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真实论▪P2

  ..续本文上一页三世间现量,指未断烦恼的凡夫之现量,亦称“有漏现量”;四清净现量,指断了烦恼的圣者对真实的体证,亦称“真现量”、“无漏现量”。《正理滴论》所分现量四种为:一、五根智;二、意根智,同《瑜伽论》之色根现量、意受现量;三、自证现量,指各心、心所的自证分,即心自知自认的功能;四、定心现量,指修禅定者定中所现的境相,未经名言分别者。这四种现量属因明学所说,从《瑜伽师地论》四现量来看,皆为世间现量。

  世间现量又有正、似之分。似现量指似是而非的现量,不是对境相的直觉,故不堪作世间极成真实的依据。《因明论疏》说似现量有五种:一、散心缘过去(回忆往事);二、独头意识缘现在(无实境而自起意识现量);三、散意缘未来(想望未来);四、于三世诸不决智(不能确定属过去、现在或未来的现量);五、于现世诸惑乱智(根识有毛病如翳目、晕旋等时所生的错觉、幻觉)。离以上五种过失,六识亲缘实境而未杂名言分别,其时所得直觉始得名为正现量,可作世间极成真实的依据。九识中,五、六、八、九识皆有现量功能,其中前五识、八九二识唯有现量。现量功能由主体之不同,有多般差异,如就眼识现量而言,就有凡人的肉眼、天人及有天眼通者的天眼,和出世间圣者才有的慧眼、法眼、佛眼,凡五种眼。

  比量,谓以名言概念为工具,进行思维。《因明正理门论》释云:

  言比量者,谓藉众相而观于义。

  意谓比量是借用名相来观察思择真实义理。比量唯属第六意识的功能,亦有正、似之分。正比量指依据正现量所提供的感觉经验分别名相,进行思维,符合逻辑法则、因明论式的正确推理、判断;似比量为似是而非的推理、判断。《因明正理门论》谓以似现量为因,“于似所比诸有智生,不能正解,名似比量”。似比量不符真实,只有正比量,才可作道理极成真实的依据。

  非量,指错误的、不符真实的思量。第六意识有非量,第七末那识念念内执有自我,属于非量。非量不能作任何层次真实的依据。

  《瑜伽师地论》等还说证成道理的建立,除依据现、比二量之外,还依至教量(圣言量),指佛等圣者所说的经典,为佛等圣者依其实证真实之智,对众生机宜而说,在确信佛言圣语的佛教徒来说,这是佛等圣众以其修行实践所证明的真理,是可靠的准衡,但未必被不信仰佛教者所公认。后来陈那改革因明,便从与外道辩论的需要出发,取消了因明中的圣言量,只以现、比二量或加譬喻(类比推理)树论立宗。

  佛学还从通观认识对象与认识方式的角度,把对真实的认识归纳为相、名、分别、如如、正智“五法”,出《楞伽经》等,《辨中边论》十真实中以此为摄受真实。相,即色声香味触法之相状,为前六识现量了别的对象;名,即名言概念,为第六意识比量所分别的对象;分别,一译妄想,指凡夫的世俗认识方式,仅限于分别相、名,只能得世间极成、道理极成两种相对的真实;如如,即真如、真实性、实相,乃绝对的真实;正智,指佛教圣者亲证真如的智慧,为清净现量。这五法概括了佛法真实论的基本观点:凡夫分别名相的认识方式,只能知相对的真实,绝对的真实唯佛等圣者超名相分别的真现量方能证得,不是名相分别所能认识的东西。

  世间极成真实和凡夫名相分别的相对性、局限性、虚妄性

  依名、相分别而建立,同类众生共认的世间极成真实,在同类众生共同的世俗认识范围之内,相对于错误的认识如错觉、幻觉、认南为北、认男为女、认驴为骡、认杌为鬼之类,可以说是真实的。这种常识范围内的真实,是人们日常进行思虑、交流思想、展开各种社会活动的基本素材,人们对其真实性通常确认不疑。然而,只要用理性对这种真实及其认识方式进行考察,便不难发现它不但有相对性、局限性,而且有虚妄性。对其相对性、局限性、虚妄性缺乏觉知,习焉不察,是障蔽慧目、生起烦恼、导致生死流转苦果的根源。于是,世间极成真实及凡夫名相分别的虚妄,便为佛法所力说,《金刚经》佛言“凡一切相,皆是虚妄”。《楞伽经》云:

  施设众名,显示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

  把凡夫以名言概念分别的诸相称为妄想。《涅槃经·迦叶菩萨品》说凡夫认世流布想为真实,如于牛仅作牛想,于马仅作马想,是名“倒想”——颠倒的认识。

  凡夫名相分别和世间极成真实何以为妄为倒

  中观学从名相形成的缘起关系分析说:名相之生、认识之形成,依赖根、识而生,依能认识的主体与所认识的境相之互相作用而成立,非不依于他、本来面目直接呈现者,故非实有(绝对的真实),具相对性。《大智度论》卷十五说:

  若诸法实有,不应以心识知故有,若以心识知故有,是则非有。如地坚相,以身根身识知故有,若无身根身识,则无坚相。

  问曰:不管身根身识知之与否,而地的坚固相法尔如是,常恒不变,这难道不足以证明其坚固相乃实有吗

  答曰:若有人能知地为坚相,即使他当时并未直接以身根身识感知,也是依以前触觉感知的经验而知,或间接从别人处听说地为坚相。如果没有能知的心识及身根之感觉机制,根本就谈不上对地的认识乃至有无地这件事,更谈不上地为坚相。对名相之感知分别不能离能感知分别的主观心识,依缘而生,故非实有,非实有者即非绝对的真实,具相对性。执相对者为绝对,认非实有为实有,是名颠倒,是名妄想。

  玄奘大师当年在印度曲女城无遮大会上所立的“真唯识量”:“真故极成色,不离于眼识”,便以色之名相不能离主观的眼识而立宗(论点),赴会的印度外道、内道,无一人能破。今天,也许有人会说:未有人类以前,地球的相状如何,科学已做出了令人信服的描述,这不是确证地球的相状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客观存在吗

  按中观学的方法,应当反问他:科学对未有人类以前地球相状的描述,是否能离心识的名相分别

  设若能离,那就请您不用任何名相,包括手势、表情等,描述一下未有人类以前地球的相状,您若描述不出,那就证明:离认识主体无认识可言,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法相唯识学进一步对认识的形成和心识的结构作了细致分析,论证名相何以虚妄不实。《解深密经》所立三自相中的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便分别论析名、相之非真不实。

  依他起相,谓依缘而生的相,指前六识对境现量所得的色、声、香、味、触、法等相,即心理学所说感觉经验。《密严经》偈谓“相是依他起”。《大乘入楞伽经》云:

  分别迷惑相,是名依他起。

  相的生起,大略须经根、尘、识三缘和合,《楞伽经》谓“三缘和合,幻相方生”。六识中眼识所得色相的生起,还得有光明等缘。心识并不能象镜子映物一样,直接映现境相,必须由感觉器官(五根)接受外境信息(五尘),由外界信息与感觉机制的共同作用,在自心中变起一个“影像尘”,心识对此影像尘进行分别,才形成对境相的现量。影像尘是心识直接分别的对象,相对于外境本质尘名“疏所缘缘”而言,叫做“亲所缘缘”。《宗镜录》卷五五释影像尘云:

  影者流类义,像者相似义,即所变相分是本质之流类,又与本质相似,故名影像。

  影像,即是影子和画像,虽然依本质而有,相似于认识对象,但既经根识之变现,便非认识对象本质尘之实体,也非全同于本质尘的原样,是一个带有主观性的东西。佛典中有时说五识现量缘实境所得相为真实,如《华严游心法界记》谓“眼等识亲证是真,意识妄缘为妄”,这只是从世俗谛、世间极成真实的角度,与第六意识分别影像尘而起的名言分别相较而言,只是世间极成意义上的真实、因明的真实,非真实当得起“真实”二字的绝对真实。凡夫常认此世间极成意义上的相对真实为绝对真实,以为六识所见相即是境相实体的原样映现,把“用我这双肉眼看来那个东西是红色”的事实错误地简化成了“那个东西是红色”,因而被佛说为妄想、倒想。

  根境识三缘和合而变起一个带主观性的影像尘这件事,可谓世间的第一奇事,其中的机关奥妙,非轻易可弄明白。佛经中常将此事比喻为“幻”,称六识所取相为幻相。“幻”亦称“幻化”,是古代印度不难见到的一种方术、魔术,藉神通念力或符咒的加持,将一物变为另一物,如将石头变为黄金,令人眼见为真金,如《西游记》所描写的孙大圣之七十二变、白骨精等妖怪的变化等。幻变之相在凡夫眼里虽然真实不虚,但其实体并非象凡夫眼见耳闻的那样。认幻相为真实,是要吃苦头的。肉眼凡胎的唐僧,因识不破妖怪的幻变,吃了不少苦头,孙悟空火眼金睛,能识破妖怪的变化,而他的变化,终躲不过二郎神第三眼的洞察。没有火眼金睛和第三眼的凡夫,被自己感官所得色声香味等幻相所骗,于幻相起贪爱执着,便难免生死流转的苦果。佛陀为此而力说相之虚幻不实,以唤起众生对自己认识活动的反省。

  《大智度论》早就说过,如凡夫肉眼所见地之坚相,若用天眼观来,则见其为微尘聚合之相,佛教圣者用慧眼观之,则见其空无所有。近现代科学不断在为这一说法提供证据。据物理学的微观学说,在人肉眼中为坚固硬挺的地,分析到电子、质子层次,便如宇宙中行星绕恒星转动,绝大部分已是空了,若再往深层分析,则电子已带波粒二象性,有何坚固相可言

  人肉眼所见的不同颜色,其实体其实是波长不等的光波的电磁震荡,人耳所听到的各种声音,其实体其实是声波在空气中的幅射。运动着的微观粒子或带波粒二象性的东西何以在触觉上现为坚硬相,电磁震荡何以在视觉中现为颜色相,声波何以在听觉中现为音声相,虽然生理、心理科学可提供外界信息刺激感官后在身内神经系统所引起的物理、生理、生化的变化,但最后何以在心识中形成影像,还是说不清。既然根识所得相不同于外境实体,岂非如同幻化

  与幻术变石头为黄金有何本…

《真实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