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質的不同
近現代諸家心理學,幾乎都承認了感覺經驗的主觀性,認爲它是外境信息刺激感官後所形成的主觀映像。西方多家哲學,利用科學成果,對感覺經驗的形成及其真實性進行了嚴密分析研究,主張感覺經驗提供給人們的只是一束有關境相的“事素”,不把它等同于外境實體,甚至不武斷“事素”在主觀認識之外。在今天,不要說練功得天眼,就是利用人造的視覺延伸工具,也不難領悟感覺經驗之不實。如被古人形容爲“滑若凝脂,柔若白荑”的美女肌膚,只要用一個七八倍的放大鏡去看,便會發現汗毛挺立有如草原,膚摺縱橫有如溝壑,有何凝脂、柔荑相可得
若再通過X光透視機去看,則無論多美的人,都只見一具骨架。不難設想,若有人具天眼能直觀分子,則他眼裏的美人,便會是一堆微塵的堆砌,若更能直觀電子、質子,則美人在他眼裏又成了另一種光點閃爍生滅的圖象。
同一境相在不同的根識中現爲不同的相,說明依他起相具相對性。這被唯識學作爲悟入唯識的重要方便。《大乘阿毗達磨經》偈雲:
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
意謂如同一江河之水,在人看來是水,掉進去有被淹死的危鹼,魚蝦卻以爲窟宅,有如人視空氣一般,在其中優遊自在,在餓鬼看來是膿血,在諸天看來是甘露。又如陽光,在人眼中和在貓頭鷹等動物眼中所見相必有不同。人糞在人感覺中臭穢不堪,豬狗、屎殼郎等卻以爲美餐。即同屬人類,對同一境相的感覺亦不無差異,如同一紅色,在色盲人眼中會成爲灰紫等色,奶酪羊肉等,許多人以爲上味,有的人卻見而惡心,難以下咽。古希臘新懷疑派哲學家阿勒悉底姆斯(Aenesidemus)便曾以感覺因動物而異、因人而異、因時而異等十條理由,論證感覺經驗的不真實。至于依感覺經驗而生的美醜等更帶主觀性的感受,在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就更大了。古人常形容美人“沈魚落雁”之姿,但莊子早就說過,就是被公認爲絕色的毛嫱西施,魚雁見了她會驚惶逃走。俗話說:情人眼裏出西施。被他(她)的情人視爲最美的人,在別人眼裏很可能是醜八怪。《阿含經》中便曾說過,如一美女,凡夫好色者見而貪愛,諸同夫者見而生嫉,與她有仇怨者見而生憎,清淨離欲之人見她汙穢不淨,無美可言。
凡夫的感覺還各有其生就的局限性,能知的範圍有限。人的肉眼遠不如鷹隼,人的嗅覺和聽覺遠不如狗,蛇鼠等的視覺遠不如人。佛經中常說,人的肉眼不能見實際存在的微細衆生微蟲和微細四大所成的鬼、中陰身、諸天、佛菩薩報身,及地獄天宮淨土等。現代科學雖然尚未發明能見鬼、中陰、諸天等的儀器,但在顯微鏡下,已證明佛所言肉眼不見的微蟲確實存在。科學還發現了人不能感知的X光、紅外線、紫外線、超聲、次聲等的實有,發現在宇宙電磁光譜中,人肉眼可見的光帶,只是其中很小的一段,還有大段的不可見光存在;在宇宙聲波中,人耳能聽到的頻率,也只是其中很小的一段,還有大段不可聞的超聲波、次聲波存在。見有爲無,難道不是虛妄顛倒
叁自相中的遍計所執相,指凡夫依相而起名言概念,執此名言概念所表即爲絕對真實。《大乘入楞伽經》謂“相中所有名,是則爲妄(遍)計”。《密嚴經》謂“名爲遍計執”。《解深密經》雲:
雲何諸法遍計所執相
謂一切法假名安立自相差別。
遍計,謂周遍計度,執一切名言概念所表爲真實,如認地絕對爲堅相、水絕對爲濕性、衆生絕對爲衆生等。在佛法看來,這是不符真實的錯誤執著,爲障蔽慧眼、産生煩惱的更爲直接的原因。
名言概念,是人們日常進行思維、交流思想的工具,其不真實性,較感覺之不真實更易于理解。《般若經》稱名言爲“假名”,假,爲假借之義,意謂名言是一種用以表示六識所得相的人造符號,而非所表事物之本身。《大智度論》解釋說,因緣所生之法,在人們認識中用名詞概念來表示,此名言不過是假名而已,真實情況是因緣之和合。如五蘊和合,假名爲衆生,于五蘊和合中,覓“衆生”之實體,了不可得;又如各種零件集合爲車,于零件中覓“車”之體,亦不可得。真實只是因緣和合。因緣和合之法,皆生滅變易而不決定如名言所表,如水爲濕性,遇寒則結爲固態的堅冰。
法相唯識學進一步分析了假名之非實。一、名非是實,名字並不是實體本身,只不過是人們創造的認識符號,有如今電腦輸入信息用數字代表詞語。如果名即是實,則說“火”之時,口應被燒,說“飯”之時,腹應能飽。二、名後于相。從認識過程看,心、境相接的最初刹那間,六識現量,得所了別境的影像,後一刹那,才由意識起分別,生起名言,形成概念,這時前一刹那所見的境相已滅,新的境相出生,但意識中卻以爲後念形成的名言概念所表即是最初刹那六識所現見的實境。
現在看來,名言概念,純屬人的意識所假設,爲人類文化活動、社會活動的成果,嬰兒及人類形成的初期,未必有語言。同一事物,在不同語言中便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即同一漢語中,各地方言的區別便已不小,還有一物多名的現象,如同一種植物,便有“玉米”、“包谷”、“棒子”、“苞米”、“仙麥”等稱呼,世上同名同姓的人更是多不勝數。名言概念在其形成過程中,經過了人意識的舍象與抽象,如“人”這一概念,便舍棄了每個人之間的千差萬別,只抽取了一切人共具的特征。語言文字爲假借之符號,非具體之真實,雖然不難理解,但人們由于認識的習慣,恒常執著假名爲真實,總以爲叫什麼便是什麼,只知借名言去進行認識活動,不知離卻名言去體證絕對真實之本面,故佛法力說假名非實、遍計是妄,以警覺世人反思假名之非實。
關于凡夫對真實的認識,佛經中有個盲人摸象的譬喻,極爲形象貼切:有一群生來即盲的人,想弄清大象是什麼樣子,只有用手摸,結果摸到象鼻的說大象像杵,摸到象腿的說大象像石柱,摸到象腹的說大象像鼓,摸到象尾的說大象像繩子,誰也無法說清象的全貌。大象喻真實,盲人喻凡夫,凡夫通過有局限性、相對性的感覺機製所得感覺經驗(依他起相),就象衆盲人各自摸到的象鼻、象腿等,雖不離大象而不能說即是大象;凡夫依假名的分別,執假名所表爲實(遍計所執相),就象衆盲人各自認象如杵、柱、鼓、繩等,離大象的原樣更遠。如何使盲人得見大象的原貌
那只有令其盲目複明;如何使凡夫得見真實之本面
那只有超越分別名相的有限認識方式,修得能現證真實的慧眼。
道理極成真實的相對性及理性之極限
依現、比、至教叁量思擇,由人特爲殊勝的理性認識而建立的道理極成真實,比依名相分別建立的常識、感性認識層次上的世間極成真實,具有更大程度的真實性。道理極成真實及理性的功用,大略有四大方面:
一、對世間極成真實進行反思,發現其相對性、局限性、虛妄性,乃至能對理性認識和道理極成真實自身進行審察,發現理性之極限。如前所述,即使不依聖言量和天眼,僅依世間現量及正比量,尤其是根據近現代科學的成果,對分別名相的認識方式進行檢查,分析思考,便不難得出感覺非確實、語言爲符號、絕對真實不可以名相分別的認識方式認識的結論。古今中外的不少哲人,都通過以理性批判認識,得出了大致與佛學對世間極成真實的批判相近的結論。如《老子》首章即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謂絕對的道不可以語言诠表。莊子亦強調“大道不辯”,指出了世俗認識的相對性。《聖經》載羅馬總督問基督:“何謂真理
”基督叁緘其口。近現代西方經驗批判主義、批判的實在論等哲學,都分析了感覺經驗的主觀性、相對性。西方一流的科學家,多數都認爲科學只能認識相對的真實、形而下的東西,無法涉足絕對真實、形而上的領域。
二、能通過觀察、思索、研究、實驗,進行概括、歸納、分析、演繹等邏輯思辨,發現可經實踐所證實的客觀規律。各門科學所發現的關于物質世界和社會現象的公理、定律,皆依現、比二量思擇實驗而建立,應攝于道理極成真實的範疇。還可通過哲學的思辨,概括出能複蓋一切現象的普遍規律和永恒法則。佛法所依“此有則彼有,此無則彼無”的緣起法則,便是道理極成真實中最爲可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規律。
叁、能推導出達到涅槃、實證絕對真實之道。此須運用“此有則彼有,此無則彼無;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的緣起法則,如實觀察生命活動,發現導致生死苦果和達到涅槃常樂的染淨因果,及超越名相分別而實證絕對真實——真如之道。當然,這種超出世間之道,以修得超越有限的感知能力之天眼、宿命等神通,通觀衆生生死流轉的整個過程,更易于建立,當年佛陀發明四谛、十二因緣之道,便是依緣起法則,觀禅定中所發天眼宿命等神通智所提供的自他生死流轉的全過程而得。四谛、十二因緣的正確無謬,已由佛陀及無數佛弟子的修行實踐作了證明,成爲具足現、比、聖言叁量證據的證成道理、道理極成真實。佛弟子遵依佛陀聖言,依現、比二量思擇,對其真實性、可靠性足以確信不疑,決心以自己的修行實踐去實證。如同科學經實驗證明的定律一樣,佛陀所示的涅槃之道,只要肯依法實踐,便可在自己身心上證實。
四、能依聖言量及自證悟,將絕對真實所蘊含的微妙義理(法爾道理)依比量邏輯外化,用人類語言诠表。如經中所說真俗二谛及中道,便可依辯證邏輯論證而成立。後來龍樹《中論》等運用二難推理法詳作辨析,論證依一緣起法而建立真俗二谛及中道,破斥多種違悖真實的邪見;叁論宗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揮,演繹出四重二谛、四重中道義;天臺宗則建立了次第叁谛、圓融叁谛、一念叁千等說,華嚴宗依《華嚴經》描述的佛果境界,將真實之內涵用理事、體用等範疇歸納演繹,概括爲一心四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十…
《真實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