人会问:既然急切度众生,那就应该发愿生生世世转生人间弘法利生,何必远离人间躲到遥远的西方去?关于这一疑问,古德早有圆满答复。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中说,若欲度人,须先自度,若未能自度,不掌握度人的本领,虽有度人的一片好心,也未必能实际度人,就像不会泅水的人去搭救溺水者,其结果只能是“彼此俱溺”。未见道证果达不退转位的初发心菩萨,纵使悲愿宏深,敢入生死弘法利生,但自身烦恼业障未除,三恶道尚且难免,即便再生为人,难免造业退堕。何况福智未圆,方便不具,只怕是想度众生,反被众生度入生死淤泥,长劫难出,见道证果,免不了要走许多冤枉路,真能度人,怕要到多劫之后了。而往生极乐,便可免走弯路错路,不再退堕,能超越阿僧祗劫,尽快证得度人利生的方便。就像欲救沉溺者,先尽快学得泅水救人的技巧,这岂非真正积极。

  又有人说:既然发菩提心度众生,便应充满自信,凭自力自度度人,仰仗阿弥陀佛他力救度,未免过于消极了吧?对此疑问,古德也早有解答。当知佛法虽以自性自度的“自力圣道门”为主,然更以因缘为本,说世出世间一切事,必假因缘方能成办。自度度人,仅属因心,欲成现实,必藉胜缘。有如雏鸟,欲图高飞,必先靠鸟母哺育,以待羽翼丰满。初发心菩萨,福慧方便未具,须靠佛果胜缘之助。如欲穿洋过海求药医治家中病人,放着阿弥陀佛愿力成就的轮船飞机不乘,非要去步行跋涉,实为消极而非积极。何况往生净土,非仅依靠他力,而是自力与他力结合而成办,如《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所说:

  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愿生安乐刹。

  从更深层看,法界一如、自他不二故,他力即是自力,全依他时即是全依自,生他佛土时即是生自性佛土。说为消极,只成戏论。

  2、发达人生之积极

  有人说,净土宗教人追求来世幸福,汲汲欣净厌秽,忽视现实人生之改善,会产生消极的社会作用。这是误解。当知现实人生之改善,以精神文明建设、道德教化为本。佛教诸宗,皆以教人先做好人、完善道德生活、提高精神境界的人天乘法或下士道为基址,净土法门,尤其重视做人。《观无量寿经》强调欲生极乐者,须修净业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按此要求修行,必能敦伦尽分、尽职尽责,遵法守纪,道德高尚,主动劝化后进,起码不会像缺乏信仰支柱的人们那样肆意为非作歹。显然,修净土的人越多,社会环境必然净化,文明建设自然发达。净业三福的修持与净土信徒了生死的终极关怀紧密联系,具有促使信徒自觉遵行的强大力量,比世俗的法律约束、道德教育,更能发挥作用。当然,也有些净土信徒只管念佛不管做人,但这是对净土教义无知所致,可通过教育提高而纠正。

  净土法门所产生的积极社会效益,更在于它现前解决了人们的终极关怀问题,解除了死亡焦虑所带来的种种痛苦不安,给人以莫大的精神安慰和战胜厄难的强大力量,现实地起到了利乐众生、平衡和调节社会心理的作用。正如张澄基教授所说:

  不谈成佛作祖,不谈往生极乐,不谈念佛三昧,仅凭一股信心和不断的努力念佛,就能在现世中得到佛力加被下所产生的祥和、安全和悦乐感。自己切切实实地感到时常在佛力的笼罩及护导之下,人生的一切困难和苦恼都能获得适当的解决,这样的收获还不值得吾人努力去争取吗?1

  净土法门这种安乐人心、解毒化瘀的现实功用,是其它社会文化设施所无法替代的。

  3、弥陀榜样之积极

  净土法门的一大积极作用,是树立了“庄严国土”、改造人间的光辉榜样,这便是净土信徒虔诚祈念的阿弥陀佛。此佛非天生自然,而是由凡人修成,本为国王出家,名法藏比丘,胸怀改造世界、利乐众生的大志,专以建造完美理想的世界以安置众生共享极乐为己任。为实现这一宏伟理想,他请世自在王佛广说十方诸佛国土的清净庄严,于整整五劫中思考此事,设计方案,发下建造极乐世界的宏愿。为实现此宏愿,他“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于无量无数劫中自行化他,修行六度四摄,终于成就所愿,建成极乐世界,摄引念佛众生。如此誓愿宏深、胸怀广大、勇猛坚毅而已臻成功的伟人,可谓举世无双,堪作古今改造世界的英雄典范,足令人景仰崇拜,树为楷模,效法学习。

  敬仰祈念阿弥陀佛,当如阿弥陀佛而发大誓愿,改造此方世界,将极乐庄严实现于人间。这是净土行人发菩提心的重要内容,极易引出建设人间净土、庄严人类社会的动力。这一义蕴,过去罕见发扬,乃时代所局限,在今天,应重视净土法门本具的这一积极义蕴,将往生西方净土与建设人间净土相结合,号召净土行人效法弥陀发心建设人间净土,以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无私奉献作往生极乐的资粮,以净化和改造人间现实的悲怀加深往生极乐的誓愿,世出世间功果双圆,则净土法门的弘扬,将创造利乐众生、庄严国土的巨大效益。

  似易实难 似难实易

  净土法门之简便易行,虽然利于普摄群机,但也难免在一些念佛人中产生某种弊端:只抓住一个五逆十恶十念念佛亦得往生,把往生西方一事看得过于容易,以为只要有了信愿,多少念念佛,去西方是没问题了,于是放任散漫,不修净业三福,不发菩提心,禁戒不持,责任不尽,经论不读,佛也不多念,为人处事甚至连一般人都不如,使不信佛者看了他的样子,对佛教反感、诽谤。这乃是未全面知晓净土教义、片面理解了净土法门之安乐易行所致。针对此等弊病,净土宗大德乃有净土法门似易实难之谈。

  似易实难,意谓往生莲邦一事,并不像上面所说那班人理解的那样简单轻易。横超生死,岂为易事!诸佛菩萨,莫不历劫勤修,方臻解脱。阿弥陀佛虽以大方便慈悲接引,其愿力法力诚然不可思议,然我人无量劫来流转生死,恶业罪力、烦恼习气亦不可思议。念佛生西,起码须由修行消灭障碍生西的重大业障、粗重烦恼,非尽人稍念几句佛号便得轻易往生。不见世间念佛者多如牛毛,而并非人人临终都正念分明、安祥往生,这并非净土法门有错,而是当人修行不力,或虽勤修而其功力未能消除重大业障。《观经》说五逆十恶者临终地狱相现遇善友开导、十念念佛亦得往生,实有此理此事,然此等情况乃是其宿世善根成熟,未必人人尽得如此。不可见经中有此等说法,史传有此等实例,便掉以轻心,不肯勤修,更不可因此而放肆作恶犯戒。当知临终之际,入“异熟心”(或译果报心),这是一种类似梦境的心理状态,由不得意识自主,若修行不力,重障未除,或突遇灾祸横死而不得念佛,或临终之际业障现前,突然不信净土,不愿念佛,或遇恶友干扰,或顾恋眷属情人,或病苦难耐,或昏迷不觉,岂能保证正念分明十念念佛!纵使十念得生,资粮未具,也只是下品往生,花开见佛,成就方便回入此界,须历长时。有志气、有智慧者,应依净土正道,发大行愿,精进修行,争取决定往生、上品往生,以便及早实现报答四恩、度化众生的宏愿。

  若欲决定往生、上品往生,则非悠悠泛泛草草修行所能臻,也是甚难之事。按净土诸经,达决定往生,须勤修净业三福,尽到做人的职责,严持诸戒,力行众善,真实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或成就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成就的标准,依《观经》、《般舟三昧经》等,是忆念观想的极乐依正庄严闭目开目明现在前,非刹那间之幻觉,非恍惚模糊,方表示罪障已除,正定成就。依《阿弥陀经》,也须一至七日执持阿弥陀佛名号,达“系念不乱”――昼夜念佛不辍,无一他念及昏沉睡眠夹杂间断,才入事一心而决定往生。这种三昧,若非恒久精勤修持,伏断烦恼,克期闭关打七,难以成就。而闭关专念,须有平时勤修成片断三昧、身体好、知法要、具法缘等基础,非人人可一蹴而就。宋杨亿居士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夏莲居居士说:“烦恼未伏念不一,习气不除佛不现。”是过来人语。最低的往生条件,依《观经》,是临终时十念念佛,然若非平时念佛纯熟,何能保证临终之际的果报心必是念佛?

  若欲上品往生,则更非仅成就念佛三昧所能臻,尚须齐修众善,断惑证果。据《观经》九品往生经文,得上品上生,须具诸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一般释为学教大开圆解);上品中生,须“于第一义心不惊动”(一般释为参禅开悟),“深信因果,不谤大乘”。永明延寿《万善同归集》解释说:修定、习观(得念佛三昧)者上品往生,只念名号、众善资熏、回向发愿者,得成末品。蕅益大师《阿弥陀经疏抄》解释:

  深信切愿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乱,任运先断见思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是上三品生。

  大师所说事一心不乱,标准颇高,断见思惑,已是圆教初信、藏教须陀洹果以上圣人,即能伏见思惑,也已入四加行位,修行臻此,谈何容易。中三品生,亦须深信切愿念佛而达事一心不乱、不起贪嗔痴(已伏烦恼不起现行)。深信切愿念佛而从多散乱达不散乱者,仅得下三品生。若虽能念佛而信不深、愿不切,则未必能往生,而修行人中,此辈实不在少数。

  净土虽非轻易得生,但比起佛教中其它法门,如参禅之开悟了当、修密之即身成就,则易修易成得多,无疑为佛法中最为安乐易行、最契当今时机的切实可行之道。即使念佛未能生西,只要入得此门,乃至生一念信愿,念一声佛号,还可于中阴境往生,纵入轮回,流转不久,必然善根成熟,再修净业而得往生。故说此门似难实易。普劝学佛人,勿尚空谈,勿好高骛远,勿朝三暮四、朝秦暮楚,勿这山看着那山高,须脚踏实地,深识诸法门之利弊,细审自家根器因缘,总结古今正反经验,遵释迦遗教,具择法慧眼,选准契理契机的净土法门,识其“似”下之“实”,一门深入,万善齐资,福慧双圆,现生预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方不枉为人一场、学佛一生也。

  (原载《法音》1995年第8期)

  

  

《净土法门实似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