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慧宗杲禅法心要(明堯)▪P5

  ..續本文上一頁,甚于毒蛇猛虎”。爲了幫助學人擺脫心意識的纏擾,古來祖師大德采用了種種方便善巧,或擎拳,或棒喝,或踩踏,或逼拶,或揚眉瞬目,或顧左右而言他,總之,要令學人的心意識當下破裂,或者走入死胡同,令學人自己最後回頭轉腦。

  除了采用這些峻烈的手段之外,也有些禅師針對學人好分別思維的習慣,將計就計,故意用語言文字,或設一些圈套,讓學人鑽,或說一些沒有滋味的話,讓學人咬嚼。鑽來鑽去,咬嚼來咬嚼去,最終發現沒有理路可得,沒有把柄可抓,沒有門路可出,就在這個當下,或許會有一些靈利漢肯當下放舍,從而入道。這個叫做“叁寸軟舌勝金剛王寶劍”,亦稱之爲“殺人刀、活人劍”。參話頭正是這樣的“殺人刀、活人劍”,通過它,學人可以斷除心意識,契入自己的本來面目。

  當然,話頭既然被稱作“殺人刀、活人劍”,足見它既可以活人,也可以殺人。會用的人通過它可以出離生死,不會用的人可能在心意識的羅網中越纏越緊。古人所謂“死句”、“活句”,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實際上,句無死活,死活在人。若用心意識領解,一切言句都是死句;若不用心意識領解,一切言句都是活句。

  概括宗杲禅師有關“參話頭”的言論,我們發現,修行人如果想在參話頭這一法上,盡快入門,必須首先作好如下幾個方面的思想准備:

  1、須知所參的話頭是“鐵疙瘩”一個,對于邏輯思維來講,無你下手處,無你措足處。因此,不要指望從文字知見的角度來尋找答案;一切語言文字、知見伎倆,縱然說得頭頭是道,通通不算數。

  只以所疑底話頭提管。如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只管提撕舉覺,左來也不是,右來也不是。又不得將心等悟,又不得向舉起處承當,又不得作玄妙領略,又不得作有無商量,又不得作真無之無蔔度,又不得坐在無事甲裏,又不得向擊石火閃電光處會。直得無所用心。(《答張舍人狀元(安國)》)

  2、所參的話頭,對知見而言,雖壁立萬仞,無出身之路,但要相信,畢竟有轉身之處。這轉身之處,決不在文字中,須是親證,別人代替不得。當從這個地方生起疑情,並一直參下去,疑情不破,決不撒手。

  千疑萬疑,只是一疑。話頭上疑破,則千疑萬疑一時破。話頭不破,則且就上面,與之厮崖。若棄了話頭,卻去別文字上起疑,經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塵勞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屬。第一不得向舉起處承當,又不得思量蔔度,但著意就不可思量處思量,心無所之,老鼠入牛角,便見倒斷也。又方寸若鬧,但只舉“狗子無佛性”話。佛語祖語,諸方老宿語,千差萬別;若透得個“無”字,一時透過,不著問人。若一向問人佛語又如何,祖語又如何,諸方老宿語又如何,永劫無有悟時也。(《答呂舍人(居仁)》)

  3、參話頭的目的,就是要死卻分別心、執著心,令我們無處安身,無可把捉。因此,參禅參到無滋味處、絕望處,正是大活之前的大死,正是得力的時候,不可放舍。

  舉話時,都不用作許多伎倆,但行住坐臥處,勿令間斷,喜怒哀樂處,莫生分別。舉來舉去,看來看去,覺得沒理路、沒滋味、心頭熱悶時,便是當人放身命處也。記取!記取!莫見如此境界便退心;如此境界正是成佛作祖底消息也。……但辦取長遠心,與“狗子無佛性”話厮崖,崖來崖去,心無所之,忽然如睡夢覺,如蓮華開,如披雲見日,到恁麼時,自然成一片矣。但日用七顛八倒處,只看個“無”字,莫管悟不悟、徹不徹。(《答宗直閣》)  

  4、參話頭時,不得將心待悟,不得住于五陰境界,亦不得在空境中喪失了疑情,須抖擻精神,猛著精彩始得。

  “幹屎橛”如何?覺得沒巴鼻、無滋味、肚裏悶時,便是好底消息也。第一不得向舉起處承當,又不得飏在無事甲裏。不可舉時便有,不舉時便無也。但將思量世間塵勞底心,回在幹屎橛上,思量來思量去,無處奈何,伎倆忽然盡,便自悟也。不得將心等悟;若將心等悟,永劫不能得悟也。……逐日千萬不要思量別事,但只思量“幹屎橛”,莫問幾時悟。至禱!至禱!(《答呂舍人(居仁)》)  

  有了這幾個方面的認識和心理准備,參話頭就不難入門了。若不明此理,終日圍繞著話頭,在意識裏找答案,則永無出頭之日。古人講,“離心意識參”,就是這個意思。

  概括地講,參禅之法略有十要,修行人不可不知——

  第一對所參話頭要起真切之疑情;第二不得落在語言文字、意識知解中;第叁不得落在枯寂或無所事事的狀態;第四不得將心待悟;第五疑情不破不得改換話頭;第六絕望煩悶時不得中途放舍;第七不得求奇特玄妙;第八不得執分別意識暫時中斷之石火電光爲究竟,不得認途中種種五陰之光影爲真實;第九參禅須具長遠心、懇切心及無所得心;第十參禅要遍于日用處,時時提撕,處處舉覺,不得間斷。

  這十個方面,遍見于宗杲禅師的書信集中,與前面提到的四個方面的准備精神實質是一樣,只不過是詳略不同而已。

  總之,見性之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自欺,亦不可欺人,須是真達不疑之地,如十字街頭親見爹娘一般,更不著問人。若問人,決定是不透。唯死心蹋地、做真實參究功夫的人,才有希望得見本來。若耍聰明、逞知解、玩伎倆,則永無出頭之日。

  五、禅病種種

  知道了用功方法之外,參禅之士尚須提防禅病,以防走錯了路頭。

  這裏所說的禅病,主要是指在修行過程中所有障礙修行的邪知邪見、虛妄執著和不正確的用功方法。禅病的具體表現雖然千差萬別,但根本的病因卻不外如下幾種:

  1、遠離中道,落入二邊

  這是導致禅病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妄立二邊,取一舍一,不能圓融,偏執過度,不肯回頭。

  2、不知方便,執藥成病

  祖師言,“佛說一切法,爲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法本無法,心亦無心,心法兩空,是真實相。諸佛出世、祖師相傳,初無實法與人,皆應衆生之病而示方便之教。如《淨名經》雲:“佛爲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癡爲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又如《楞嚴經》中,佛謂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于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爲色空,周遍法界。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如來藏即此心此性,而佛權指色空相傾相奪爲非,以妙明不滅不生爲是。這兩段話都是藥語,治迷悟二病的,非佛之定意。(參見《示妙道禅人》)。可是,學道之士往往不解方便,不明佛意,執藥成病,或因執著“佛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而落入狂禅;或因執著“離淫怒癡爲解脫”,而住于清淨意識之髑髅禅,或因執著“色空相傾相奪爲非,妙明不滅不生爲是”而落在生滅與不生不滅之二邊中。殊不知,若實若不實,若妄若非妄,若世間若出世間,若生滅若不生不滅,俱是假言,非實有之定法,目的都是幫助人解粘去縛,然亦不可因此落入虛無,撥無因果。

  3、心有所得,求玄求妙

  佛法說到底是要回到本分上來,本質上是歸無所得的。若以有所得心,求無所得法,便免不了要追求文字知解,追求奇特神異。若不肯回頭,沈溺于其中,定入文字魔障和五陰魔窟中。

  4、將心待悟,欲求速效

  在修行過程中,心不平常,亦缺乏長遠心,一心只求快速開悟,這樣一來,不是犯了急躁的毛病,就是中途退失道心,或者沈溺于路途風光以爲究竟,或者饑不擇食而誤入邪門。

  5、欲心未斷,無決定志

  生死心不切,貪于世間名聞利養,以染汙的欲心來學佛,鬥爭心重,貢高我慢。本想除人我,人我愈高;本想除無明,無明愈大。順利的時候便將修行抛在腦後,不順的時候便火急要開悟。以這樣的心態修行,落入魔障是必然的,所謂“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上述五種病因中,前叁項屬于見地不透,影響面最廣,也最難對治。

  下面,再來看看禅病的具體表現。

  宗杲禅師在他的書信集中,有好幾處談到了禅病,現舉叁處:

  1、《示智通居士(黃提宮伯成)》

  近年已來,此道衰微。據高座爲人師者,只以古人公案、或褒或貶、或密室傳授爲禅道者;或以默然無言爲威音那畔、空劫已前事爲禅道者;或以眼見耳聞、舉覺提撕爲禅道者;或以猖狂妄行、擊石火閃電光、舉了便會了、一切撥無爲禅道者。如此等既非,卻那個是著實處?若有著實處,則與此等何異?具眼者舉起便知。

  2、《答曾侍郎(天遊)(問書附)》

  前來所說瞎眼漢、錯指示人,皆是認魚目作明珠,守名而生解者。教人管帶——此是守目前鑒覺而生解者。教人硬休去歇去——此是守忘懷空寂而生解者。歇到無覺無知,如土木瓦石相似,當恁麼時,不是冥然無知——又是錯認方便解縛語而生解者。教人隨緣照顧,莫教惡覺現前——這個又是認著髑髅情識而生解者。教人但放曠,任其自在,莫管生心動念;念起念滅,本無實體,若執爲實,則生死心生矣——這個又是守自然體爲究竟法而生解者。如上諸病,非幹學道人事,皆由瞎眼宗師錯指示耳。

  3、《答李郎中(似表)》

  士大夫學此道,不患不聰明,患太聰明耳;不患無知見,患知見太多耳。故常行識前一步,昧卻腳跟下快活自在底消息。邪見之上者,和會見聞覺知爲自己,以現量境界爲心地法門。下者弄業識,認門頭戶口,簸兩片皮,談玄說妙,甚者至于發狂,不勒字數,胡言漢語,指東畫西。下下者以默照無言,空空寂寂,在鬼窟裏著到,求究竟安樂。其余種種邪解,不在言而可知也。

  這叁段文字基本上把常見的禅病都——列舉出來了。現歸納起來,有十種:

  1、文字知解之病

  即所謂的“語病”,就是以心意識用功,以分別心用功,沈溺于思維領解,玩弄語言名相,依語生解,執藥成病。又稱之爲“口頭禅”、“葛藤禅”。

  莫愛諸方奇言妙句。宗師各自主張、密室傳授底古人…

《大慧宗杲禅法心要(明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