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分別因緣虛妄起,
亦不厭彼而求出,此寂靜人之住處。
因爲煩惱乃因緣所生的有爲法,無其本具的實體,故無自性而空,不必去厭離它們。《大集經》卷十五謂“厭離煩惱,是爲魔業”。《般若經》中多處說煩惱本空,本性清淨。《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卷上謂“貪嗔癡等一切煩惱即空”。因爲空,所以不可斷,沒有實體可斷故。《無上依經》卷一雲:
此煩惱垢無力無能,不與根本相應,無真實本,無依處本,最清淨本,是故無本。
因爲煩惱並非生來本具,皆是遇緣方生,生已即滅,無其常住不滅的實體。若煩惱是心性,有實體,則心應常在煩惱中,不可能淨化,而其實不然。普天之下,難覓一終身念念常貪常嗔的人。正因爲煩惱非實,沒有自性,才有可能伏斷煩惱,淨化自心。如果煩惱非空,有其本有常住的實體,則絕無斷煩惱以獲得解脫的道理,實體不可能被斷滅故。甚至說煩惱本來清淨,即是菩提,《曼殊師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卷二即言:
有情心煩惱種性,即是菩提性,即是本性真淨,即是四智菩提。
大乘對煩惱的態度,如《維摩經》所言,是“不斷淫怒癡,亦不與俱”——既不把貪瞋癡等煩惱視作實有而起念斷滅它們,也不讓煩惱迷惑、汙染自心,而是把煩惱看作修行的助伴,以煩惱爲道。《諸法無行經》偈雲:
貪欲即是道,恚癡亦複然,如是叁法中,無量諸佛法。
若有人分別,淫怒癡及道,是人去佛遠,譬如天與地。
說貪嗔癡即是道,其中有無量佛法,若僅從世俗谛分別煩惱及道,將二者看作對立的,不見佛法的真谛,是爲遠離佛法。若具有般若智慧,則煩惱便成了增進智慧之火的柴薪,如《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所言:
以智慧火燒煩惱薪,數數添于煩惱薪木,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轉更增明,無有盡滅。
以煩惱爲道,要在如實觀察煩惱的實性而與之相應。如《大智度論》卷十七說修禅定者以正智觀察貪欲蓋的方法是:觀貪欲非在內、非在外、非在中間:若本在內,不應待外緣方生;若在外,與我無關;若在中間,中在何處?貪欲不從前世來,若從前世來,嬰兒時即應有貪欲;以此知其亦不至後世。貪欲不從諸方來,亦不常自有,非遍身中,亦不從五塵來,不從五識出,“無所從生,無所從滅”。貪欲及貪欲者不一不異,因爲若離貪欲,貪欲者不可得;離貪欲者,貪欲不可得。貪欲與貪欲者皆從因緣和合而生,和合因緣生法即是自性空,故貪欲、貪欲者非異。貪欲與貪欲者若一,則無分別。
如是等種種因緣,貪欲生不可得。若法無生,是法亦無滅。不生不滅故,則無定無亂。
如是如實觀察貪欲,則轉貪欲爲道而證入離欲的定,“與襌爲一”。如此正觀,可以將煩惱轉化爲智慧,乃至用作度化衆生的方便。
大乘圓頓教,則直觀煩惱從一心而起,一心本空。寶志禅師《道體不二歌》雲:
衆生不解修道,便欲遣除煩惱,不知煩惱本空,將道更欲覓道。一念之心即是,何須別處研討?
天臺宗注重以圓解就現前一念觀煩惱本空,如智者大師《摩诃止觀》卷四述就一念觀貪嗔等煩惱之法:
貪嗔住于妄念,妄念住于顛倒,顛倒住于身見,身見住于我見,我見則無住處,十方谛求,我不可得,我心自空。
禅宗認爲只要明心見性,與本來心行相應,則煩惱自然空寂,無須厭患對治,故稱此門爲“不斷煩惱而入涅槃”之妙道。《宗鏡錄》卷十八謂“但谛觀殺盜淫妄從一心上起,當處便寂,何須更斷”。
密教無上瑜伽說貪嗔癡慢嫉“五毒”的體性即是五方佛所表心本具的智慧、慈悲、方便。從這種見地出發,具體以煩惱爲道,如雙運道以貪淫爲道,拙火定以嗔怒爲道。無上瑜伽因而稱自家爲“轉位道”——轉煩惱爲菩提,而不像顯教叁乘道那樣斷滅煩惱。
轉化煩惱,不僅在煩惱生起之時,而且須要主動引出煩惱以轉化之。主動地想象能使自己生起煩惱的境相、人物,主動引出潛伏的煩惱而對治之,是佛陀教弟子常用的方法。《本事經》卷二佛教比丘:應在對境遇緣生心起念之際,及時抓住自心運作之相(“取心相”),通過對心相的觀察、思考,使心安住于無分別的本然狀態後,若不覺得內心有貪欲等煩惱,應繼續仔細觀察:我現在是真的沒有貪欲等煩惱了,抑是煩惱潛在而不自覺察?這時可想象平時所喜愛或嗔惱的境界,令心趨向此境,看是否有貪、嗔等煩惱生起。如果心順著境走而生起貪欲等煩惱,應當知曉自己內心還潛伏著某種煩惱。如此自我覺知後,用觀察、思惟等方法消滅此潛在的煩惱,直到無論如何想象可愛或可憎境界,心亦安然不動,如以羽毛投火,迅速焦卷。《瑜伽師地論》卷叁十說修禅定至第五、六住心,心稍平靜時,應主動取令心散動的五欲、男女、貪嗔癡等煩惱之相,思惟其過患,于彼諸相,“折挫其心”,“止息其心”,不令流散。密教無上瑜伽修行者的二十五種密行,也用這種方法,創造條件,故意引出煩惱,以主動轉化。
--------------------------------------------------------------------------------
[1] 應器:僧尼乞食用的飯缽
[2] 白衣:在家俗人。古印度在家人衣尚白,佛教出家者衣染(壞)色衣。
[3] 《印光法師文抄續編·與胡作初書》
[4] 《四十二章經》佛言
《煩惱的辨認及對治轉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