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武合一 ——少林功夫(上)
永信
一、少林功夫的社會文化功能
1、少林功夫的社會性功能
少林寺創建于南北朝佛教發展的全盛時期。由于當時整個社會環境處在戰爭頻繁和動蕩不安情形中,相對遊離于國家政權邊緣的宗教廟觀,尤其是一些皇家寺院,因其擁有自己獨立的製度體系(僧律)和豐厚資産,成爲亂世起義的攻劫目標。創立于此時的少林寺也難逃劫難。爲了確保寺院財産安全和佛法尊嚴,以僧稠爲首的僧人習武之舉,是生存需要和佛門需求。再者,禅宗“不立文字”直接體驗和明心見性的修行方式與武術的口傳心授的踐行方式有相同之處,也就是說中國佛教禅宗的本土化過程使少林寺接納了少林功夫。因此,這樣的社會環境使少林功夫具有武術功能和佛教修行的雙重基因,使其根植于少林寺,並逐漸成爲禅宗修行的有效途徑之一。
少林武僧以正義、正直、勇敢氣節和愛國、利民的目的,參與了衆多的曆史事件,爲化解社會矛盾做出了積極貢獻。由于少林功夫具有武術實戰和禅宗修行的雙重功能,尤其是其曆經實戰檢驗,不同時期的人們對于少林功夫的認知由武術技藝延伸到對佛教“慈悲爲懷,普渡衆生”基本教義的認知。少林功夫發揮了宗教世俗化的社會功能。
經過一千五百多年發展曆史,尤其是隨著火器的普遍采用,武術整體退出武裝領域,少林功夫技擊的功能逐漸退化,其修行、健體、審美和增進民族認同感的社會功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其內涵亦更爲豐富和完備。
2、少林功夫的文化性功能
少林功夫是提升禅宗修行境界的有效途徑 因爲少林功夫是一個技術知識體系,其中隱含著一套嚴格的學習模式,所以,很自然地被少林寺僧人轉化爲學佛修禅的程式。在少林功夫成爲僧人們學佛修禅的手段以後,僧人們又會反過來將自己建立在佛教無常無我的教義之上的宗教徒生活方式和對大智大勇精神的追求注入少林功夫,使少林功夫的內涵和品質得以提升。少林功夫在追求技法精進的同時,同樣重視心性的修煉,功夫只不過是一種修行的法門,少林寺僧通過練武找到了覺悟佛法的捷徑。少林寺僧人將這種般若性空精神貫徹到少林功夫演練過程中,使少林功夫獲得一種中國武術其他流派難以企及的 “禅武合一”的境界。這就是古代所說的“禅武不二法門”。少林功夫因此具有了有益于提升人類精神境界,特別是宗教品質的文化功能。少林功夫“禅武合一”的精神對中華武術乃至佛教信仰都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少林功夫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具體表現方式 從內容構成看,少林功夫是一個有結構的龐大體系,其中包含著一個有序的文化積累過程,而不是簡單雜亂的曆史經驗堆積。首先,少林功夫主要是以套路爲基本單位,每個套路是由多則上百個、少則幾十個的動作組合而成。動作之間的連接設計,不僅嚴格遵循人體運動規律,同時也充分融入了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陰陽觀即用對立的矛盾形式概括出事物的特征,以掌握事物的本質這種概括性辨證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觀照到少林功夫的形神、內外、動靜、剛柔、虛實、開合、起落、進退和攻防等方面。具體到動作和套路、套路與套路的關系,它們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之間有所照應。動靜結合,陰陽平衡,剛柔相濟,神形兼備一直是武僧修習少林功夫的追求。表面上看,動作和套路是按照難易次第排列,是學習的階梯或模式;深入地看,它是中國古代思維方式的體現,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的表現形式。
少林功夫有著體育方面的健身養生功能 少林僧人修習少林功夫用以修行健身的文化功能是其不斷發展和優化的源泉動力。少林僧人的禅宗信仰以“壁觀”和“坐禅”爲主要修行手段,達到清白無雜的心念去契合佛理的目的。由于長期盤腿靜坐,致使僧人經絡不通,陰陽失調,精神和肉體都感到十分疲憊。民國尊我齋人《少林拳秘訣》曰:“……居于此寺,見徒從日衆,類皆精神萎靡,筋肉衰憊,每一說法入坐,則徒衆即有混沌不振者。于是達摩師乃訓示徒衆曰:“佛法雖外乎軀殼,然不了解此性,終不能先令靈魂與軀殼相離。是欲見性,必先強身,蓋軀殼強後靈魂易悟也。果借如諸生之志靡神昏,一入蒲團,睡魔即侵,則明性之攻,俟諸何日?吾今爲諸生先立一強身術,每日晨光熹微,同起而習之,必當日進而有功也。”于是乃爲徒衆示一練習法,其前後左右,不過十八手而已。”盡管學界對達摩創少林拳普遍持否定態度,但我們至少從這一記載對僧人長期靜坐修行影響精神狀態和身體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了更爲客觀的認識。少林僧人爲了以最好的狀態達到修行目標,良好的身體狀況成爲必要前提。僧人們根據自身需要,在傳承傳統拳法的基礎上,發展和創編了新的少林功夫套路,以滿足生存在少林寺文化空間的基本需要。少林功夫作爲技術體系,具體表現爲武術套路。套路是由一組動作組合起來的。少林功夫動作的設計和組合套路,都是建立在中國古代的人體醫學知識之上,合乎人體的運動規律。其中最著名的是“六合”理論: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認爲,最合乎人體自然結構的動作,才是最合理的。少林功夫經過漫長曆史的檢驗,不斷地去蕪存精,留傳下來的套路,都是人體運動的精華部分。它能使人體潛能充分發揮,是最優化的健體方式。少林功夫體系中的《易筋經》、《洗髓經》等,就是非常著名的健身養生功法。
少林功夫具有獨特的審美功能 人們總是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創造。審美標准與該事物的背景文化價值取向息息相關。少林功夫的傳承者是禅者,又是武者,因此,它的審美功能是禅宗的美學理念通過人體運動的方式得以實現。
禅宗“悟”之美,崇尚“色即爲空”,揭示了美幻的真幻相即,有無相生的特點;崇尚“心融萬有”、“一切唯識”,催生了“美由心造”的主觀主義美學觀念;崇尚“萬法是一心”、“內外相與以成其照功”,揭示了“萬物齊皆”的審美真谛和“內外同構”、“物我玄會”的審美觀照方式;崇尚“識有境無”、“境假識真”孕育了虛實互融的藝術境論;崇尚“神我不滅”、“精精形粗”,哺乳了中國美學“遺形取神”的審美傳統;崇尚“般若空智”和“靜觀默照”的認識論,所謂“不得般若、不見真谛”,“聖心虛靜、照無不知”,催生了審美認識論的“虛靜”學說:即“虛心納物”、“絕慮遠思”;崇尚不假思索,直觀現前,“現現”見道,直契“現量”,觸及了審美把握方式的直觀特征;崇尚“無分別智”的“不二之悟”,主張用“了無分別”的方式對待對象世界,孕育了中國美學整體不分、意象渾融的審美批評方式;崇尚理圓之美、法圓之美和光明之美,形成了美學史上以圓爲美、光明爲美的豐富奇觀。[1]
少林功夫是學佛修禅的法門之一,又稱“武術禅”。修習者在用武術技藝鍛煉體能的同時,在內心深處冥思少林禅宗要旨,從而使少林功夫的理性認識上升到禅學人生觀的高度。以武悟禅,以禅證武,武禅映照,在習武實踐中得到“頓悟”,達到“見性”,通過習武,徹底明白佛教禅宗智慧的真谛,體悟人生宇宙真的本性。所以,修習少林功夫追求的是一種“拳無意,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脫化神明之境界。少林功夫的傳承者首先是禅者,所以他們修習少林功夫的過程更是禅宗美學的追求和體驗過程,是禅武審美的主體。
隨著技術和理論體系的日臻完備,少林功夫又被稱爲“少林武藝”。它由人體的起、落、進、退、閃、展、騰、挪、竄、蹦、跳、躍、側、撲、滾、翻、進、退等動作組成的套路,成爲最爲優化的人體運動。這是少林功夫傳承人的體驗過程,也首先滿足了觀者對人體運動的視覺審美需要。與此同時,少林功夫的禅宗意念與動作套路的呼應關系,時時向觀者傳遞出它禅武合一的豐富信息,因而它也是禅宗美學的傳播者,是禅武審美的客體。
傳統的少林功夫,是少林寺曆代僧人經過1500多年的創造和錘煉而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是中國古代人體運動美學的精華所在。它含蓄內剛,堅實有力,“靜如處女,動如脫兔”,籠罩在靜穆的佛教文化氛圍中,具有震撼人心的獨特審美價值。
少林功夫有增進民族認同的文化功能 少林功夫與少林寺曆史密切相關,1500多年來,由于少林寺作爲中國武術聖地和禅宗祖庭的特殊地位,從清初(17世紀)開始,在滿清民族統治中國的背景下,少林功夫即被賦予民族政治寓意,成爲中國民間精神力量的象征之一。一方面隨著中華民族向海外移民範圍的不斷擴大,另一方面隨著少林功夫不斷地被文學化演義化以及現代影視等媒體傳播,少林功夫已經從一個寺院的看家絕活,發展成爲全球華人尋求和強化民族認同感的有效途徑。尤其在當代世界一體化的過程中,在多元文化格局背景下,中外文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少林功夫已經成爲中華傳統文化最通俗的表現形式之一。特別是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國家的開放政策和全球多元文化時代的到來,少林寺爲了宣傳少林文化,傳播禅武合一的文化精要,成立了少林功夫表演團,在世界範圍內,爲各國人民巡回演出,贏得了全世界的贊譽。他們足迹遍及世界各地,豐富了全球各族人民了解和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爲增進彼此理解,保持文化多樣性,維護和平共處的國際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
少林功夫有著經濟方面的文化産業功能 少林寺建寺已有1500多年曆史,少林功夫至遲在明中期嘉靖年間(1522-1565)即已聞名于世。所謂“拳以寺名,寺以拳顯”,給登封市社區生活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少林功夫已經成爲登封市社區文化的核心,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登封市社區的整體産業格局,促使了登封市社區旅遊和武術經濟産業的形成,起到了優化産業…
《禅武合一(上)——少林功夫(釋永信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