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烦恼的辨认及对治转化▪P2

  ..续本文上一页现违缘,心便狠戾,多发嚣暴凶鄙粗言,蛆螫他故。

  由忿、恨结怨成仇,旧恨难消,遇到新的拂逆之缘,便气恼不平,恶脸相向,粗言相加,凶狠残酷,有如被激怒的毒虫蛇蝎,欲伤害报复。恼,还有忧烦和不接受教诲之意。《显扬圣教论》卷一谓因过错受到劝谏批评时“便发粗言,心暴不忍(接受)”为恼,有障碍善友的作用。《瑜伽师地论》卷八四谓因事而“愁叹忧苦恼故,说名为恼”。

  忿、恨、恼乃嗔心在前后三个阶段不同程度的表现。以恼为最深重。

  9、嫉(梵irsya),嫉妒。《成唯识论》卷六解释:

  云何为嫉?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谓嫉妒者,闻见他荣,深怀忧戚,不安隐故。

  因为对自己的名利等看得过重,所以不能忍受别人的成功,看到、听说别人尤其是和自己同等之人的成功时,不禁妒火中烧,使自己忧闷不乐,不得安宁。

  嫉也可归于嗔,是嗔的一种表现。嫉妒从强度可分为三种:最弱者为“嫉羡”,有可能朝积极方向发展;中等者为“嫉忧”,由于别人的成功而自己生怨气,认为自己的不安全感源于对方;最深者为“嫉恨”,不择手段地使对方失败。

  10、覆(梵mraksa),掩饰、隐瞒过错。遮掩隐瞒自已过错罪恶的结果,是使过错罪恶凝结胸中,担忧内疚,不得安稳。《即兴自说·布萨经》佛言:

  过错若隐蔽,必招大烦恼;过错若公开,无忧无烦恼。[1]

  11、悭(梵matsara),吝啬。贪爱、耽着自已的财物、知识等而舍不得施舍,这种心理使人非理性地积蓄,成为吝啬鬼、守财奴。《清净道论·说蕴品》谓悭以隐秘自己已得、当得的利益,不与他人共有为特相,以收缩和吝啬为其表现,为“心的丑恶”。

  12、诳(梵maya,sathya),欺骗心理。《瑜伽师地论》卷八九:

  为欺罔彼,内怀异谋,外现别相,故名为诳。

  为获取名利而隐瞒、夸大真实情况,装出一付诚实可信的样子,图谋骗人以达其目的,这种诳骗心理往往使人做出诈骗、拐骗等不正当行为,导致犯罪。与诳常紧密连接的是“诈”。

  13、谄(梵maya),谄曲不直。《瑜伽师地论》卷八九谓“心不正直,不明、不显,解行邪曲,故名为谄”。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蒙蔽别人,伪装出恭敬谦和、亲切诚恳,或卑躬屈膝、娇媚可爱等姿态,花言巧语,曲顺人意,逢迎奉承,阿谀谄媚,这种阴险谄曲的小人和妇女心理名谄。

  14、无惭(梵ahri),惭的反面。《瑜伽师地论》卷八九谓“于所作罪,望己不羞,故名无惭”。不顾自尊和正理,对自己的过错大颜不惭,谓之无惭。这种心理令人排拒贤善,不知改过迁善,有滋长恶行的作用。

  15、无愧(梵aapatrapa),愧的反面。《瑜伽师地论》卷八九谓“于所作罪,望他不耻,故名无愧”。无视社会的法纪、道德、舆论等,不重贤善而重邪恶,对过失错误不知羞愧,名为无愧,严重的无愧即今所谓“无耻”。

  《本事经》卷四佛说一切恶都以无惭愧为后助而不损减,因为“恶法既生,由无惭愧,都无悔变,无悔变故,而不损减”。《成唯识论》卷六说无惭、无愧二心所“俱遍恶心”——所有恶心生起时都有无惭、无愧与之俱生。

  16、不信(梵asraddha),信的反面,指对有实、有德、有能的佛法僧三宝等的不相信。对于应确信的真理等不信,不能认可承受、爱好追求,使人懒于求法修行,使心污秽,并能污染其它心、心所。被不信污染的心,如浑浊的污水不能映现真理之光明。

  17、懈怠(梵kausidya),怠惰疲懈,精进的反面。《成唯识论》卷六:

  云何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

  说懈怠是对断恶修善之修行懒惰,对污染之事如作恶、追名逐利的精进,也是(对断恶修善的)懈怠。懈怠有滋长种种污染的作用。《华严经》比喻懈怠如钻木取火,未燃而止。

  18、放逸(梵pramada),放纵散漫,不严格约束自己,为不放逸的反面。《瑜伽师地论》卷八九谓“于诸善品,不乐勤修,于诸恶法,心无防护,故名放逸”。不能约束自心断恶为善、舍染求净,名为放逸,有增恶损善的坏作用。放逸被诸经论强调为生死苦恼的根本,《正法念处经》卷五七佛言:

  一切诸苦树,放逸为根本。

  19、害(梵pratigha,vihimsa),损害、伤害别人的心理,不害的反面。《成唯识论》卷六:

  云何为害?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

  对众生没有悲愍和爱心,不怀善意,而怀损伤陷害的恶意,凶狠残忍,这种心理导致损害、迫害他人的种种恶行。

  20、憍(梵mada),骄傲自满。由对自己的出身、容貌、才干、特长、财富、成就等的贪爱、染着、沉醉,骄傲自满,这种心理能增长贪嗔等诸烦恼。《瑜伽师地论》卷二列举七种憍:无病憍、少年憍、长寿憍、族姓憍、色力憍(因身体好而骄傲)、富贵憍、多闻憍。总之,年龄、身体、容貌、出身、种族、知识、成就乃至对佛法的广闻博通、禅定功夫及神通等,都可以成为骄傲的本钱。憍与慢的区别,是慢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轻蔑、卑视,憍则主要表现为自己内心的骄傲、自大、自赏、自满。

  与憍相近者称“傲”,《瑜伽师地论》卷八九:

  于诸尊重及以福田,心不谦敬,说名为傲。

  心怀高慢,对应该尊敬的圣贤等不谦敬,名为傲。

  “喜”(欢喜、喜悦、愉快)虽然是一种善心所,但与慢、憍相联系的喜,即俗云“得意”者,则不一定是善,“得意忘形”则常常预兆倒霉的来临。

  21、散乱(梵viksepa),简称“散”,念头纷驰,不能专注,为修禅定的大障碍。《大乘广五蕴论》:

  云何散乱?谓贪嗔痴分,令心心法流散为性,能障离欲为业。

  散乱的特性是不能专注所缘,障碍离欲和入定,常被看作定的反面,有引发邪思的作用。《六门教授习定论》说五种散乱:一、外心散乱,意识随逐外境驰动。二、内心散乱,修禅定时内心自生种种散乱意念。三、邪缘心散乱,由接触不正确的说法等动摇狐疑而生散乱。四、粗重心散乱,因自我执着、我慢过重、计较我如何如何而生散乱。五、作意散乱,依外道或其它方法修定而引起散乱。

  22、掉举(梵auddhatya),心动荡不定。掉谓左右摇动,举谓上下浮沉,喻念头扰动,使心不寂静。《品类足论》卷三:

  谓心不寂静,心不澹泊,心不宁谧,掉动飘举,心躁扰性,是名掉举。

  掉举尤指修禅定时由所缘境起联想忆念,不自觉地想起所贪爱的人、物、境、事,如思念亲属、想起往昔的乐事等。《大乘广五蕴论》谓掉举“随忆念喜乐等事,心不寂静为性”。《成唯识论》卷六说:掉举是在某一对象上使心念变动不定,散乱是使所缘的对象变动不定,二者在刹那间的表现虽同,但在相续中就会看出差异。

  掉举大体相当于现代心理学所说无固定思考方向的“联想思考”或“愿望思考”、“我向思考”,或译“浮躁”。幻想、白日梦、自由联想等,均属此类。

  23、昏沉(梵styana),昏沉瞢胧,虽未睡着、打盹而不清明的心理状态。《成唯识论》卷六谓昏沉以“令心于境不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婆舍那为业”,使心的功能低劣,不堪提起精神专注于所当为尤其是修习止观,是昏沉的特点。

  24、失念(梵musita-smrtih),遗忘,忘记所应记住的东西。《成唯识论》卷六谓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特别是修习禅定时忘记专注所缘的一境,导致散乱,为入定的障碍。忘记正确的教诫和所守戒律等,则导致恶行。

  25、不正知(梵a-samprajanya),对所观察对象的错误理解,主要指对戒律、道德规范、修行方法等理解有误,从而导致犯戒等行为。

  此外,可以归于烦恼的心理活动,从佛书中还可以找出报复心、刚愎、不悔、坚(顽固坚持错误)、不调伏(心散乱不定)、不恭敬、怯懦、奸、诈、伪、幻(幻觉)、不忍、瞢愦(糊涂)、心昧劣性(自卑)、抵突(顶撞、作对)、愁(忧愁、焦虑)、扰恼(烦闷)、不和软性(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不调柔性(不能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不顺同类(与同类背反、不能合作的心理)、忘恩负义、忤逆、欺软怕硬等一二十种。现代心理学所说负面情绪,诸如焦急、悲伤、忧郁、无聊、慌张、灰心、沮丧、寂寞感、败兴感等,中医所谓“惊”(恐惧、恐怖、紧张感),及紧张、失眠、冷漠、苛刻、无恒心、自我麻醉心理、赌博心理、空想等,皆有负面作用,皆可归于烦恼。

  将主要的或同类的烦恼束为一组,以表示其重要性并便于记忆,有多种说法,若按数字递增顺序排列,重要者有:

  二障:烦恼障、解脱障或所知障;

  二缚:相缚、粗重缚;

  三毒:贪、嗔、痴;

  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三系:欲系、色系、无色系;

  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

  五盖:贪欲、嗔恚、昏眠、掉(举)悔、疑;

  五住地惑: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无始无明住地;

  五毒:贪、嗔、痴、慢、嫉;

  八缠:无惭、无愧、昏沉、睡眠、掉举、悔、嫉妒、悭吝;

  九结:爱、恚、慢、无明、见、取、疑、嫉、悭;

  十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嗔、痴、慢、疑;

  十六心垢:不法欲、嗔、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刚愎、报复心、慢、过慢、憍、放逸;

  二十一心秽:邪见、非法欲、恶贪、邪法、贪、恚、睡眠、掉悔、疑、嗔、覆、悭、嫉、欺诳、谄谀、无惭、无愧、慢、大慢、慢傲、放逸。一说为嗔、恚害、睡眠、调戏、疑、怒、忌、恼、嫉、憎、无惭、无愧、幻、奸、伪、诤、憍、慢、妒、增上慢、贪;…

《烦恼的辨认及对治转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六乘次第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