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道安佛學思想管窺(韓國良)▪P3

  ..續本文上一頁者,智度之奧室也。……要斯法也,與進度齊轸,逍遙俱遊,千行萬定,莫不以成。[39]

  所謂“有名”即肯定色法爲實有,所謂“無形”即以色法爲虛空。但釋道安說“既外有名,亦病無形”,並不意味著他已認識到了大乘中觀學派所宣揚的“即有即無,有無一體”的道理,他要表達的真正意義是:對于一切色法,只看到它的空無是不夠的,而且連它的空無也要忘記,進入全然無想的狀態。這也就是說“執道禦有,卑高有差”,這還是在力圖以空滅有,使有的負累一點點消除,“兩忘玄漠,塊然無主”、“冥然無名”,這才算真正進入了寂然無想的涅槃境界。其《合放光光贊略解序》雲:“法身者,一也,常淨也。有無均淨,未始有名。故于戒則無戒無犯,在定則無定無亂,處智則無智無愚。泯爾都忘,二叁盡息,皎然不缁,故曰淨也。”[40]講的也同是這個意思。因爲“戒”的目的是爲了無犯,“定”的目的是爲了無亂,“有無均淨”,“泯爾都忘,二叁盡息”,也即連色法的有無全都忘記(滅淨)了,既擺脫了有,也擺脫了無,完全進入了塊然無思的冥極狀態,那麼自然也就無需再去刻意求戒求定了。如上所言,“崇本息末”的終極狀態,王弼認爲是“心無所別析”,郭象認爲是“無心玄應,唯感之從”、“冥然以所遇爲命而不施心于其間”,嵇康認爲應該是無“計”,如果和釋道安的論述加以對照,實難說他們有什麼不同,只不過王嵇郭追求的是與人的本性相合,釋道安追求的是與包括人在內的萬法的法身也即法性相合罷了。

  顯然,釋道安後期的禅數之學,確實不是從大乘中觀學派的“即有即無”、“非有非無”思想推衍下來的,它更多的是受到了魏晉玄學“崇本息末”觀念的影響。他只認識到萬有的“無”,並未認識到它們的“非無”,他所說的“有無均淨”、“兩忘玄漠”完全是從人的心境上講的。僧肇《不真空論》批評說:“本無者,情尚于無多,觸言以賓無,故非有。有即無非無,無亦無,尋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無非真無耳,何必非有無此有,非無無彼無?此直好無之談,豈謂順通事實,即物之情哉!”[41]可以說是正中其弊的。具體一點說,“本無者,情尚于無多,觸言以賓無,故非有”,此乃僧肇對釋道安“本無論”教義的概括。“有即無非無,無亦無”,此乃僧肇對大乘中觀理論的轉述。“尋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無非真無耳,何必非有無此有,非無無彼無”,此乃僧肇對以上所述之大乘中觀理論的進一步闡發。“此直好無之談,豈謂順通事實,即物之情哉”,這才是僧肇對釋道安“本無論”學說所作的評價。從僧肇的評述不難看出,盡管釋道安有關聖人應該具備的心境特征的描述與大乘中觀學派的法性理論頗有相通之處,但它們得以衍生的佛理依據卻並不盡同。這一方面固然是在釋道安的時代,也即在大乘中觀理論尚未紹介到中國之前,還不可能産生“即有即無,有無一體”的佛學思想,但另一方面這也未嘗不是釋道安對魏晉玄學的有意取法使然。佛教自西漢傳入我國,但直到東晉才開始對人們的生活産生較大影響,並在知識界獲得合法地位。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這實與當時諸多佛界精英爲弘揚佛法而對中國主流文化的有意借鑒分不開。由釋道安禅數之學的建立,我們也可再次看出我國早期佛界學人在處理外來文化時所表現出來的博大心胸和高超智慧。

  【注 釋】

  [1]《大正藏》第42卷,第851頁。

  [2]釋慧皎《高僧傳》,中華書局,1992年,第195頁。

  [3]釋慧皎《高僧傳》,中華書局,1992年,第212頁。

  [4]《續藏經》第2編乙,第7套,第1冊,第9頁。

  [5]《大正藏》第3卷,第51頁。

  [6]樓宇烈《王弼集校釋》,中華書局,1980年,第63頁。

  [7]同上,第195頁。

  [8]同上,第32頁。

  [9]同上,第117頁。

  [10]戴明揚《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第309頁。

  [11]同上,第249頁。

  [12]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61年,第50頁。

  [13]同上,第764頁。

  [14]同上,第5頁。

  [15]同上,第1頁。

  [16]釋僧祐《出叁藏記集》,中華書局,1995年,第292頁。

  [17]樓宇烈《王弼集校釋》,中華書局,1980年,第199頁。

  [18]同上,第150頁。

  [19]同上,第631頁。

  [20]同上,第217頁。

  [21]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61年,第903頁。

  [22]同上,第364頁。

  [23]同上,第267頁。

  [24]同上,第339頁。

  [25]同上,第128頁。

  [26]樓宇烈《王弼集校釋》,中華書局,1980年,第604頁。

  [27]同上,第632頁。

  [28]同上,第640頁。

  [29]同上,第47頁。

  [30]同上,第74頁。

  [31]戴明揚《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第235頁。

  [32]同上,第264頁。

  [33]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61年,第24頁。

  [34]同上,第156頁。

  [35]《續藏經》第2編乙,第7套,第1冊,第9頁。

  [36]釋僧祐《出叁藏記集》,中華書局,1995年,第253頁。

  [37]同上,第251頁。

  [38]同上,第248頁。

  [39]同上,第262頁。

  [40]同上,第265頁。

  [41]《大正藏》第45卷,第152頁。

  

《釋道安佛學思想管窺(韓國良)》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