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的辨认及对治转化(一)
烦恼(梵klesa),又称“惑”、“缠”、“结”、“使”、“系”、“缚”等,梵语词根有折磨、使人产生痛苦义。《维摩经》卷二谓“恼乱众生,故名为烦恼”。《大智度论》卷七解释说:
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
《瑜伽师地论》卷八说烦恼以“自然不寂静起”并不寂静相续为其自性。总之,佛教所谓烦恼,指能烦乱、污染身心令不得安宁寂静的一切有意识、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其含义要比现代汉语中的“烦恼”一词宽泛得多。
烦恼,乃佛陀四圣谛中第二“集圣谛”所摄,为造成生老病死等诸苦的原因,断烦恼,乃消灭诸苦、达到涅槃(灭谛)的途径,因此成为佛教修行道的主要内容(道谛)。大乘菩萨四宏誓愿也说:“烦恼无尽誓愿断”。精析烦恼,治理烦恼,乃佛学之一大特长。
烦恼之辨认
辨认烦恼,乃修行之首要。先须认得烦恼,才谈得上断烦恼。烦恼,大体可分为见所断及修所断两大类,见所断烦恼又称“见惑”、“迷理惑”、“分别起惑”,乃见道时所顿断,属于一种见解或世界观、人生观;修所断烦恼又称“修惑”、“迷事惑”、“思惟所断惑”(“思惑”)、“俱生起惑”,乃见道后修道中所渐断,与生俱来,多属心理学所谓情绪。
见所断烦恼,乃后天接受某种思想而形成,依第六意识的思考计度而起,有五种恶见,加疑及慢之一分,与三界四谛相配共有88品(有部)或112品(唯识宗)。可总摄于唯识学列为六根本烦恼之第六“恶见”(梵drsti),指错谬颠倒、能导致恶果的见解或世界观、人生观,乃由思维推理的错误而形成。佛经中常说六十二见,皆属恶见,略说则有五类,称“五见”:
1、萨迦耶见(梵satkaya-drsti),意译“身见”,亦称“我见”,于五蕴执有实常自我及属于我的东西(我所),或执身心、社会角色、才智、人格、性格等为实我,或执身内有常住的灵魂、性灵、自我,细说有20种或65种之多。身见,乃一切邪见和烦恼的根本。《瑜伽师地论》卷九一云:
谓诸邪见,一切皆以我见为根。
身见或我见,可分为分别与俱生两大层次,分别所起身见,唯由第六识推理思惟而建立,是一种见解。俱生身见在第六、第七识,第六识的俱生身见,在意识深处执自我的存在,通常与时空感、身体感、存在感相俱,只要有意识时皆在。第七识之俱生身见难以觉察,任何时候包括熟睡、休克等情况下也存在,乃是生起一切烦恼的本源、总根子,断此身见,为见道的关键。《显扬圣教论》卷十五说萨迦耶见有五种:一不审事见,因未经认真思考而错认五蕴为自我的分别我见,如见绳为蛇。二遍行见,谓与染污末那相应的俱生身见,于凡夫位一切时恒常随行不舍,如梦中见所受用。三增益事见,在五蕴上主观增加的不死之灵魂等我见,犹如希望占有美女。四无实事见,犹如小儿见幻化事。五于事怖见,如人害怕自己所画的药叉。
2、边见(梵antagraha-drsti),极端、片面、偏激之见,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所执自我将会断灭,如确认人死如灯灭之类的“断见”,二是执物质、灵魂、上帝等常住不灭的“常见”。
3、邪见(梵mitya-drsti),邪,为不正(确)之一,指否认善恶因果及佛、阿罗汉等圣者的真实存在;或认为无前世后世;或认为一切事物无因而生,自然如此;或认为世界有边、无边、上下有边四方无边、非有边非无边;或认为现前享乐即是涅槃,或认为入初、二、三、四禅是涅槃(五现涅槃论);或认为自在天、大梵天等天主常恒不灭,为造物主;或迷信种种实际并非正道的修炼方法为可得解脱的大道。邪见是造作一切恶业的主导,《本事经》卷二佛言:
由邪见故,令诸有情贪痴增益,颠倒坚固,垢秽随增,恶趣成满。
4、见取见(梵drsti-paramarsa),坚执自己所信从的各种恶见为最上真理,自是非他。
5、戒禁取见(梵sila- paramarsa),执着实际上并不合理的戒规禁忌及持守这类戒规禁忌为殊胜,如认拔发、禁食、火烧、日晒、吃猪狗食、不吃盐、只吃三白(米盐糖)等为得道之途径,及不得仰视日月星等迷信禁忌。
修所断烦恼(思惑),与前六识的分别和第七识的思量同时俱起,须渐次修道而断。唯识学分16品,又分为根本烦恼与随烦恼两类,主要者有:
1、贪(梵raga),与占有欲相联系的贪爱、贪着、贪求之心。《大乘广五蕴论》:
云何贪?谓于五取蕴染爱耽着为性。
《成唯识论》卷六谓贪“于有、有具染着为性”。《清净道论·说蕴品》谓贪以把持(应说执取)所缘为特相,有如捕猿的粘胶;有粘着的作用,如投于热锅的肉片;以不施舍为表现,如灯上的油垢;以爱乐能系缚人的东西为生起的近因。总之,贪,以爱乐、染着为本,爱染的对象,广涉五蕴、三界中的一切,不仅指对人世间财色名位等的贪爱希图,而且包括对天伦之乐、良辰美景、花鸟虫鱼、琴棋书画等乃至甚深禅定境界、禅乐的贪着。贪可按三界分为欲贪(欲界之贪)、色贪、无色贪(色界、无色界之贪)三种。《瑜伽师地论》卷五九说具足的贪欲有五相:一有耽着心;二有贪婪心;三有饕餮心,不知满足;四有谋略心,算计如何占有;五有覆蔽心,自以为是,不觉羞耻,不知过患。
2、瞋(梵krodha),又译“恚”,憎恶怨怒,对不喜爱、拂逆于己的人、事、物排斥、反击、破坏的心理反应。包括各种程度的反感、厌恶、愠怒、生气、愤怒、恼火、憎恨、怨恨、仇恨、报复心等。《法蕴足论》卷八解释:
云何嗔?谓于有情,欲为损害;内怀栽杌,欲为扰恼。
《成唯识论》卷六谓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引起嗔的是所有的苦及其原因,不仅有他人和其它众生,而且包括自己、器物、社会、国家、思想见解等。
佛教十善戒以戒嗔为第八,以普度众生为旨的大乘,更强调嗔乃害处最大、最难除去的烦恼,寒山诗谓“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菩萨戒以瞋为重戒,《大宝积经优波离会》云:
贪心相应而犯戒者,其罪尚轻,若一嗔心而犯于戒,其罪甚重!
瞋,大略当于心理学所谓愤怒或包括愤怒,现代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都认为愤怒是一种极其有害于身心和事业的负面情绪。
3、痴(梵moha),愚昧不明。《成唯识论》卷六解释:
云何为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不明事、理,特别是不明佛法所讲因果业报和诸法无我之真实,谓之痴。《清净道论·说蕴品》谓痴以心的暗冥或无智为特相,有不通晓或覆蔽所认识对象自性的作用,以不正的行为或暗冥为其表现,以不如理作意为其近因。痴亦称“无明”(梵avidya,ajnana),是一切烦恼和有漏业的渊源。《本事经》卷四佛言:
一切世间恶、不善法,皆以无明为其前导而得生长。
对无明的解释,经论中有广狭深浅之别。《杂阿含》卷九谓“无知者是为无明”,“愚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缘起经》中解释无明为对前际、后际、前后际、内、外、内外、业、异熟、业异熟、佛、法、僧、四谛、因等凡十九种无知。《俱舍论》卷十分无明为两种:与贪等根本烦恼同时生起者,称相应无明,单独生起者称不共无明。《成唯识论》卷五分不共无明为两种:属末那识生起者任何时候都在活动,称恒行分无明,由第六意识生起者称独行无明。《大乘起信论》分无明为根本、枝末两种,根本无明指不达法界一相而忽然起念,是没有能所及心王与心所差别的最极微细的原始动心;依根本无明,依次起业相、能见相、动相三细相,依境界缘起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六种粗相,为枝末无明。天台宗称迷于中道之理、至成佛时才断尽的无明为元品无明,分无始、后品二种,凡42品,指微细的根本法执,即《起信论》所谓根本无明。
4、慢(梵、巴mana),傲慢。《成唯识论》卷六谓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于德、有德,心不谦下”。比较自他,自认为己胜他劣、己高他低,自高自大,这种心理称为慢。经论中列举的慢有七种、八种、九种,七慢为:一、慢,自认比自己差的人强、与自己同等的人不相高下。二、过慢,自认比实际与己同等者强,与实际上强于自己者同等。三、慢过慢,自认为胜过实际上强于自己者。四、我慢,执五蕴为我(如我是某某明星)而起慢,由我见而感骄傲或自我满足与否,此为诸慢的根本。五、增上慢,未证言证,未得谓得,未证得圣果、神通等而自以为证得,为诸慢中罪过最大者。六、卑慢,自认为跟实际比自己强得多的人差得不多;七、邪慢,实际无德而自认为有德。与慢密切联系的是对他人的轻视、蔑视,蔑视的极端会生起欺侮的心理。
心理学家说:傲慢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自卑,而表现为自负、固执己见、敌意和自我中心。
5、疑(梵vicikitsa)为狭义的怀疑,特指对佛、法、僧三宝及因果业报等真理的狐疑不信。
6、忿(梵krodha),暴怒。《成唯识论》卷六:
云何为忿?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杖为业。谓怀忿者,多发暴恶身表业故。
暴怒之下,失去理智,常表现为对所忿者拳脚刀杖相加的暴恶行为。
7、恨(梵vpanaha),仇恨、怨恨。《正法念处经》卷三三解释:
结缚,转成怨结,故名为恨。
时盛怒结怨,久久怀恨在心,难以忍受,这种怨恨心理有使人热恼不安的作用。与恨接近者为“怨”,常连用为“怨恨”。
8、恼(梵pradasa),恼怒、仇恨心理。《成唯识论》卷六:
云何为恼?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狠戾为性,能障不恼,坦螫为业。谓追往恶,触…
《烦恼的辨认及对治转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