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使:见、修二惑每一烦恼各分下中上三品,与三界、四谛相配共有98种.
百八烦恼:十使由迷执三界十二谛(每一界各苦集灭道四谛),而有见所断烦恼112种,修所断烦恼16种,共计128种烦恼。
不仅烦恼是负面的、有害的,即便纯粹的善,对未断烦恼的凡夫而言,也只是“有漏善心”,不离无明、痴,不离我爱等根本烦恼,不能离其对立面恶、不善而独立存在,可能走向其反面,如因爱而恨、由慕生嫉、乐极生悲、信仰导致狂热、成功孳生骄傲等;或多少掺杂有恶,喻为“杂毒饭”(参杂有毒的食品),如施舍捐献,往往不离获得美名佳誉或更大福报的贪心,帮助别人,常出于需要时得到别人帮助的考虑,若获得福报,往往能增益我执和贪心。智顗《摩诃止观》卷二说:
夫善恶无定。如诸蔽为恶事,度为善,人天报尽,还堕三途,已复是恶。何以故?蔽、度俱非,动出体皆是恶。
当知生死涅槃,俱复是恶。六度菩萨慈悲兼济,此乃称善;虽能兼济,如毒器贮食,食则杀人,已复是恶。
乃至菩萨济世度人之大善,若掺杂我法二执,也可能如杂毒饭。
烦恼的过患与特点
关于烦恼的过患,尤其是在造成生死流转苦果方面的负面作用,经论中有许多论述。《瑜伽师地论》卷八说烦恼有无量过患,其中重要者如:
1、烦恼生时,先恼乱其心,令失去平静。
2、使人于所缘颠倒认识。
3、令烦恼的种子增长坚固,令同类的烦恼相续成习。
4、由烦恼发起恶、不善业,自害、害他、自他俱害,能结出现在及后世的苦果,能令退失诸殊胜的善法、远离涅槃之乐。
5、能令资财衰损散失,
6、能令人在众人中、社会上失去威望、面子,令人臭名远扬。
7、令人于临终时生大忧悔,死后堕于三恶道中。
关于烦恼运作的特点,同论卷七十说,若为烦恼所魅,有五种相,甚于被鬼所魅:
1、烦恼不单行,“若为一烦恼所魅,必为无量烦恼所魅”。如因贪权位必然会对政敌生嗔恨,会对下属起憍慢等。同论卷五说:
又不善法能引诸胜不善法,谓欲贪能引嗔、痴、慢、见、疑。
2、不可治疗,烦恼之心病,非物质性的一切灵丹妙药所能治疗。
3、“难可识别,世聪慧者尚不能了”。
4、烦恼非客,与生俱来,被认为是本性如此。
5、烦恼与一切众生共有,习以为常,不以为非。
此外,烦恼还会自行繁殖增长。如《涅槃经》偈云:“如人喜眠,眠随滋长。”
关于烦恼的生起,《瑜伽师地论》卷五八说,诸烦恼或缘事、缘境而生,也能缘烦恼而生,如对自己所爱者因爱生恨,因自己由烦恼而恨自己等;诸烦恼皆能与自地(同一界)的一切烦恼展转相缘,下地的烦恼还能缘上地的烦恼及事,如欲界之人可能贪爱追求色、无色界禅定,希望生天、一睹天女的芳容等,上地烦恼则不缘下地,如住于四禅中者不会贪爱女色。
一般而言,烦恼唯由六、七二识发起,《宗镜录》卷五五云:
唯第六、第七有遍计分别故,即六七二识有执也。
即由前五识生起的烦恼,实际上一般也由五俱意识发起。
--------------------------------------------------------------------------------
[1] 、《藏外佛教文献》第五辑页91
烦恼的辨认及对治转化(二)
调伏烦恼的技术
调伏烦恼,是修行初期的重点任务。佛法具有多种调伏烦恼的技术,其主要者有:
1、对治。
对治(pratipaksa),梵语原意为否定、遮遣,本指以无漏智断烦恼,多时指以相应的方法针治修行中的问题,有如良医对症下药,将军对敌设阵,有心理治疗的意味。狭义的对治,系利用人的心理活动正反相克的原理,扶正克邪,有如中医之以寒药攻热病、以热药治寒症。常用的对治调心法,有以善对治恶、以慈悲对治嗔恨、以喜对治嫉妒、以忍对治不忍、以精进对治懈怠、以禅定对治散乱、以舍对治悭吝与过度、以智慧对治愚痴、以知足对治贪求、以惭愧对治骄慢、以正见对治邪见等。
以善对治恶,可以总摄对一切烦恼不善心的对治。《中阿含·念处经》佛告比丘:
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
善法念,即念(记忆)善法——提起与所生恶不善之念相反的善念,如愤怒仇恨生起时提起慈悲心、嫉妒生起时提起欢喜心、懈怠生起时提起精进心,等等。《念处经》中,佛教导比丘在以善念对治恶念时,要振作精神,“齿齿相着,舌抵上腭”,集中精力、提起警觉,用力提起善念,以善制恶。
对治法常用观想、念想等方法。汉传佛教界所流行的“五停心观”,出于《阿含经》,是初修行者对治躁动难伏之粗重烦恼心的五种方法: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慈悲观、散乱众生数息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不净观对治性欲扰动,对治的方法,是如实观想所贪异性肉体,实际上充满不净、污秽不堪、不可爱,不值得贪求。《杂阿含》卷四二第1161经佛教导年轻比丘:若起贪色淫欲之心,应该观察所贪爱者美丽可爱的薄皮之下,种种不净充满其中,周遍观察其周身上下内外,一一腥臭污秽,实在不足贪恋。佛将盛妆的美女比喻为“革囊盛秽”、“宝瓶盛粪”,这是人体本来的真相,并非故作夸张。具备解剖生理知识的现代人,更不难认识人身上有许多的微生物、病菌甚而可怕的爱滋病、性病病菌,拈花弄草有杀身害命的危险。如此思想观察,自会有熄灭炽燃欲火、压下非分淫念的效用。
慈悲观对治嗔怒仇恨,嗔怒心由计较对方的缺点及对我的拂逆而生,慈悲心则由观察对方的优点、悲苦不幸及对我的好处而生,想对方的优点、悲苦不幸和曾经对我的好处,是生起慈悲心以熄灭怒火的技巧。同理,嫉妒由对对方的成功不能容受、觉得他胜过我而生,对治的方法,是想其不成功、缺点和我的成功、优点,从而生起与嫉妒相反的欢喜心。或以随喜对治:试从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明白他因此而高兴,也希望别人为他高兴,应与他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为别人的成功而欢喜。骄慢由对自己的成功自满、蔑视他人而生,对治的方法,是想自己的不成功、缺点和他人的成功、优点,从而生起与骄慢相反的谦虚心。愚痴和邪见,只有用思考缘起的方法对治,破除错谬之见,以智慧的光明驱散痴暗。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二一广说各种人修行进程中各个阶段的对治法,如在家者不能出离,修不净想、无常想以对治;懒惰懈怠者于无常修苦想以对治;有身见者于众苦修无我想以对治;爱味饮食者于饮食修厌腻想以对治;贪爱世间乐欲者修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以对治;修止观时心暗昧以修光明想对治;爱味禅定修离欲想以对治;“推后后日,顾待余时”而不能精进修行者修死想以对治;心不安静修数息观以对治;等等。
2、转治、不转治、兼治、具治。
对治法,有时也未必奏效,这时可采用“转治法”以对治之。《杂阿含经》卷三二第916经佛言:
如是偷盗对以悲心,邪淫对以喜心,妄语对以舍心。
即是转治。《摩诃止观》卷八说,如用不净观对治贪欲不奏效时,转而修慈心观,名为转治。又如嗔恨心起时,若以慈悲观对治无效,可以用不净观转治。痴心重者想有边无边、散乱多者思考缘起法以转治。
不转治者,当烦恼恶念转变时,仍用原来的方法对治,如以不净观治贪欲病,当由观不净生起嗔恨后,继续观不净以治之。
兼治法,谓病如兼药亦应兼,如对某人生起贪欲并兼带恼恨报复之心时,用不净观兼修慈悲观以对治。
具治法,谓对一种烦恼心病,采用多种方法治之,有如用多味中药治疗一种疾病。
3、明觉。
明觉或觉照(巴sati,梵smrti),有觉察、觉醒二意。觉察,谓对不善心保持警惕和明觉,一出现即刻认清,有如哨兵之注意发现敌人。《中阿含经》卷二七《自观心经》佛陀教诫弟子“善自观心,善自知心”,指时时反观内照,保持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清醒自觉、如实正知。要像心理医生观察精神病人那样,将自心当作他心来观察,随时明察自己的心态,知晓自心所起每一念的善恶、染净,及时识别恶念及不利于身心的忧愁、焦虑、狂傲、沉闷、灰暗、恼怒、怨恨等情绪,及时予以管制。觉醒,是对烦恼不善心的性质、本来面目如实了知。
如实觉照身、受、心、法,是佛陀所示“四念住“的根本方法。《中尼柯耶·算术师目犍连经》佛教比丘:应当具备正念与明觉,当走路往返、看、屈伸肢体、穿衣、吃饭、喝水、咀嚼食物、大小便、行、立、坐、卧、入睡、醒来、言谈、沉默等时,皆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同经《教诫罗睺罗庵婆罗林经》佛教导其子罗睺罗:要像照镜子那样,经常反省自己,注意保持身、口、意清净。《本事经》卷五佛陀教比丘,应由所缘及作意“取心相”——时时警觉,注意自己在对境遇缘生起注意时的心理状态,善于抓住自己起心动念的兆头(“心相”)。抓住后要注意观察,善知其染、净及生起的因缘,观察其灭相,善于将心安住于顺逆不动、无取无执的本然状态,安住之时,应如大地无量无损,不论净的、脏的东西置于其上,皆安然处之,没有分别,不起违顺、忧喜、高下之念,“虽遇种种违顺众缘,而心都无分别计着。”《优婆塞戒经·禅波罗蜜品》教诫在家佛教徒应常了知、观察自心的活动,若有喜、愁、嗔、软等情绪,“知已能除”,犹如铁匠善知冷热,不令失所。这种观心,也是一种禅定,经中或名“觉意三昧”——对自己意念保持明了自觉的禅定。《瑜伽师地论》卷十一说应当极善了知自心具有何种烦恼等状况,知晓对治的方法,这叫“自心相”,为修定之一诀。
南传《分别论·迷惑冰消》解释明觉有四种:…
《烦恼的辨认及对治转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