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释道安佛学思想管窥(韩国良)▪P3

  ..续本文上一页者,智度之奥室也。……要斯法也,与进度齐轸,逍遥俱游,千行万定,莫不以成。[39]

  所谓“有名”即肯定色法为实有,所谓“无形”即以色法为虚空。但释道安说“既外有名,亦病无形”,并不意味着他已认识到了大乘中观学派所宣扬的“即有即无,有无一体”的道理,他要表达的真正意义是:对于一切色法,只看到它的空无是不够的,而且连它的空无也要忘记,进入全然无想的状态。这也就是说“执道御有,卑高有差”,这还是在力图以空灭有,使有的负累一点点消除,“两忘玄漠,块然无主”、“冥然无名”,这才算真正进入了寂然无想的涅槃境界。其《合放光光赞略解序》云:“法身者,一也,常净也。有无均净,未始有名。故于戒则无戒无犯,在定则无定无乱,处智则无智无愚。泯尔都忘,二三尽息,皎然不缁,故曰净也。”[40]讲的也同是这个意思。因为“戒”的目的是为了无犯,“定”的目的是为了无乱,“有无均净”,“泯尔都忘,二三尽息”,也即连色法的有无全都忘记(灭净)了,既摆脱了有,也摆脱了无,完全进入了块然无思的冥极状态,那么自然也就无需再去刻意求戒求定了。如上所言,“崇本息末”的终极状态,王弼认为是“心无所别析”,郭象认为是“无心玄应,唯感之从”、“冥然以所遇为命而不施心于其间”,嵇康认为应该是无“计”,如果和释道安的论述加以对照,实难说他们有什么不同,只不过王嵇郭追求的是与人的本性相合,释道安追求的是与包括人在内的万法的法身也即法性相合罢了。

  显然,释道安后期的禅数之学,确实不是从大乘中观学派的“即有即无”、“非有非无”思想推衍下来的,它更多的是受到了魏晋玄学“崇本息末”观念的影响。他只认识到万有的“无”,并未认识到它们的“非无”,他所说的“有无均净”、“两忘玄漠”完全是从人的心境上讲的。僧肇《不真空论》批评说:“本无者,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故非有。有即无非无,无亦无,寻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耳,何必非有无此有,非无无彼无?此直好无之谈,岂谓顺通事实,即物之情哉!”[41]可以说是正中其弊的。具体一点说,“本无者,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故非有”,此乃僧肇对释道安“本无论”教义的概括。“有即无非无,无亦无”,此乃僧肇对大乘中观理论的转述。“寻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耳,何必非有无此有,非无无彼无”,此乃僧肇对以上所述之大乘中观理论的进一步阐发。“此直好无之谈,岂谓顺通事实,即物之情哉”,这才是僧肇对释道安“本无论”学说所作的评价。从僧肇的评述不难看出,尽管释道安有关圣人应该具备的心境特征的描述与大乘中观学派的法性理论颇有相通之处,但它们得以衍生的佛理依据却并不尽同。这一方面固然是在释道安的时代,也即在大乘中观理论尚未绍介到中国之前,还不可能产生“即有即无,有无一体”的佛学思想,但另一方面这也未尝不是释道安对魏晋玄学的有意取法使然。佛教自西汉传入我国,但直到东晋才开始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并在知识界获得合法地位。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这实与当时诸多佛界精英为弘扬佛法而对中国主流文化的有意借鉴分不开。由释道安禅数之学的建立,我们也可再次看出我国早期佛界学人在处理外来文化时所表现出来的博大心胸和高超智慧。

  【注 释】

  [1]《大正藏》第42卷,第851页。

  [2]释慧皎《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第195页。

  [3]释慧皎《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第212页。

  [4]《续藏经》第2编乙,第7套,第1册,第9页。

  [5]《大正藏》第3卷,第51页。

  [6]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第63页。

  [7]同上,第195页。

  [8]同上,第32页。

  [9]同上,第117页。

  [10]戴明扬《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309页。

  [11]同上,第249页。

  [12]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第50页。

  [13]同上,第764页。

  [14]同上,第5页。

  [15]同上,第1页。

  [16]释僧祐《出三藏记集》,中华书局,1995年,第292页。

  [17]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第199页。

  [18]同上,第150页。

  [19]同上,第631页。

  [20]同上,第217页。

  [21]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第903页。

  [22]同上,第364页。

  [23]同上,第267页。

  [24]同上,第339页。

  [25]同上,第128页。

  [26]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第604页。

  [27]同上,第632页。

  [28]同上,第640页。

  [29]同上,第47页。

  [30]同上,第74页。

  [31]戴明扬《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235页。

  [32]同上,第264页。

  [33]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第24页。

  [34]同上,第156页。

  [35]《续藏经》第2编乙,第7套,第1册,第9页。

  [36]释僧祐《出三藏记集》,中华书局,1995年,第253页。

  [37]同上,第251页。

  [38]同上,第248页。

  [39]同上,第262页。

  [40]同上,第265页。

  [41]《大正藏》第45卷,第152页。

  

《释道安佛学思想管窥(韩国良)》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