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結構的重要作用。例如:2001年登封旅遊産業直接效益4100萬元,占登封市財政收入25.5%;社會綜合效益5億元,占登封市國民生産總值11%。目前,登封市少林功夫學校有66所,在校學生2.6萬人,從業人員有2000多人,年産值約5200萬元(登封市以外少林功夫影響所及社區産業情況,尚未進行統計)。合計上述旅遊和武術教育兩項,總産值9300萬元,占登封市國內生産總值1.8%,已經成爲登封市的重要産業。
二、修習少林功夫的方法
少林功夫傳習方式以口訣爲媒介,又往往與少林寺傳統的宗法門頭製度結合在一起。在傳習少林功夫過程中,離不開師父的身傳言教和弟子的勤奮苦練。而高水平的少林功夫傳習,則完全取決于師父的點撥和弟子的悟性。少林功夫高水平的傳習和繼承,除了師父的點撥和徒弟的悟性,還需要日常的學佛修禅等宗教生活來保證。禅宗講究在現實的日常生活中修行,實現學佛目標。少林功夫作爲少林寺僧人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亦被納入到學佛修禅的程式中。修習少林功夫一般要遵循九個步驟:
1、結緣:通過各種原由,知道了少林寺,認識了少林功夫;
2、仰慕:被少林功夫所包含的精神、品質所感動,于是産生仰慕向往之心;
3、抱負:有了仰慕向往之心,于是就會在內心對自己的人生進行計劃,立志學習少林功夫,有了具體目標後,形成了人生的抱負;
4、癡迷:這是個體對自己所選擇的目標的自我肯定狀態,從熱愛以至于著迷;
5、行動:將自己的人生目標化爲具體行動,進入習武階段,直接接觸到少林功夫本身,這是一個艱苦的學習過程;
6、認識:通過一段時間習武,開始對少林功夫有了理性認識,認識到少林功夫豐富的文化內涵;
7、信仰:少林功夫是學佛修禅的法門之一,又稱“武術禅”,學習少林功夫,時刻感受到少林寺內的佛教氣氛,對少林功夫的理性認識轉化爲佛教信仰;
8、感悟:在自覺信仰的基礎上習武,習武不再是目的,而成了學佛的有效途徑;
9、見性:通過習武,徹底明白了佛教智慧裏的真谛,體悟到人生宇宙的真實本性。
禅宗的基本教義是般若性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追求心靈解脫,當少林寺僧人將這種般若性空精神貫徹到少林功夫演練過程中,少林功夫便獲得一種中國武術其他流派難以企及的境界,從而形成少林功夫特有的有益于提升人類精神境界的宗教神韻。
(一)少林功夫拳法基本練習法:
1、呼吸
呼吸之職,肺髒司之。大凡肺強之人,其氣必長,其力必大;肺弱者,反之。何也?因肺爲氣之府,氣乃力之源,故言力者,不能離氣,按之生理無絲毫或爽。北派拳法,乃有專練習呼吸以增其實力者,成功之偉,頗可驚異。其初,本爲寡力之夫,因十年練習呼吸之功,有增其兩手手力能舉七百斛以上者。對于呼吸在武藝修習過程的重要性,自古就有“外練筋骨肉,內練一口氣”之說。
2、手法
手法,各派不同。從抽象的一面分別之,不外圓線與直線兩派。從具體的一面分別之,不出長、短、中叁法。茲所記者,乃少林之嫡派手法也。
(1)掄手(又名牽緣手)
兩手同時于胸前作小圓形,上臂不動,一臂與腕須靈活。敵人右邊來,圓形須順轉。敵人左邊來,圓形須逆轉。若前面來,或順或逆,可隨意動作。如遇武器,最宜使手相格。
(2)分手(又名長短手、龍手)
兩手同時動作,左右分排,右長則左短,左長則右短。長手須直而有力,在前,掌心向下;短手橫屈于胸前,掌心向上。凡遇敵人,前手即擊即格,無須換手也。
(3)切手(又名斫挑手)
此手有單切、雙切之分。單切以一手挑開敵人來手,以一手用力切敵身,而使人傾跌。乃上部手法中最穩而最實用之手法也。
(4)托手(又名鈎托手)
兩手左右分演。右托則左鈎,左托則右鈎。此手與切手,同是一手格、一手擊。其不同之點在于,切手之力向外,其目的使敵人傾跌,雖不能傾跌,必使其遠離我身。托手之力向上,其目的使敵人來手向上落空,乘間以拊擊敵人也。
3、底盤
底盤(少林步法之專名)雖各派不同,而皆爲拳法之根本。練習拳法,須先練習步法,步法穩,方可言拳法。茲只以少林各種底盤列入之,他派不與焉。
(1)八字底盤
兩足立如八字形,兩腿蹲下成水平(俗稱四平馬)。
(2)一字底盤
兩足立如一字形,此法較之八字形稍難,須八字練習有程度後,再習此步。
(3)二字底盤
兩足立成併行線,兩腿蹲下向前作跪式,踵高舉,足趾著力。此步練足趾之彈力也。
少林底盤,僅此叁法。若持之以恒,以站立時間逐漸增加,以至兩腿無痛苦而有力爲功效也。
4、身法
學者既于手法、底盤之練習略有門徑,當進而求之身法,蓋身法亦爲拳法中之重要關鍵。其身法之高深者,將詳述于五拳式中,茲所記者,便于初學之進退趨避等法耳。
(1)進退法
身之進退機勢千差萬別,遇知應變,爭勝負于微妙之間。少林派之尋常進法,必用短馬取側勢,退則多因不能得手,退一步而乘機而進也。
(2)趨避法
進退乃取勢之方,趨避爲乘機之法。孫武子所雲“避實擊虛、聲東擊西”等法,無不相通。不過彼以群言,我以爲個人言也。
總之,進退有方,趨避得宜,斯可通矣。至于變化莫測,出人所不能防、不能製者,是乃在乎苦心獨造之士,不可以常法繩之也。
(二)動作習練方法
少林拳法之十八式,雖動作簡單,但功效甚大。其叁十六式、七十二式等,皆由此變化而出。具體習練程序和方法如下:
預備式:兩踵併在一直線上,兩趾向外,相距約六十度,兩腿直伸,膝後挺,小腹後收,胸前傾,兩肩宜平,稍向後張,兩臂從容下垂,兩肘微向前迎,指密併,掌心向裏,頭宜正,頸宜直,口宜閉,下颏微向後收,兩目向前平視。
按此式即兵式中立正姿勢,對于掌法開始,甚爲緊要,在生理上極有價值,使全身骨骼及各種筋肉,上下左右位置端正,無偏倚之弊。
1、兩掌向前平托式
甲、直立式
(1)兩趾併後,吸氣一口,下貫丹田,兩手緊貼腿部,由下用力向前平伸,如托物然。與肩齊爲度,目平視,兩踵高舉,兩腿須直立,不搖擺,兩手掌相併,脊骨中正勿懈。
(2)休止。
(3)平托下垂,複預備式。
(4)休止。
如此反複至四,複預備式。按此式運動大圓筋、前胫骨筋。
乙、底盤式
(1)兩腿下蹲,兩手由垂直前伸。
(2)休止。
(3)兩手下垂。
(4)休止。
如此反複至四,複預備式。
按此式兼運動大內轉骨筋、縫匠筋。
2、兩手左右平開式
甲、直立式
(1)兩趾高舉,兩手向前平伸。
(2)休止。
(3)兩手向左右平開,以兩臂成一線爲度,胸向前挺。
(4)休止。
如此反複至四,兩手由左右下垂複預備式。
按此式運動擴張胸部,使肺部循環無阻滯之患。
乙、地盆式
(1)兩腿下蹲,兩手由垂直前伸。
(2)休止。
(3)兩手向左右平開。
(4)休止。
如此反複至四,兩手由左右下垂,複預備式。
按此式兼運動直股筋、張股鞘筋。
3、雙手上托式
甲、直立式
(1)兩踵舉起,兩手向左右平開,掌心向上。
(2)休止。
(3)兩手保持原狀,翻轉上托,兩掌心如各托一球,至頂,兩手指端相對,目上視,舌抵腭,由鼻調息,使力周骨肋,足趾用力,總以神氣安舒、腋力由臂透貫指端爲要。
(4)休止。
如此反複至四,兩手由上托下垂,複預備式。
按此式運動前踞筋、叁稜筋、直腹筋、鳥啄膊筋。
乙、地盆式
(1)兩腿下蹲,兩手向左右平開。
(2)休止。
(3)兩手翻轉上托。
(4)休止。
如此反複至四,兩手由上托下垂,複預備式。
按此式兼運動大臀筋、大腰筋、腸骨筋。
4、上翼式
甲、直立式
(1)兩踵高舉,兩手上托。
(2)休止。
(3)兩手緩從耳後收回,翻轉下按至胸前停止。胸向前挺,雙腕平直,曲肱環拱當胸,肩、肘、腕叁者成水平,使其力由肩而肘,而腕、而指端,氣定神凝,心澄貌恭。
(4)休止。
如此反複至四,兩手由胸前下垂,複預備式。
按此式運動回前圓筋、叁稜筋。
乙、盤式
(1)兩腿下蹲,兩手上托。
(2)休止。
(3)兩手緩從耳後收回,翻轉向下按。
(4)休止。
如此反複至四,兩手由胸前下垂,複預備式。
按此式兼運動中臀筋、方形股筋。
5、下翼式
甲、直立式
(1)兩踵高舉,兩手橫屈于胸前。
(2)休止。
(3)兩掌隨氣下按,沈至丹田,略爲停頓,雙手分附胯側,掌心著力下按,手指上舉,脊柱豎直,使力由尾闾循脊骨上升,神貫頭頂。
(4)休止。
如此反複至四,兩手由下按垂直,複預備式。
按此式運動外斜腹筋、橫腹筋、短掌筋。
乙、地盆式
(1)兩腿下蹲,兩手橫屈于胸前。
(2)休止。
(3)兩掌向下按。
(4)休止。
如此反複至四,兩手由下按垂直,複預備式。
按此式兼運動半腱樣筋、長內轉股筋。
6、單手上托式
甲、直立式
(1)右臂向上伸,掌心向下,指端向左,肘直,頭仰,目視右掌心,左手握拳,屈于胸之左側,拳貼于腰際,肘向後挺。
(2)休止。
(3)右臂由左邊落下,劃半圓形至胸前,手握拳,臂屈于胸之右側,拳貼于腰際,左臂向上伸,掌心向下,指端向右,肘直,頭仰,目視左掌心。當上托時,由鼻調息,使氣貫叁焦,左上則右下,右上則左下。兩掌須平,掌心相印,故又名指天蹈地,凡拳法中之展勢,均由此式變化而出。
(4)休止。
如此反複至四…
《禅武合一(上)——少林功夫(釋永信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