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題釋義(王孺童)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題釋義

  王孺童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一部在中國流傳最爲廣泛、影響最爲深遠的大乘經典。本經最早之漢譯本,爲鸠摩羅什于後秦弘始叁年(401)譯出*。除此譯本之外,于今還存有五種漢譯本:一、北魏菩提流支所譯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二、南朝陳真谛所譯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叁、隋達磨笈多所譯之《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四、唐玄奘所譯之《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五、唐義淨所譯之《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這些漢譯本之間,相互存在著一些差異。導致這些差異的直接原因,不是譯者的翻譯,而是由于本經之梵本原不止一種。此六種漢譯本中,除鸠摩羅什譯本屬中觀學系誦本外,後五種譯本均屬法相學系誦本。因此,鸠摩羅什之譯本,不僅譯出時間最早,流傳最廣,且是唯一一種屬于中觀學系之譯本,故曆來爲學人所重。

  佛經經題,爲全經之總標。今將鸠摩羅什所譯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八字經題,詳加釋義,以顯全經實相爲體、無住爲宗之大乘教相。

  一、金剛

  “金剛”,是金中最剛之義,即“金剛石”。

  1、金剛四性

  就“金剛石”本身而言,具備四種基本特性,即:堅性、利性、寶性、明性。

  所謂“堅性”,是指“金剛石”本身的硬度很高,不容易被別的物質所損害。

  所謂“利性”,是指“金剛石”由于本身的硬度要高于其它物質,所以用“金剛石”能夠將別的物質損壞、擊碎。用“金剛石”製成的武器,可以達到無堅不摧的效果。

  所謂“寶性”,是指“金剛石”本身十分名貴,比如“鑽石”的價值就非常高,所以“金剛石”爲世間的寶物。

  所謂“明性”,是指“金剛石”本身是透明的,正是由于這一特性,“金剛石”能夠映照世間的萬物,但本身又不會殘留任何影相。

  2、金剛般若

  由于“金剛石”具有以上四性,所以在佛教經論中,經常用“金剛”來比喻“般若”本具的各種功德,像本經的經題就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以“金剛堅性”,比喻“般若”的體性,永恒穩定,不會受外界任何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

  以“金剛利性”,比喻“般若”的作用,可以消滅一切迷惑、執著、煩惱、障礙,破除無明。

  以“金剛寶性”,比喻“般若”的地位,在整個佛法的修證過程中,最根本的保障和所追求的目標,就是“般若”。可見,能夠證得“般若”,是最爲殊勝的事了。

  以“金剛明性”,比喻“般若”的內質,清淨澄明,並且可以觀照世間一切,而不産生執著。

  3、金剛六色

  “金剛石”本身是透明的,在光的作用下,又能呈現出不同的顔色。這些不同顔色的“金剛石”,有著各自不同的功用,所以又以此來表征“般若”的不同功用。

  (1)青色金剛,能夠消除災厄,以此來比喻“般若”能夠消除業障。

  (2)黃色金剛,能夠隨人所須,以此來比喻“般若”的無漏功德。

  (3)赤色金剛,能夠對日生火,以此來比喻“般若”能對本覺而生出無生智火。

  (4)白色金剛,能夠澄清濁水,以此來比喻“般若”能夠清除疑惑。

  (5)空色金剛,能夠使人行坐空中,以此來比喻“般若”能夠使人破除法執,住于真空之理。

  (6)碧色金剛,能夠消除諸毒,以此來比喻“般若”能夠淨除貪、瞋、癡叁毒。

  4、金剛十四義

  “金剛”雖然有四種不同的特性,但歸結起來,這“四性”是基于一個共性———即“穩定性”。而這一“穩定性”又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定”。將此“定”性,用到佛法的修證上來,就變成了“叁昧”。由于“金剛”是世間最堅硬、最珍貴的寶物,所以在佛法中,將能夠斷破一切煩惱、通達一切諸法的“定”,稱作“金剛叁昧”。

  “金剛四性”不僅可以總結歸一,而且還能細化再分。在“金剛四性”的基礎上,又可進一步細分出“十四義”,並以此來表征“金剛叁昧”的十四種功德。

  (1)能破義:“金剛”能夠無堅不摧、無所不破;以此比喻“金剛叁昧”能夠破除一切煩惱業苦、外道魔怨等事。

  (2)清淨義:“金剛”本體透明無瑕,無有垢穢;以此比喻“金剛叁昧”,清淨無染,無諸垢穢。

  (3)體堅義:“金剛”自體堅硬無比,非外物所能毀壞;以此比喻“金剛叁昧”,不爲一切煩惱業苦、外道魔怨所壞。

  (4)最勝義:“金剛”爲世間最勝之寶;以此比喻“金剛叁昧”,爲諸叁昧中最爲殊勝的叁昧。

  (5)難測義:“金剛”的價值,是世人難以評估的;以此比喻“金剛叁昧”,是世間衆生難以揣測估量的境界。

  (6)難得義:“金剛”爲世間稀有之物,甚爲難得;以此比喻“金剛叁昧”的境界,是世間衆生難以達到的境界。

  (7)勢力義:“金剛”具有極大的威勢和力量,就好比轉輪聖王的金剛輪寶一樣,可以飛行自在;以此比喻“金剛叁昧”,具有不可思議的神通之力。

  (8)能照義:“金剛”明亮透徹,能夠映照萬物;以此比喻“金剛叁昧”,能夠釋放智光,遍照法界。

  (9)不定義:“金剛”在日光的照射下,能夠折射出不同顔色的光;以此比喻“金剛叁昧”,能使證得此定者,于十方世界現種種身,而無一定相。

  (10)主義:“金剛”爲世寶之主,就好比轉輪聖王的金剛輪寶一樣,一切諸寶悉皆隨從;以此比喻“金剛叁昧”,爲諸修行法門之主,一切行法悉皆隨從。

  (11)能集義:“金剛”若有人得之,一切寶物自然聚集;以此比喻“金剛叁昧”,若有證得此定者,一切功德自然聚集。

  (12)能益義:“金剛”至寶,能夠救濟窮苦之人;以此比喻“金剛叁昧”,能夠饒益世間衆生。

  (13)莊嚴義:“金剛”可以作爲飾品,莊嚴身體;以此比喻“金剛叁昧”,能夠莊嚴修行者的法身。

  (14)無分別義:“金剛”雖然具有多性,但本質始終穩定如一;以此比喻“金剛叁昧”,雖有所作而無分別。

  二、般若

  般若,爲梵文之音譯,意譯爲慧、明、智慧等。此“智慧”並非常人所說的智力,而是指的通過修習八正道、六波羅蜜等各種行法,而達到的能夠洞察世間一切事物真相、體悟宇宙人生真理的、最爲深邃的“智慧”,這才叫作“般若”。

  1、般若的分類

  由于“般若”的內涵和外延,所涉及的內容和領域都極爲寬廣,故可以從不同角度對“般若”進行分類。

  (1)二種般若

  所謂“二種般若”,就是將“般若”分成兩大類。由于分類標准的不同,又産生了叁種不同的“二分法”。

  ①“共般若”與“不共般若”

  所謂“共”,是“共通、共同”的意思。那麼,“共般若”,就是指適用于“聲聞、緣覺、菩薩”叁乘人,共通的智慧。“不共般若”,就是指僅適用于“菩薩乘”的智慧,而不適用于“聲聞、緣覺”的智慧。也就是說,不與其他二乘“相共通”的智慧。

  所以,“共般若”與“不共般若”是從不同的適用對象,來進行的分類。

  ②“實相般若”與“觀照般若”

  “實相”,是指宇宙萬法真實不虛的體相,即:宇宙本原的真實相狀。

  “實相般若”,是指通過“般若”而觀察到的宇宙萬法的真實體相。其實,“實相般若”指的並不是“般若”本身,而是指通過“般若”所觀察到的那個對象。從這個意義上講,“實相”就是實相,不應該被稱作“般若”。但由于“實相”是産生“般若”的根源,沒有了“實相”也就沒有“般若”,所以稱之爲“實相般若”。

  “觀照”,是“觀察、照見”的意思。

  “觀照般若”,是指能夠真正觀照到宇宙萬法真實體相的智慧。

  所以,“實相般若”與“觀照般若”是從本體及其作用對象,來進行的分類。

  ③“世間般若”與“出世間般若”

  “世間”,是指被煩惱束縛的一切衆生,及有漏有爲的一切事物。即:包括有生命的有情世間,和無生命物質的器世間。

  “世間般若”,是指在這個世間中運用的,那種相對的、有爲的、不徹底的凡俗智慧。

  “出世間”,是指斷滅煩惱、出離世俗的無漏解脫境界。

  “出世間般若”,是指那種絕對的、無爲的、究竟的智慧。

  所以,“世間般若”與“出世間般若”是從不同的外部環境,來進行的分類。

  (2)叁種般若

  所謂“叁種般若”,就是將“文字般若”或“方便般若”,與“實相般若、觀照般若”一起,合稱爲“叁般若”。“實相般若、觀照般若”前面已經講過。

  所謂“文字般若”,就是指通過語言、文字、音聲來講解、诠釋智慧的道理。原則上,“文字”並非“般若”,但由于“文字”能夠诠釋“般若”,通過“文字”的诠釋能夠啓發智慧,所以稱之爲“文字般若”。

  “方便”,指的是一種權宜的技巧。所謂“方便般若”,就是通過某種善權的方便,推知宇宙萬法的真實體相,從而獲得的智慧。

  (3)五種般若

  所謂“五種般若”,就是在“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的基礎上,再加上“境界般若”和“眷屬般若”。

  “境界”,是指人們通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所對應感知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也就是世俗觀念上的外部世界或客觀世界。

  由于衆生被煩惱無明所蒙蔽,對外部世界産生執著,誤認爲“境界”是真實存在的。而一切諸法的境界,都是本來空寂的,並沒有一個自己實際的體相。只有通過智慧,才能觀察到這一諸法本空的境界,所以稱之爲“境界般若”。

  “眷屬”,原指自己的親屬、仆從等人。在此引申爲“附屬、衍生”的意思。

  “般若”是能夠觀察到宇宙萬法真實體相的智慧。在獲得這種根本智慧的過程中,會由此同時産生“暖、頂、忍、世第一”的“四加行”和“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五分法身”等。而“四加行”和“五分法身”,都是由“般若”的根本作用,而産生的附屬作用或是輔助作…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題釋義(王孺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