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分别因缘虚妄起,
亦不厌彼而求出,此寂静人之住处。
因为烦恼乃因缘所生的有为法,无其本具的实体,故无自性而空,不必去厌离它们。《大集经》卷十五谓“厌离烦恼,是为魔业”。《般若经》中多处说烦恼本空,本性清净。《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卷上谓“贪嗔痴等一切烦恼即空”。因为空,所以不可断,没有实体可断故。《无上依经》卷一云:
此烦恼垢无力无能,不与根本相应,无真实本,无依处本,最清净本,是故无本。
因为烦恼并非生来本具,皆是遇缘方生,生已即灭,无其常住不灭的实体。若烦恼是心性,有实体,则心应常在烦恼中,不可能净化,而其实不然。普天之下,难觅一终身念念常贪常嗔的人。正因为烦恼非实,没有自性,才有可能伏断烦恼,净化自心。如果烦恼非空,有其本有常住的实体,则绝无断烦恼以获得解脱的道理,实体不可能被断灭故。甚至说烦恼本来清净,即是菩提,《曼殊师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二即言:
有情心烦恼种性,即是菩提性,即是本性真净,即是四智菩提。
大乘对烦恼的态度,如《维摩经》所言,是“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既不把贪瞋痴等烦恼视作实有而起念断灭它们,也不让烦恼迷惑、污染自心,而是把烦恼看作修行的助伴,以烦恼为道。《诸法无行经》偈云:
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法中,无量诸佛法。
若有人分别,淫怒痴及道,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
说贪嗔痴即是道,其中有无量佛法,若仅从世俗谛分别烦恼及道,将二者看作对立的,不见佛法的真谛,是为远离佛法。若具有般若智慧,则烦恼便成了增进智慧之火的柴薪,如《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所言:
以智慧火烧烦恼薪,数数添于烦恼薪木,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转更增明,无有尽灭。
以烦恼为道,要在如实观察烦恼的实性而与之相应。如《大智度论》卷十七说修禅定者以正智观察贪欲盖的方法是:观贪欲非在内、非在外、非在中间:若本在内,不应待外缘方生;若在外,与我无关;若在中间,中在何处?贪欲不从前世来,若从前世来,婴儿时即应有贪欲;以此知其亦不至后世。贪欲不从诸方来,亦不常自有,非遍身中,亦不从五尘来,不从五识出,“无所从生,无所从灭”。贪欲及贪欲者不一不异,因为若离贪欲,贪欲者不可得;离贪欲者,贪欲不可得。贪欲与贪欲者皆从因缘和合而生,和合因缘生法即是自性空,故贪欲、贪欲者非异。贪欲与贪欲者若一,则无分别。
如是等种种因缘,贪欲生不可得。若法无生,是法亦无灭。不生不灭故,则无定无乱。
如是如实观察贪欲,则转贪欲为道而证入离欲的定,“与襌为一”。如此正观,可以将烦恼转化为智慧,乃至用作度化众生的方便。
大乘圆顿教,则直观烦恼从一心而起,一心本空。宝志禅师《道体不二歌》云:
众生不解修道,便欲遣除烦恼,不知烦恼本空,将道更欲觅道。一念之心即是,何须别处研讨?
天台宗注重以圆解就现前一念观烦恼本空,如智者大师《摩诃止观》卷四述就一念观贪嗔等烦恼之法:
贪嗔住于妄念,妄念住于颠倒,颠倒住于身见,身见住于我见,我见则无住处,十方谛求,我不可得,我心自空。
禅宗认为只要明心见性,与本来心行相应,则烦恼自然空寂,无须厌患对治,故称此门为“不断烦恼而入涅槃”之妙道。《宗镜录》卷十八谓“但谛观杀盗淫妄从一心上起,当处便寂,何须更断”。
密教无上瑜伽说贪嗔痴慢嫉“五毒”的体性即是五方佛所表心本具的智慧、慈悲、方便。从这种见地出发,具体以烦恼为道,如双运道以贪淫为道,拙火定以嗔怒为道。无上瑜伽因而称自家为“转位道”——转烦恼为菩提,而不像显教三乘道那样断灭烦恼。
转化烦恼,不仅在烦恼生起之时,而且须要主动引出烦恼以转化之。主动地想象能使自己生起烦恼的境相、人物,主动引出潜伏的烦恼而对治之,是佛陀教弟子常用的方法。《本事经》卷二佛教比丘:应在对境遇缘生心起念之际,及时抓住自心运作之相(“取心相”),通过对心相的观察、思考,使心安住于无分别的本然状态后,若不觉得内心有贪欲等烦恼,应继续仔细观察:我现在是真的没有贪欲等烦恼了,抑是烦恼潜在而不自觉察?这时可想象平时所喜爱或嗔恼的境界,令心趋向此境,看是否有贪、嗔等烦恼生起。如果心顺着境走而生起贪欲等烦恼,应当知晓自己内心还潜伏着某种烦恼。如此自我觉知后,用观察、思惟等方法消灭此潜在的烦恼,直到无论如何想象可爱或可憎境界,心亦安然不动,如以羽毛投火,迅速焦卷。《瑜伽师地论》卷三十说修禅定至第五、六住心,心稍平静时,应主动取令心散动的五欲、男女、贪嗔痴等烦恼之相,思惟其过患,于彼诸相,“折挫其心”,“止息其心”,不令流散。密教无上瑜伽修行者的二十五种密行,也用这种方法,创造条件,故意引出烦恼,以主动转化。
--------------------------------------------------------------------------------
[1] 应器:僧尼乞食用的饭钵
[2] 白衣:在家俗人。古印度在家人衣尚白,佛教出家者衣染(坏)色衣。
[3] 《印光法师文抄续编·与胡作初书》
[4] 《四十二章经》佛言
《烦恼的辨认及对治转化》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