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益明覺,抉擇利害,選擇有益的、放棄有害的,如看到黃色宣傳品時明覺那是無益的而不去看,看到佛像時明覺那是有益的而去瞻仰。
二、適宜明覺,在適合與不適合兩者之間作出正確的選擇,如看到佛像前有女衆而不去與她們擠在一起禮佛。
叁、行處明覺,不舍棄所修的禅定。
四、無癡明覺,在行住坐臥中任何時候都如實而知,沒有愚癡,如走路時,明覺心生風大(內氣)與知曉走路的心識同時生起,産生身表業(走路),每提足時知地水二大弱而風火二大強,每放足時知地水二大強而風火二大弱。知曉只有四大在活動,沒有能走的人。明覺在每一念中,身心都如河水流動,此生彼滅,相續不斷。
4、理情法。
在覺知煩惱不善心後,以俗谛層面的因果智思考煩惱不善心的害處,及時斷舍,保持善心。這種方法,實即現代心理治療常用的“以智理情法”。《中阿含》卷叁叁《釋問經》雲:
若念不可行者,我即斷彼;若念可行者,我爲彼。
南傳《中尼柯耶》第19《雙思經》(當漢譯《中阿含·念經》)中,佛陀向衆比丘講述他在成佛之前,運用雙思維法,將自心所起的念分爲欲、恚、害及無欲、無恚、無害正反二類,注意觀照自心,當生起貪欲、嗔恚、毒害等惡念時,立即覺察之,馬上思考此惡念“自害、害他,二俱害,滅慧,多煩勞,不得涅槃”。如此思考時,惡念即滅。時常這樣觀察修習,對所有剛剛露頭的煩惱惡念“不受、斷除、吐”,從而不斷生起無欲、無恚、無害等善心,當善心生起時,又即時思考其益處:“不自害、不害他,亦不俱害,修慧,不煩勞,而得涅槃”。如此觀修,令善心不斷增長、廣大,獲得喜樂。就像牧童持杖驅趕牛群,不令食人苗稼,因爲他知曉:若任牛食人苗稼,會遭到田主的罵詈捆打;若精心照看牛群,不令食人苗稼,便不會有遭田主罵詈捆打之虞。當無欲、無恚、無害的善心生起之後,又須思考:對無欲、無恚、無害的過多思考,使心被思慮和喜樂擾動,但不思考又會讓煩惱損害自己,“我甯可治內心,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令不損心。”止息思考以修禅定,讓心在禅定中得到休息養護。
《優婆塞戒經·五戒品》說,受在家五戒的佛弟子,應該思念所受之戒,精心持守,當煩惱惡念露頭時,應思考:
我今若造惡業,因是惡業,獲得二世身心惡報。以是因緣,身口意惡即是我怨。
常觀煩惱惡業如同怨賊,能損害自己,劫奪自家財寶、殺害自己的法身慧命,警惕防護,不令煩惱怨賊得便。
5、自我提醒法。
當煩惱惡念生起時,提醒自己:我是比丘、佛弟子,或教師、爲人父母等,以對自己扮演的社會角色的認定,提醒、鞭策自己按應有的行爲規範約束自心,斷惡修善。經載佛陀多次教導其出家弟子:要經常以手摩頭,體認自己的比丘、比丘尼身份,提醒自己以戒攝心,守護根門。如《佛遺教經》載佛陀臨終前的最後教誡:
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舍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1],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驕慢,當疾滅之。增長驕慢,尚非世俗白衣[2] 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爲解脫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通過撫摩標志出家人身份和“毀其形好”棄世榮華志求解脫的光頭,提醒自己牢記出家人的本分事,精勤修行,熄滅煩惱,不可混同于流俗。晚近弘揚淨土法門的印光法師,教誡念佛求生淨土者說:
凡有忿怒、淫欲、好勝、賭氣等念,偶爾萌動,即作念雲:我念佛人,何可起此種心念乎!念起即息,久則凡一切勞神損身之念,皆無由而起。[3]
這種方法不僅提醒自己認定念佛人的身份而止息惡念,而且能受阿彌陀佛功德力的加持,具有熄滅煩惱的巨大力量。張澄基《什麼是佛法》說隨時隨地可修方法之一是:將自己比作佛,如在發怒時想:如此是否順佛道?佛在這種情況下會不會如此?這種方法,有近今心理學自我暗示法的作用。
6、念想法與“八念”、“十隨念”
念想,謂回想、憶念某些境物、事情,以提醒、激勵自己保持警覺,製伏煩惱,精勤修善。北傳有部佛學有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食、念天、念出入息、念死八種以念想修心、對治煩惱的法門,稱“八念”。南傳上座部佛學的“十隨念”(巴dasaanhssatiyo)——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舍隨念、天隨念、死隨念、身隨念、出入息隨念、寂靜隨念,與八念大同小異。有部佛學還有無常想、苦想、無我想、食不淨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不淨想、斷想、離想、盡想“十想”。南傳佛學有“食厭想”,稱“一想”。大乘佛學有“思惟暇滿難得”等念想法。
念佛或佛隨念,謂想念佛的功德、形象等。佛,是佛教徒心目中的人格楷模、導師,爲清淨自心、永斷煩惱的人格表征,爲圓滿智慧的化身,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憶念佛,自有激勵人希賢希聖、自覺淨化自心的作用。南傳佛學的佛隨念,具體思惟佛的九大功德:永斷煩惱、圓滿正覺、智慧與德行完美無比、只說利益與真實之言、如實了解世間、爲無上的引導者、爲天神與人類共尊的導師。大乘佛學認爲憶念佛不僅有榜樣的激勵作用,還能獲得佛的護念加持,出生消障滅罪、接引往生淨土等不可思議的功德,《優婆塞戒經·息惡品》雲:
若有內外諸惡不淨因緣,是人應當修念佛心。若有至心修念佛者,是人則得離內外惡不淨因緣,增長悲慧。
大乘念佛的方法,有憶念佛的功德、光明、形象、法身及稱念佛的名號等多種。
念法或法隨念,指思考佛陀的教誡及佛法的義理、佛法的殊勝利益,用佛法對照自己,鞭策自己依法修治自心。
念僧或僧隨念,謂思惟僧衆舍棄世俗榮華,不貪錢財名利,專志修行,自甘清苦,伏斷煩惱,其中多有賢聖,應以賢聖僧爲榜樣,策勵自己離垢去染,淨化自心。
念戒或戒隨念,謂思念記憶戒律,對照自己的言行,思考持戒的利益和破戒的惡果,策勵自己舍棄有違戒律的惡念,增長符合戒律的善心。
念天或天隨念,謂思念諸天由修行十善,感得相貌莊嚴,具大福德,長生不老;又念諸天鬼神神通自在,于冥冥中洞悉我人的一言一行,如《優婆塞戒經·屍波羅蜜品》所言:
複觀諸天具足無量福德、神足、天耳、天眼,具他心智,遙能見人,雖近于人,人不能見。若我作惡,如是諸天當見聞知,若是天等了了見我,我當雲何不生慚愧,故作罪耶!
人間也不無如諸天一樣具天眼、天耳、他心通而能知人的言行心念者,應引爲監督,督促自己惕勵不懈,修心行善。
念想法中的念出入息(呼吸)或出入息隨念,可令人想到“人命在呼吸間”、“一息不來,即屬後世”[4] 以生命之危脆無常爲警策,策勵自己斷惡修善。念死或死隨念、死想,乃思考人難免一死,死期難于預知,想象死亡之可怕,珍惜分分秒秒的生命,精勤修行,不讓時間空過。南傳佛學修習死隨念,借助曾見過的屍體,想象自己也終將變成這樣一具僵屍,專注思考死亡,思考我必會死,我的生命必會在死亡時斷絕。身隨念,謂想自身乃四大合成,脆弱不堅,內外垢穢,他身亦然。這樣思考有對治貪愛肉體之效。食不淨想或食厭想,觀察食物多不淨,咀嚼、消化、排泄過程皆汙穢不堪,用以對治對食物的貪愛嗜好和貪饞之念。
以上幾種念想,各對治有關煩惱,與十想中的無常想(想一切無常,難以永保)、苦想(想世間多苦)、一切世間不可樂想,都有促使人超離世俗欲望的作用。十隨念中的寂靜隨念,謂念禅定心的寂靜之樂。舍隨念,謂念布施的功德,想施舍給予他人方便、喜樂、安全,也使自己精神愉快,用以對治吝啬不舍之心。十想中的無我想,想假我本空,用以對治對自我的執著和自私心。十想中斷想,謂想斷煩惱的無欲之樂;離想,想出離世間的解脫之樂;盡想,想斷盡煩惱的自在之樂。這叁種念想有激勵人精進修行、對治懈怠及貪戀世間的作用。如灰心時想象自己將來的成功等。
念想法中還有一種專門對治非分性欲望的方法。《雜阿含》卷四二第1161經載,婆蹉國國王優陀延那請教佛弟子賓頭盧羅漢:那些出家不久的年輕比丘們,爲什麼能安于禁欲生活,看起來安祥愉快,一點也沒有被性苦悶困擾的表現?回答說:因爲他們遵照佛陀教導,外出時見到女性,若其年老,想她是我的母親或母輩;若年齡與自己相仿,想她是我的姐妹;若年幼,想她是我的女兒。如此觀想,便不會生起非分的欲念。國王聽後深表敬佩,承認自己若不攝心,即便閑房獨處,也是欲火熾燃,然有時只要善攝其心,即便在內宮中美女圍繞,也可不起貪欲之念。
7、觀想法與不淨觀
觀想,謂專心想象特定的形象或情境,努力令所想象者明現,這是佛教修習禅定的重要方法之一。用于對治調心的觀想法,主要有四梵住和不淨觀、界分別觀。
專門對治貪愛和性欲的不淨觀,是南北二傳佛教重要的禅定法門,《中阿含·念處經》中攝于四念處之身念處,南傳佛教修此觀具體觀想十種相,稱“十不淨”:一、膨脹相,往停屍場、墳墓觀察已經膨脹的異性屍體,牢記其形狀、顔色、氣味等相,靜坐想象,令屍體可怕、惡心的情狀清晰呈現,若不能明現,再去觀察,直到無論閉目開眼,屍體膨脹相皆明白呈現。然後依此法依次修習以下九相:二、青瘀相,屍體發青瘀斑點之相。叁、膿爛相,屍體生膿變爛之相。四、斷壞相,屍體分解,肢節分散之相。五、食殘相、屍體被鳥獸食啖之相。六、散亂相,屍骨狼藉散落之相。七、斬斫離散相,屍骨被砍斷四散分離之相。八、血塗相,戰死、被殺者的屍體滿身血汙之相。九、蟲聚相,屍體爬滿蛆蟲之相。十、骸骨相,一堆白骨之相。
北傳佛學的不淨觀修法爲脹想、青瘀想、壞想、血塗想、膿爛想、啖想、散想、骨想、燒想“九想”。利根者修習九想觀只須想象屍體腫脹等景象,鈍根者須往墳墓等處…
《煩惱的辨認及對治轉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