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使:見、修二惑每一煩惱各分下中上叁品,與叁界、四谛相配共有98種.
百八煩惱:十使由迷執叁界十二谛(每一界各苦集滅道四谛),而有見所斷煩惱112種,修所斷煩惱16種,共計128種煩惱。
不僅煩惱是負面的、有害的,即便純粹的善,對未斷煩惱的凡夫而言,也只是“有漏善心”,不離無明、癡,不離我愛等根本煩惱,不能離其對立面惡、不善而獨立存在,可能走向其反面,如因愛而恨、由慕生嫉、樂極生悲、信仰導致狂熱、成功孳生驕傲等;或多少摻雜有惡,喻爲“雜毒飯”(參雜有毒的食品),如施舍捐獻,往往不離獲得美名佳譽或更大福報的貪心,幫助別人,常出于需要時得到別人幫助的考慮,若獲得福報,往往能增益我執和貪心。智顗《摩诃止觀》卷二說:
夫善惡無定。如諸蔽爲惡事,度爲善,人天報盡,還墮叁途,已複是惡。何以故?蔽、度俱非,動出體皆是惡。
當知生死涅槃,俱複是惡。六度菩薩慈悲兼濟,此乃稱善;雖能兼濟,如毒器貯食,食則殺人,已複是惡。
乃至菩薩濟世度人之大善,若摻雜我法二執,也可能如雜毒飯。
煩惱的過患與特點
關于煩惱的過患,尤其是在造成生死流轉苦果方面的負面作用,經論中有許多論述。《瑜伽師地論》卷八說煩惱有無量過患,其中重要者如:
1、煩惱生時,先惱亂其心,令失去平靜。
2、使人于所緣顛倒認識。
3、令煩惱的種子增長堅固,令同類的煩惱相續成習。
4、由煩惱發起惡、不善業,自害、害他、自他俱害,能結出現在及後世的苦果,能令退失諸殊勝的善法、遠離涅槃之樂。
5、能令資財衰損散失,
6、能令人在衆人中、社會上失去威望、面子,令人臭名遠揚。
7、令人于臨終時生大憂悔,死後墮于叁惡道中。
關于煩惱運作的特點,同論卷七十說,若爲煩惱所魅,有五種相,甚于被鬼所魅:
1、煩惱不單行,“若爲一煩惱所魅,必爲無量煩惱所魅”。如因貪權位必然會對政敵生嗔恨,會對下屬起憍慢等。同論卷五說:
又不善法能引諸勝不善法,謂欲貪能引嗔、癡、慢、見、疑。
2、不可治療,煩惱之心病,非物質性的一切靈丹妙藥所能治療。
3、“難可識別,世聰慧者尚不能了”。
4、煩惱非客,與生俱來,被認爲是本性如此。
5、煩惱與一切衆生共有,習以爲常,不以爲非。
此外,煩惱還會自行繁殖增長。如《涅槃經》偈雲:“如人喜眠,眠隨滋長。”
關于煩惱的生起,《瑜伽師地論》卷五八說,諸煩惱或緣事、緣境而生,也能緣煩惱而生,如對自己所愛者因愛生恨,因自己由煩惱而恨自己等;諸煩惱皆能與自地(同一界)的一切煩惱展轉相緣,下地的煩惱還能緣上地的煩惱及事,如欲界之人可能貪愛追求色、無色界禅定,希望生天、一睹天女的芳容等,上地煩惱則不緣下地,如住于四禅中者不會貪愛女色。
一般而言,煩惱唯由六、七二識發起,《宗鏡錄》卷五五雲:
唯第六、第七有遍計分別故,即六七二識有執也。
即由前五識生起的煩惱,實際上一般也由五俱意識發起。
--------------------------------------------------------------------------------
[1] 、《藏外佛教文獻》第五輯頁91
煩惱的辨認及對治轉化(二)
調伏煩惱的技術
調伏煩惱,是修行初期的重點任務。佛法具有多種調伏煩惱的技術,其主要者有:
1、對治。
對治(pratipaksa),梵語原意爲否定、遮遣,本指以無漏智斷煩惱,多時指以相應的方法針治修行中的問題,有如良醫對症下藥,將軍對敵設陣,有心理治療的意味。狹義的對治,系利用人的心理活動正反相克的原理,扶正克邪,有如中醫之以寒藥攻熱病、以熱藥治寒症。常用的對治調心法,有以善對治惡、以慈悲對治嗔恨、以喜對治嫉妒、以忍對治不忍、以精進對治懈怠、以禅定對治散亂、以舍對治悭吝與過度、以智慧對治愚癡、以知足對治貪求、以慚愧對治驕慢、以正見對治邪見等。
以善對治惡,可以總攝對一切煩惱不善心的對治。《中阿含·念處經》佛告比丘:
生惡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斷滅止。
善法念,即念(記憶)善法——提起與所生惡不善之念相反的善念,如憤怒仇恨生起時提起慈悲心、嫉妒生起時提起歡喜心、懈怠生起時提起精進心,等等。《念處經》中,佛教導比丘在以善念對治惡念時,要振作精神,“齒齒相著,舌抵上腭”,集中精力、提起警覺,用力提起善念,以善製惡。
對治法常用觀想、念想等方法。漢傳佛教界所流行的“五停心觀”,出于《阿含經》,是初修行者對治躁動難伏之粗重煩惱心的五種方法:多貪衆生不淨觀、多嗔衆生慈悲觀、散亂衆生數息觀、愚癡衆生因緣觀、多障衆生念佛觀。不淨觀對治性欲擾動,對治的方法,是如實觀想所貪異性肉體,實際上充滿不淨、汙穢不堪、不可愛,不值得貪求。《雜阿含》卷四二第1161經佛教導年輕比丘:若起貪色淫欲之心,應該觀察所貪愛者美麗可愛的薄皮之下,種種不淨充滿其中,周遍觀察其周身上下內外,一一腥臭汙穢,實在不足貪戀。佛將盛妝的美女比喻爲“革囊盛穢”、“寶瓶盛糞”,這是人體本來的真相,並非故作誇張。具備解剖生理知識的現代人,更不難認識人身上有許多的微生物、病菌甚而可怕的愛滋病、性病病菌,拈花弄草有殺身害命的危險。如此思想觀察,自會有熄滅熾燃欲火、壓下非分淫念的效用。
慈悲觀對治嗔怒仇恨,嗔怒心由計較對方的缺點及對我的拂逆而生,慈悲心則由觀察對方的優點、悲苦不幸及對我的好處而生,想對方的優點、悲苦不幸和曾經對我的好處,是生起慈悲心以熄滅怒火的技巧。同理,嫉妒由對對方的成功不能容受、覺得他勝過我而生,對治的方法,是想其不成功、缺點和我的成功、優點,從而生起與嫉妒相反的歡喜心。或以隨喜對治:試從對方的角度去看問題,明白他因此而高興,也希望別人爲他高興,應與他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爲別人的成功而歡喜。驕慢由對自己的成功自滿、蔑視他人而生,對治的方法,是想自己的不成功、缺點和他人的成功、優點,從而生起與驕慢相反的謙虛心。愚癡和邪見,只有用思考緣起的方法對治,破除錯謬之見,以智慧的光明驅散癡暗。
《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二一廣說各種人修行進程中各個階段的對治法,如在家者不能出離,修不淨想、無常想以對治;懶惰懈怠者于無常修苦想以對治;有身見者于衆苦修無我想以對治;愛味飲食者于飲食修厭膩想以對治;貪愛世間樂欲者修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以對治;修止觀時心暗昧以修光明想對治;愛味禅定修離欲想以對治;“推後後日,顧待余時”而不能精進修行者修死想以對治;心不安靜修數息觀以對治;等等。
2、轉治、不轉治、兼治、具治。
對治法,有時也未必奏效,這時可采用“轉治法”以對治之。《雜阿含經》卷叁二第916經佛言:
如是偷盜對以悲心,邪淫對以喜心,妄語對以舍心。
即是轉治。《摩诃止觀》卷八說,如用不淨觀對治貪欲不奏效時,轉而修慈心觀,名爲轉治。又如嗔恨心起時,若以慈悲觀對治無效,可以用不淨觀轉治。癡心重者想有邊無邊、散亂多者思考緣起法以轉治。
不轉治者,當煩惱惡念轉變時,仍用原來的方法對治,如以不淨觀治貪欲病,當由觀不淨生起嗔恨後,繼續觀不淨以治之。
兼治法,謂病如兼藥亦應兼,如對某人生起貪欲並兼帶惱恨報複之心時,用不淨觀兼修慈悲觀以對治。
具治法,謂對一種煩惱心病,采用多種方法治之,有如用多味中藥治療一種疾病。
3、明覺。
明覺或覺照(巴sati,梵smrti),有覺察、覺醒二意。覺察,謂對不善心保持警惕和明覺,一出現即刻認清,有如哨兵之注意發現敵人。《中阿含經》卷二七《自觀心經》佛陀教誡弟子“善自觀心,善自知心”,指時時反觀內照,保持對自己心理活動的清醒自覺、如實正知。要像心理醫生觀察精神病人那樣,將自心當作他心來觀察,隨時明察自己的心態,知曉自心所起每一念的善惡、染淨,及時識別惡念及不利于身心的憂愁、焦慮、狂傲、沈悶、灰暗、惱怒、怨恨等情緒,及時予以管製。覺醒,是對煩惱不善心的性質、本來面目如實了知。
如實覺照身、受、心、法,是佛陀所示“四念住“的根本方法。《中尼柯耶·算術師目犍連經》佛教比丘:應當具備正念與明覺,當走路往返、看、屈伸肢體、穿衣、吃飯、喝水、咀嚼食物、大小便、行、立、坐、臥、入睡、醒來、言談、沈默等時,皆必須保持完全的明覺。同經《教誡羅睺羅庵婆羅林經》佛教導其子羅睺羅:要像照鏡子那樣,經常反省自己,注意保持身、口、意清淨。《本事經》卷五佛陀教比丘,應由所緣及作意“取心相”——時時警覺,注意自己在對境遇緣生起注意時的心理狀態,善于抓住自己起心動念的兆頭(“心相”)。抓住後要注意觀察,善知其染、淨及生起的因緣,觀察其滅相,善于將心安住于順逆不動、無取無執的本然狀態,安住之時,應如大地無量無損,不論淨的、髒的東西置于其上,皆安然處之,沒有分別,不起違順、憂喜、高下之念,“雖遇種種違順衆緣,而心都無分別計著。”《優婆塞戒經·禅波羅蜜品》教誡在家佛教徒應常了知、觀察自心的活動,若有喜、愁、嗔、軟等情緒,“知已能除”,猶如鐵匠善知冷熱,不令失所。這種觀心,也是一種禅定,經中或名“覺意叁昧”——對自己意念保持明了自覺的禅定。《瑜伽師地論》卷十一說應當極善了知自心具有何種煩惱等狀況,知曉對治的方法,這叫“自心相”,爲修定之一訣。
南傳《分別論·迷惑冰消》解釋明覺有四種:…
《煩惱的辨認及對治轉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