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烦恼的辨认及对治转化▪P5

  ..续本文上一页观看尸体。不净观与近今心理治疗常用的脱敏法实际同一原理,对治性亢奋等病态性心理,尤其是年轻出家者用以制伏性苦闷,自应有奇效。但此观的修习,可能产生对人生的厌恶和对尸体的惧怕,经载佛世时曾发生过比丘们因修不净观极端厌世而自杀的事件,故修习应谨慎。

  与不净观相反,密教的观想本尊法,则观想理想的佛、菩萨等本尊悦意境相。下三部密法从我之心性与本尊无二的见地出发,以绘、塑的本尊形象为曼荼罗(模型),先观想本尊在对面,再迎请本尊住于自己身中。无上瑜伽部密法从即身即佛的见地出发,观想自己即是本尊,每次修法之初于一刹那间顿观自己即是本尊,称“顿起佛慢”。不仅观想身同本尊,而且观想心同本尊;不仅在打坐修法时如是观想,下座后于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也时时如是观想;不仅如是观想自己为本尊,而且观想所见一切众生皆是本尊,一切声音皆是本尊语言,一切境界皆是本尊净土。从心理学看,这是借助外在的榜样,通过观想,使之深入自己的无意识,成为自己的主人,将外在精神象征不断内化,转化凡夫型心理为圣智型心理。

  四界分别观,也主要对治对肉体及自我的贪着。修习时先观察外界的地、水、火、风之相(取相),牢记在心,次观自己身体由四大构成,一一观察四大,从粗到细,乃至观四大一一皆由极微组成,其中没有可贪爱者及自我的实体。观自身如是,他身亦如是。

  8、息念法

  谓顿然止息烦恼恶念。《中尼柯耶》第20《双息经》佛教导比丘:当恶念产生后,以思惟善念、观察恶念危害的方法对治不住时,应忘却一切思念,止息意念活动,咬住牙齿,舌抵上腭,集中全部心力,专注于意念的止息。用这种方法可顿断恶念的相续。

  9、舍念法

  不追忆过去,不思想未来,不计较现在,安住于平静空寂的心境。《经集·执杖经》佛言:摒弃过去和未来之事,不执着现在之事,你将平静地游荡。《杂阿含》卷三六第995经佛言:驰想未来,追悔过去,使人心常被愚痴之火自煎,犹如冰雹打断生草,应该:

  于过去无忧,未来不欣乐,现在随所得,正智系念持。

  10、转移法。

  谓转移思想的对象,这是近今心理学常用的重要调心技巧。烦恼时转向做其它事情,如烦躁时去运动等。佛教用得最多的转移意念法,是当恶念生起时专注自己的呼吸,巴利语称安那般那(anapanasmrti),略译“安般”,意译“持息念”,为修禅定的重要门径。一般从数呼吸入手,先从一数到十,以计数摄心不散。这种方法主要对治散乱,也有对治淫欲的作用,《禅密要法经》谓“此数息法,是贪淫药。”此外,称念佛名、念咒、诵经、拜佛等,都有转移恶念的作用。

  11、纵念法。

  谓纵任念头起灭,这是在烦恼恶念力量强大、用其它方法治不住时采用的对策。其要点是当烦恼恶念汹涌泛起时,不加遏制,而以旁观者的眼光冷眼看其起落,不让恶念作主而发起身口的恶业。《摩诃止观》卷二云:

  若人性多贪欲,秽浊炽盛,虽对治伏,弥更增剧,但恣趣向。

  贪欲(如性欲)强盛时,若强制对治,往往会更加炽盛难伏,故应放纵,但必须做其主宰,当放纵时以正见修观。譬如纶钓,鱼强绳弱,不可争牵,只令钓饵入口,随其远近,任纵沉浮,不久收获。同样,“若人多嗔,郁郁勃勃,相续恒起,断不得断,伏亦不伏,当恣任其起,照以止观。”大手印、大圆满等密法多用这种方法调心。对心的拘制若过于严紧猛利,将烦恼恶念强行压制,储藏于无意识中,这在精神分析心理学看来是一件有害于心理健康的事,甚至会造成心理变态和精神病。藏密、禅宗等早就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强调调心须松紧结合、有张有弛,喻如“婆罗门捻线”。必要时须故意释放藏识中的烦恼习气,纵任烦恼恶念浮现,不加压制,而冷眼观照,以智慧转烦恼为菩提。

  12、增益法。

  谓贪嗔等烦恼炽盛,用其它方法不能制伏时,用增加的方法任其释放,是一种“以毒攻毒”的技术。《增一阿含经》卷九载,佛弟子难陀思念在家时的爱妻孙陀利,“欲意极多”,难以控制,佛乃用“以火灭火”法,以神力摄他往香熏山岩穴中,指一瞎猕猴问他:“是孙陀利美还是这只瞎猕猴美?”答:“猕猴甚丑,与美女孙陀利不能相比。”佛又摄他飞往三十三天,见五百天女在娱乐,皆极美貌,告言:“此处现在没有男子,听说佛弟子子难陀善修梵行,命终之后来生于此,为我等作丈夫。”难陀听说后大喜。佛问:“孙陀利与此五百天女相比,谁美?”答言:“犹如瞎猕猴与孙陀利相比。”佛又摄他赴地狱中,见阿鼻狱中有一大镬空无罪人,狱吏云:“佛弟子难陀,善修梵行,得以生天,天寿千岁,命终后将入此镬。”难陀听后极其畏惧,“衣毛皆竖”,乃悔过,悟唯求涅槃,方为真乐。同经卷二十五长老比丘说以不净观去欲偈:

  设知颠倒者,加心而炽盛,当去诸识想,欲意便休息。

  《楞伽经》卷二偈谓“如逆楔出楔,舍离贪摄受”。密教无上瑜伽以淫欲为道的“双运道”,即是用增益法转淫欲为菩提,又名“转位道”,如以毒攻毒,为此,必要时还须将烦恼欲望增强,喻如耳中进水后以再灌水的方法将水完全倒出。这与现代心理学所用以暂时加剧症状来消除症状的“顺势疗法”(homeopathy)相类。

  13、升华法。

  谓将低劣的人欲升华为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如失恋时将爱升华为事业的动力等,是近今心理学常用的治疗方法。佛教的全部信仰和戒定慧等修持之道,实际上都具有将贪欲等烦恼升华为“善法欲”、“法爱”,将嗔恚失意升华为精进的性质,都可用于心理治疗。

  14、接纳。

  谓用友善热情的态度接纳自己的任何情绪,包括烦恼等负面情绪,不压抑,不以敌对的态度与负面情绪抗争,也不任意释放情绪。压抑思想会得胃溃疡,忍住问题心会动荡或僵化、恐惧,仅是释放会增长习惯性反应,自我抗争增加紧张,不能使人平静。只有以慈爱的心接纳包容自己的一切,关心而感兴趣地注意自己抗拒、否认、逃避的情绪等,以开放的态度令其呈现,像对待老朋友般接纳他们,观察冲动的潜意识根源,在挣扎之处令身心软化,才能有效地转化负面情绪。这种方法,甚合大乘般若精神,《大集经》卷十三即谓“厌恶烦恼是为魔业”。

  15、命名。

  烦恼、负面情绪出现时,及时意识到它们,多次呼唤它,如恼怒时呼唤恼怒,不久它会转为自怜、沮丧、思考或一笑,便会化解。这种方法,出于南传佛学禅法中的称名,如修佛随念时称“佛陀”,修地遍处观时称念“地”等。

  16、提问。

  以心智反省,了知并放下烦恼,向自己提问,如“我曾好好爱过吗?”在禅定中使意识与心灵相连,让意识尽情地编造故事、幻想、恐惧,而不去相信、遵循、实现它们,心灵栖息在佛性或和平及善之中,这时心智便得到治疗。

  17、搁置。

  放在一旁:暂时不去管它,让烦恼自行消灭。

  18、全心地演出。

  将不可压制的欲望付诸实行、表达,同时观察其从产生到消失的整个过程,扩大困境而去充分感觉烦恼,然不能伤害他人和自己。

  19、清除心理垃圾。

  经常练习观察自己的情绪状态,多体验积极情绪,有计划地消除消极情绪,随时清除积压在心中的焦虑、担心、失望、恐惧、愤恨、不满、忧虑、紧张、嫉妒等情绪垃圾。《重建生命》说:要把所有消极的心意,像清理衣柜一样清理好。行李越少,负担越轻,越能体味人生旅程的滋味。

  20、自我宣泄

  可用礼佛、哭喊、长吁短叹、唱歌、尽情舞蹈、剧烈体力劳动、体育运动、交谈、记日记、给自己写信、写诗等方法渲泄心中的痛苦、郁气、怒气、怨气等,不令它们积存在心的银行而自生利息。《止观辅行传弘诀》卷五云:

  如人极忧,大哭则畅。若有极喜,纵歌则畅。……重忧大喜,在意未泄,故以身口歌哭助也。

  21、幽默

  拿自己不如意的和发窘事逗自己开心,常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当作一个喜剧来处理,会觉得有趣、好笑。

  调伏烦恼,不仅须时时注意冒出头的明显烦恼,而且需要注意潜意识、无意识中潜藏未露面的烦恼。要从浮现心头的影像、感觉、思想、字眼、下意识行为等,及禅定中浮现的影像、念头,明觉烦恼,予以对治转化。

  以般若智慧断、转烦恼

  用以上种种方法调伏、对治烦恼,犹如心理医生对症治疗,虽然有一定效果,可以暂时伏住烦恼,但不堪永断烦恼,也不堪转烦恼为智慧。因为它们皆视烦恼为实有,未能触及烦恼自性空的实质,故不堪拔掉烦恼之根,有时还会产生副作用,可能导致烦恼增盛、心理变态。《杂阿含经》卷十八载提婆达多比丘以“心法修心法”(如石压草)的方法解脱五欲,被佛呵斥为背离佛法正道。

  佛法用以调伏烦恼,乃至断灭烦恼、转烦恼为智慧的特殊技巧,是以如实知见烦恼实性的般若智慧,观察烦恼本来无常、空、无我、无生,所谓“以智慧火,焚烦恼薪,成涅槃食”。小乘注重观烦恼无常故空,烦恼出现时,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明觉”它们,观察它们从何处来,之前是什么,注意它持续多久,何时结束,之后又向哪里去。如此冷静观察,会见到烦恼念念无常,无常故无我,无我故空。如《增支部》佛偈所言观察愤怒的要领:

  既然诸法只能维持一刹那的时间,

  那些造了可憎之行的诸蕴早已灭尽,

  而如今你又是向什么生气?

  如果另一者并不存在,想伤人之人又伤得了谁?

  你的存在是伤害之因,如是,为何你还生他的气?

  如同观察暴风雨般,看愤怒来了又去,将愤怒憎恨转为深层慈悲和宽恕。

  大乘注重以“体空观”观烦恼当体无生、毕竟空,空即是菩提,因而不视烦恼为敌,不岌岌厌离,不紧张对治,要在深体烦恼之实性,与之相应。《华严经》卷七七偈云:

  了知三毒真实性,…

《烦恼的辨认及对治转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六乘次第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