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煩惱的辨認及對治轉化▪P5

  ..續本文上一頁觀看屍體。不淨觀與近今心理治療常用的脫敏法實際同一原理,對治性亢奮等病態性心理,尤其是年輕出家者用以製伏性苦悶,自應有奇效。但此觀的修習,可能産生對人生的厭惡和對屍體的懼怕,經載佛世時曾發生過比丘們因修不淨觀極端厭世而自殺的事件,故修習應謹慎。

  與不淨觀相反,密教的觀想本尊法,則觀想理想的佛、菩薩等本尊悅意境相。下叁部密法從我之心性與本尊無二的見地出發,以繪、塑的本尊形象爲曼荼羅(模型),先觀想本尊在對面,再迎請本尊住于自己身中。無上瑜伽部密法從即身即佛的見地出發,觀想自己即是本尊,每次修法之初于一刹那間頓觀自己即是本尊,稱“頓起佛慢”。不僅觀想身同本尊,而且觀想心同本尊;不僅在打坐修法時如是觀想,下座後于日常生活、人際交往中也時時如是觀想;不僅如是觀想自己爲本尊,而且觀想所見一切衆生皆是本尊,一切聲音皆是本尊語言,一切境界皆是本尊淨土。從心理學看,這是借助外在的榜樣,通過觀想,使之深入自己的無意識,成爲自己的主人,將外在精神象征不斷內化,轉化凡夫型心理爲聖智型心理。

  四界分別觀,也主要對治對肉體及自我的貪著。修習時先觀察外界的地、水、火、風之相(取相),牢記在心,次觀自己身體由四大構成,一一觀察四大,從粗到細,乃至觀四大一一皆由極微組成,其中沒有可貪愛者及自我的實體。觀自身如是,他身亦如是。

  8、息念法

  謂頓然止息煩惱惡念。《中尼柯耶》第20《雙息經》佛教導比丘:當惡念産生後,以思惟善念、觀察惡念危害的方法對治不住時,應忘卻一切思念,止息意念活動,咬住牙齒,舌抵上腭,集中全部心力,專注于意念的止息。用這種方法可頓斷惡念的相續。

  9、舍念法

  不追憶過去,不思想未來,不計較現在,安住于平靜空寂的心境。《經集·執杖經》佛言:摒棄過去和未來之事,不執著現在之事,你將平靜地遊蕩。《雜阿含》卷叁六第995經佛言:馳想未來,追悔過去,使人心常被愚癡之火自煎,猶如冰雹打斷生草,應該:

  于過去無憂,未來不欣樂,現在隨所得,正智系念持。

  10、轉移法。

  謂轉移思想的對象,這是近今心理學常用的重要調心技巧。煩惱時轉向做其它事情,如煩躁時去運動等。佛教用得最多的轉移意念法,是當惡念生起時專注自己的呼吸,巴利語稱安那般那(anapanasmrti),略譯“安般”,意譯“持息念”,爲修禅定的重要門徑。一般從數呼吸入手,先從一數到十,以計數攝心不散。這種方法主要對治散亂,也有對治淫欲的作用,《禅密要法經》謂“此數息法,是貪淫藥。”此外,稱念佛名、念咒、誦經、拜佛等,都有轉移惡念的作用。

  11、縱念法。

  謂縱任念頭起滅,這是在煩惱惡念力量強大、用其它方法治不住時采用的對策。其要點是當煩惱惡念洶湧泛起時,不加遏製,而以旁觀者的眼光冷眼看其起落,不讓惡念作主而發起身口的惡業。《摩诃止觀》卷二雲:

  若人性多貪欲,穢濁熾盛,雖對治伏,彌更增劇,但恣趣向。

  貪欲(如性欲)強盛時,若強製對治,往往會更加熾盛難伏,故應放縱,但必須做其主宰,當放縱時以正見修觀。譬如綸釣,魚強繩弱,不可爭牽,只令釣餌入口,隨其遠近,任縱沈浮,不久收獲。同樣,“若人多嗔,郁郁勃勃,相續恒起,斷不得斷,伏亦不伏,當恣任其起,照以止觀。”大手印、大圓滿等密法多用這種方法調心。對心的拘製若過于嚴緊猛利,將煩惱惡念強行壓製,儲藏于無意識中,這在精神分析心理學看來是一件有害于心理健康的事,甚至會造成心理變態和精神病。藏密、禅宗等早就認識到了這一問題,強調調心須松緊結合、有張有弛,喻如“婆羅門撚線”。必要時須故意釋放藏識中的煩惱習氣,縱任煩惱惡念浮現,不加壓製,而冷眼觀照,以智慧轉煩惱爲菩提。

  12、增益法。

  謂貪嗔等煩惱熾盛,用其它方法不能製伏時,用增加的方法任其釋放,是一種“以毒攻毒”的技術。《增一阿含經》卷九載,佛弟子難陀思念在家時的愛妻孫陀利,“欲意極多”,難以控製,佛乃用“以火滅火”法,以神力攝他往香熏山岩穴中,指一瞎猕猴問他:“是孫陀利美還是這只瞎猕猴美?”答:“猕猴甚醜,與美女孫陀利不能相比。”佛又攝他飛往叁十叁天,見五百天女在娛樂,皆極美貌,告言:“此處現在沒有男子,聽說佛弟子子難陀善修梵行,命終之後來生于此,爲我等作丈夫。”難陀聽說後大喜。佛問:“孫陀利與此五百天女相比,誰美?”答言:“猶如瞎猕猴與孫陀利相比。”佛又攝他赴地獄中,見阿鼻獄中有一大镬空無罪人,獄吏雲:“佛弟子難陀,善修梵行,得以生天,天壽千歲,命終後將入此镬。”難陀聽後極其畏懼,“衣毛皆豎”,乃悔過,悟唯求涅槃,方爲真樂。同經卷二十五長老比丘說以不淨觀去欲偈:

  設知顛倒者,加心而熾盛,當去諸識想,欲意便休息。

  《楞伽經》卷二偈謂“如逆楔出楔,舍離貪攝受”。密教無上瑜伽以淫欲爲道的“雙運道”,即是用增益法轉淫欲爲菩提,又名“轉位道”,如以毒攻毒,爲此,必要時還須將煩惱欲望增強,喻如耳中進水後以再灌水的方法將水完全倒出。這與現代心理學所用以暫時加劇症狀來消除症狀的“順勢療法”(homeopathy)相類。

  13、升華法。

  謂將低劣的人欲升華爲對崇高理想的追求,如失戀時將愛升華爲事業的動力等,是近今心理學常用的治療方法。佛教的全部信仰和戒定慧等修持之道,實際上都具有將貪欲等煩惱升華爲“善法欲”、“法愛”,將嗔恚失意升華爲精進的性質,都可用于心理治療。

  14、接納。

  謂用友善熱情的態度接納自己的任何情緒,包括煩惱等負面情緒,不壓抑,不以敵對的態度與負面情緒抗爭,也不任意釋放情緒。壓抑思想會得胃潰瘍,忍住問題心會動蕩或僵化、恐懼,僅是釋放會增長習慣性反應,自我抗爭增加緊張,不能使人平靜。只有以慈愛的心接納包容自己的一切,關心而感興趣地注意自己抗拒、否認、逃避的情緒等,以開放的態度令其呈現,像對待老朋友般接納他們,觀察沖動的潛意識根源,在掙紮之處令身心軟化,才能有效地轉化負面情緒。這種方法,甚合大乘般若精神,《大集經》卷十叁即謂“厭惡煩惱是爲魔業”。

  15、命名。

  煩惱、負面情緒出現時,及時意識到它們,多次呼喚它,如惱怒時呼喚惱怒,不久它會轉爲自憐、沮喪、思考或一笑,便會化解。這種方法,出于南傳佛學禅法中的稱名,如修佛隨念時稱“佛陀”,修地遍處觀時稱念“地”等。

  16、提問。

  以心智反省,了知並放下煩惱,向自己提問,如“我曾好好愛過嗎?”在禅定中使意識與心靈相連,讓意識盡情地編造故事、幻想、恐懼,而不去相信、遵循、實現它們,心靈棲息在佛性或和平及善之中,這時心智便得到治療。

  17、擱置。

  放在一旁:暫時不去管它,讓煩惱自行消滅。

  18、全心地演出。

  將不可壓製的欲望付諸實行、表達,同時觀察其從産生到消失的整個過程,擴大困境而去充分感覺煩惱,然不能傷害他人和自己。

  19、清除心理垃圾。

  經常練習觀察自己的情緒狀態,多體驗積極情緒,有計劃地消除消極情緒,隨時清除積壓在心中的焦慮、擔心、失望、恐懼、憤恨、不滿、憂慮、緊張、嫉妒等情緒垃圾。《重建生命》說:要把所有消極的心意,像清理衣櫃一樣清理好。行李越少,負擔越輕,越能體味人生旅程的滋味。

  20、自我宣泄

  可用禮佛、哭喊、長籲短歎、唱歌、盡情舞蹈、劇烈體力勞動、體育運動、交談、記日記、給自己寫信、寫詩等方法渲泄心中的痛苦、郁氣、怒氣、怨氣等,不令它們積存在心的銀行而自生利息。《止觀輔行傳弘訣》卷五雲:

  如人極憂,大哭則暢。若有極喜,縱歌則暢。……重憂大喜,在意未泄,故以身口歌哭助也。

  21、幽默

  拿自己不如意的和發窘事逗自己開心,常把自己的心理問題當作一個喜劇來處理,會覺得有趣、好笑。

  調伏煩惱,不僅須時時注意冒出頭的明顯煩惱,而且需要注意潛意識、無意識中潛藏未露面的煩惱。要從浮現心頭的影像、感覺、思想、字眼、下意識行爲等,及禅定中浮現的影像、念頭,明覺煩惱,予以對治轉化。

  以般若智慧斷、轉煩惱

  用以上種種方法調伏、對治煩惱,猶如心理醫生對症治療,雖然有一定效果,可以暫時伏住煩惱,但不堪永斷煩惱,也不堪轉煩惱爲智慧。因爲它們皆視煩惱爲實有,未能觸及煩惱自性空的實質,故不堪拔掉煩惱之根,有時還會産生副作用,可能導致煩惱增盛、心理變態。《雜阿含經》卷十八載提婆達多比丘以“心法修心法”(如石壓草)的方法解脫五欲,被佛呵斥爲背離佛法正道。

  佛法用以調伏煩惱,乃至斷滅煩惱、轉煩惱爲智慧的特殊技巧,是以如實知見煩惱實性的般若智慧,觀察煩惱本來無常、空、無我、無生,所謂“以智慧火,焚煩惱薪,成涅槃食”。小乘注重觀煩惱無常故空,煩惱出現時,以冷靜客觀的態度“明覺”它們,觀察它們從何處來,之前是什麼,注意它持續多久,何時結束,之後又向哪裏去。如此冷靜觀察,會見到煩惱念念無常,無常故無我,無我故空。如《增支部》佛偈所言觀察憤怒的要領:

  既然諸法只能維持一刹那的時間,

  那些造了可憎之行的諸蘊早已滅盡,

  而如今你又是向什麼生氣?

  如果另一者並不存在,想傷人之人又傷得了誰?

  你的存在是傷害之因,如是,爲何你還生他的氣?

  如同觀察暴風雨般,看憤怒來了又去,將憤怒憎恨轉爲深層慈悲和寬恕。

  大乘注重以“體空觀”觀煩惱當體無生、畢竟空,空即是菩提,因而不視煩惱爲敵,不岌岌厭離,不緊張對治,要在深體煩惱之實性,與之相應。《華嚴經》卷七七偈雲:

  了知叁毒真實性,…

《煩惱的辨認及對治轉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六乘次第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